“您好,這裡是杭州120。”
在杭州市急救中心調度大廳裏,每個電話機位前都坐著人,接起電話的聲音多低沉沙啞。
他們來不及喝水,甚至來不及去一趟衛生間。
因為這不僅僅是電話線,更是生命線。
近日,杭州120接警數、出車數成倍增長。12月21日,急救接警3007次,出車857次;12月22日,急救接警3032次,出車832次;12月23日,急救接警3311次,出車873次。這已經達到了日常正常出車數的3倍。
24小時運轉的不僅僅是調度大廳,還有那一輛輛賓士在路上的120救護車,包括醫生、司機、擔架工。
即使發著燒、咳嗽、酸疼,大部分還是堅持在崗位上。
儘管這樣,杭州120還是進入了疫情三年來最忙碌的時候。
24位調度員病倒了19位
堅守的何德東:只要能説話,就會來上班
在工作的8.5個小時裏,何德東只去了一趟衛生間。此外,他幾乎就沒有離開過座位,連午飯都沒有吃。
34歲的何德東是杭州市急救中心的一名調度員。
從12月中旬以來,他就沒有休息過。“疫情三年,現在才是最忙碌的時候。”
12月21日,急救接警3007次,出車857次;12月22日,急救接警3032次,出車832次;12月23日,急救接警3311次,出車873次。
目前,24位調度員,已經病倒了19位。
但是當班調度席位已經擴充到了原來的三倍,這些席位都必須保證。所以很多人發著高燒,依然在崗。“只要沒有説不出話,就會在崗位上堅持。”
前一天,何德東吞了兩粒退燒藥。
近期,他們接到的求助電話,和新冠病情相關的佔了很大的比例,其中臥床的老年人、患有基礎性疾病的年長者佔到大部分。還有一部分是電話諮詢,尋求專業指導的。
以前,調度員會在電話中詢問詳細病情和地址,還會根據情況適當的安撫患者和家屬情緒。現在根本沒有這個時間。在詢問病情和地址之後,調度員們都會派車。“我們不會錯過任何一個求助電話。儘量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情況、結束對話。佔線的那個電話,真的需要救命,如果錯過,我們肯定會很難受很難受。”
然而,眼前的現實是,人手緊張、單量暴增。“只能分輕重緩急了。”何德東説,在求助人群中,很大一部分是臥床不起發高燒的老人,所以他們會優先安排老人和小孩。“碰到年輕的輕症患者,只是發燒、無力,我們一般會勸退。如果真的需要用救護車,我們也會安排。”
何德東最後委託記者轉告大家:如果碰到120佔線,請耐心一點,他們正在快馬加鞭;如果是輕症,可自行前往醫院也可居家自愈,請把目前有限的資源留給真正有需要的人。
13個小時出車18趟
醫生冷毅倫:傍晚6點多才吃上中飯,“真的好累,但我們是醫生”
晚上8點多,冷毅倫剛出任務回到急救點,正在寫著病例。
從早上7點到現在,13個小時裏,他已經出了18次任務。累到筋疲力盡,他算了算,距離下班可能還要10個多小時。
28歲的江西人冷毅倫是浙大一院之江院區急救點的一名年輕醫生。在急救中心工作了3年,到這個急救點才過了3個月。
他笑著説自己是“天選打工人”。急救點原本4名醫生,其中一名支援其他站點,兩名都是“小陽人”,只有他還堅挺著。上完一個24小時的通班,他可以休息一天,“常常睡到分不清白天黑夜”。
“幸好我還年輕,有體力,不然還真吃不消。”他隨身攜帶的醫藥箱有20多斤,碰到沒有電梯的老房子,需要爬樓。遇上體重稍大的患者,擔架工吃力,他都要搭把手。
忙忙碌碌一整天,一直到傍晚6點,車子駛進了急救點,冷毅倫和同事們才吃上午飯。前一天中午他點了一份外賣,想著可以晚上吃,結果當第二天的早餐吃了。
“我們每一天接觸的都是陽性患者,感染的風險很高,我們不能讓自己倒下,因為特殊時期沒有人能頂上。”每天上班之前,冷毅倫都會讓組裏的司機、擔架工務必做好防護再上崗。
冷毅倫一直在外面跑,也照顧不到家裏。媽媽陽了,身體也不好,他沒時間照顧,也叫不到外賣。前幾天他抽空去了一趟超市,買了很多吃的,囑咐了幾句就出門了。
“這段時間真的好累。可是我們是醫生,天職就是治病救人,沒什麼好多説的。”
爸爸是120擔架員,上陣父子兵
司機劉飛:值班不回家,誰溫度低誰頂上去
劉飛在家裏休息了兩天,人還是很虛弱。
前一天他是夜班,渾身肌肉疼痛,夜裏發燒了,當時他還在值班,堅持到了早上下班,回家趕緊吃了退燒藥。
他是杭州急救中心丁橋急救點的一名司機。疫情來了多久,他就幹了多久。“我爸是120的擔架員,我們現在也算是‘上陣父子兵’了。”
原本這份工作,雖然比較辛苦,但是有時候也還能苦中作樂。但現在的狀態,每個人差不多都已經到了極限。
司機上班時間是固定的,早上8點到傍晚6點是白班,傍晚6點到第二天早上8點是晚班。劉飛説,這段時間也根本分不清楚自己上的什麼班了,因為“感染的同事太多了,人手不夠排班,誰行誰上”。
有一天晚班,劉飛發燒難受得厲害,就在值班室裏睡下了,白班的同事硬生生幫他上了五六個小時的班。“他也感染了,硬撐著身體,實在是不好意思。”那天夜裏,劉飛3點鐘爬起來,接過了班,繼續開車。
他説,以前在出車空隙,還能打個盹兒休息一下。如今連吃飯的時間都是硬擠出來的。
劉飛的這份工作,感染風險很高,所以他防護做到位。家裏的每個人都被感染了,他儘量少回家,還以為自己能“逃過一劫”,沒想到還是被感染上了。
34歲的男人,説著説著,有些哽咽:“大家基本都發燒了,痛到不行,吃藥,繼續幹活,每個人都挺著,這是職責所在。”
來源:錢江晚報 | 撰稿:楊茜 通訊員 張燕軍 樓洋陽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