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端午還有半個月,你已經開始吃粽子了嗎?
其實粽子是浙江人四季所愛,講究的不僅僅是過節的“儀式感”,粽子早已作為早餐、便食等融入浙江人的日常生活中。
對於漂泊在外的浙江人來説,若是在某個高速服務區覓到一個熱騰騰的家鄉粽子,便是嘗到了鄉愁的滋味。
湖州:美人粽
諸老大、國芳、谷風……神仙打架
湖州人吃粽子,想吃就吃,挑啥節日
説起粽子,湖州人總説“想吃就吃,挑啥節日”。在大傢夥眼裏,高速服務區的嘉興粽子是全國有名的;但在湖州人心裏,自家的粽子才是全國第一。
湖州、嘉興本是一家,但後來撤地建市,就成為了兩個地級市,是平級的。在湖州人看來,湖州粽子輸在不懂得行銷,沒有走出去闖市場,跟湖州人老底子“百坦”的性格有關,不積極不主動。
其實論品質,無論是湖州粽子還是嘉興粽子都很好吃,但作為湖州人還是想説一句“湖州粽子更勝一籌”:選用糯米、粽葉等食材,包裹上紅糖、豆沙、蜜棗等豐富的餡料,經過蒸煮,味道鮮美可口;論相貌,湖州粽子是特有的長條形,像枕頭一樣,很好看,俗稱“美人粽”,而嘉興粽是和大多數地方一樣的四角形;論工藝,湖州粽子基本是純手工,很考究,而嘉興粽已經是流水化作業的産品。
一般人吃粽子也許很難分辨它們之間的區別,但有個故事很有趣。
金庸先生是嘉興海寧人,在他寫的《鹿鼎記》中照理説出現的應該是嘉興粽,可偏偏現身的是湖州粽。他在《鹿鼎記》中誇讚道,“粽子整只用粽箬裹住,韋小寶要偷吃原亦甚難,但他總在粽角之中擠些米粒出來,嘗上一嘗”,還借韋小寶之口説,“這倒是像湖州粽子一般,味道真好”。
在湖州吃粽子,有兩家店舖是繞不過的老牌子。第一個就是諸老大粽子——枕頭粽的老字號,被列入非遺名錄,創始於1887年,響噹噹的中華老字號。
上世紀初,諸老大粽子設攤在彩鳳坊瑞源珠寶商店,也就是現在的湖州大廈門前。而後在府廟(城隍廟)前的清屏巷口,開設了諸老大粽子茶食店。如今走在離湖州大廈不遠處的衣裳街口子上,不管本地人外地人,總能被開放式窗口裏粽娘們忙碌包粽子的場景吸引。
這幾年,諸老大在國家級黑豬保種基地、黑豬頭部品牌的青蓮食品股東支援下,將生産工廠搬到了位於嘉興市海鹽縣的青蓮食品附近。今年4月17日,諸老大佔地60畝的智慧工廠在海鹽動工,預計2025年投運,日均粽子産量可達250萬隻。
“我們用的是嘉興膳博士的黑豬肉、東北五常的大米。”據諸老大品牌部負責人介紹,“口口有餡”是它的最大特色。
當然,在湖州人眼裏,老字號的諸老大還有一個優點,就是不斷挑戰,勇於創新。
在它的門店價目表上可以看到,光粽子就有10個品種。有主打的醬香黑豬肉粽,還有火肉粽、蛋黃豬肉粽,價格在6-15塊一個,“針對嗜辣愛好者,還推出了牛油火鍋五花肉粽和藤椒黑豬肉粽,讓人們感受到成都重慶辣味帶來的刺激感。”
自2019年起,諸老大不斷地嘗試破圈:做社群、做直播、做聯名……只要是能和90後、00後建立連接的事情,諸老大都願意去嘗試。
可以看到,出圈的諸老大活躍于小紅書、抖音、微網志等各大社交平臺,還和吾皇萬睡IP以及蔚來汽車等品牌做了聯名。
“截至今年端午季,諸老大預計賣出5000萬隻粽子,營收會在4個億以上。”就粽子主消費市場杭州來説,諸老大粽子佔全國線上線下比為15%,在杭州的盒馬、Tims咖啡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杭州的專屬門店開在望江路上。
到了80、90後這代,湖州本地人還會給你推薦一個牌子,國芳粽子。
創始於1980年的國芳和諸老大最大的區別就是“便宜”,不講究包裝和名氣。梅幹菜肉粽是一大招牌,糯米軟糯,肉汁鮮美,一口下去,梅幹菜的香氣撲鼻而來。“十幾歲的時候,就在潘公橋下面,新華路口一個小窗口賣賣的,但是真的很好吃,後面越做越大。”談起粽子,作為糯米星人的湖州本地人“楊木易”一直説,最愛吃的還是國芳,創始人是個下崗員工,很有故事。
當然,你在湖州的大街小巷還能看到很多“家門口人”喜歡的粽子店,比如家住白魚潭附近的80後小范就説,谷風粽子是她吃了十幾年的店,鮮肉粽、豆沙粽、蜜棗粽、紅棗粽、板栗肉粽、蛋黃肉粽、幹菜肉粽、赤豆粽……你能看到很多想像不到的粽子品種。價格也很實惠,大概在3-5塊一個,最豪華的全家福粽子定價9元。
湖州粽子的口味一直在創新,有家家都會的烏米粽、荻港魚莊的魚粽、安吉竹筒香粽、長興黑毛豬枕頭粽、德清鮑家粽……總而言之,湖州人吃粽子,真的不挑時間不挑場合;宣傳不多,但是一種深入骨髓的粽文化。
舟山:鹼水粽
淡粽雖淡,卻有外婆的味道 也是鄉愁的滋味
舟山人吃粽子,沒有豬肉粽,沒有蛋黃粽,沒有豆沙粽,更沒有海鮮粽。從有記憶開始,舟山人只有一種粽子,叫鹼水粽。
鹼水粽,是外婆的味道。粽子裏面沒有餡料,只有一團有棱有角的糯米,但是這個糯米很好吃,跟別的糯米製品不一樣,吃到嘴裏“韌結結”的。
外婆説,這叫淡粽,糯米里加了鹼水,所以讓本來軟糯的米粒變得蓬鬆柔軟且富有彈性。
舟山私房餐廳香SHOW老闆鄔善軍説,粽子對很多舟山人來説,就是一種小時候的記憶。“這個季節,父母都會用毛竹葉子自己包粽子,舟山人一般用純糯米,基本不用肉,就是純糯米放鹼水,然後再到鍋裏去蒸。”
他説,舟山人只包鹼水粽,沒有其他口味的粽子。“在舟山,現在也有人包粽子,但基本都成了商業行為,不像以前,一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基本上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包的。”
普陀塘頭翁大姐家的粽子是熟客帶熟客,不少人慕名去她家裏買粽子,主打的就是鹼水粽。
她説,舟山人用的粽子殼是風乾的毛竹筍的筍殼,“每到端午節的時候,菜場裏有專門賣筍殼的。”
普通的粽子一般用的是青綠色的竹葉,易折疊包紮,毛竹筍殼則呈豹紋,質地有點硬,包的時候需要先在水裏泡三個小時以上。
“包粽子主要分四步,一是淘糯米,最好再浸泡半小時左右;二是米裏要加一點鹼水,鹼水要適當,多了少了口感都不好;第三步就是包粽子,把生糯米包到筍殼裏去,粽子包得好不好,這步最重要,如果手法好,包得結實,粽子熟後口感特別有彈性。第四步是蒸粽子。我們家用的是柴火加土灶,要燒6個小時,味道比高壓鍋蒸出來的要好吃多了。”
翁大姐家除了鹼水粽,現在也跟外面接軌,粽子有各種口味。她説,應該是2000年以後吧,看到外面的粽子口味多,也就學著嘗試起來。“第一年就做了豬肉餡、蛋黃餡,不過不是很好吃,後來改良了幾次,才慢慢好吃起來。”
她覺得,舟山人以前吃鹼水粽,主要還是因為經濟比較落後,不像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八九十年代的時候,一個鴨蛋都吃不起,更不用説吃紅燒肉,所以只能包淡粽。”
紹興:梅幹菜肉粽
提到紹興美食,粽子好像不怎麼出名,但梅幹菜扣肉那絕對是大名鼎鼎。而紹興人也把梅幹菜扣肉和粽子完美融合成“梅幹菜肉粽”,在舌尖保存了整個江南共同的味覺記憶。
前段時間去紹興,無意間發現路邊開了一家粽子專賣店,名字叫“老臺門”,主打的粽子口味就是梅幹菜肉粽。
從外表上看,梅幹菜肉粽和嘉興粽子差不多,也是四角形的。剝開粽葉,咬上一大口,才明白了其中的差別與奧妙。
經過精細腌制的豬腿肉油脂恰到好處,肥瘦間夾著被浸潤得烏黑髮亮的梅幹菜,包裹在晶瑩的糯米中,特有的幹菜香撲面而來;鮮肉的油汁浸入糯米,糯而不糊,香而不膩,和鹹中帶著香甜的梅幹菜,一併衝擊著口腔和鼻腔。
店內櫃檯後正包著粽子的店員李華劍説,店裏梅幹菜肉粽用的是紹興農家製作的梅幹菜,“用農家梅幹菜做出來的粽子更好吃。”
紹興人做梅幹菜的確是有一手,當地又叫“烏幹菜”,和“烏篷船”“烏氈帽”並稱紹興“三烏”。早在清代,梅幹菜就是皇家貢品,封壇時,紹興知府和山陰知縣也會蒞臨現場監製,然後通過漕運押往北京。梅幹菜腌得不好,可是會丟烏紗帽甚至掉腦袋的。
粽子裏的肉也很有講究。必須是當天新鮮採購的豬前腿肉,一塊瘦肉加一塊肥肉進行包制,“而且當天的肉當天用,是絕不能留到第二天做隔夜肉的。”
李華劍一邊講解製作梅幹菜肉粽的方法,一邊熟練地包著粽子,每加入一種食材,他都會把粽子放上電子秤,以精確食材的配比重量。
製作梅幹菜肉粽首先是準備好食材。梅幹菜用溫水泡5分鐘,清洗乾淨,瀝幹水備用;糯米泡水15分鐘清洗乾淨,瀝幹,然後用醬油拌好;切好肥肉和瘦肉,放調料攪拌均勻,腌制10分鐘;
接下來就可以包粽子了。折好粽葉,放入拌好料的糯米100克,中間放一塊腌制好的肥肉、一塊瘦肉,梅幹菜10克,包好稱重總計160克。
包完了粽子,放入高壓鍋,大火燒開90分鐘後,再燜2個半小時,香噴噴的梅幹菜肉粽就出鍋了。
“我們家主打一個‘現包現煮’。” 李華劍説,紹興人對梅幹菜情有獨鍾,梅幹菜扣肉也是紹興的一道名菜,所以梅幹菜肉粽的口味在當地接受度是非常高的,“顧客評價都很好的,回頭客很多!”
台州 筍幹肉粽、烏米粽、海鮮粽
美食,從來都和一個地方的地理特徵相關。
台州集結了山、海和平原,從北到南,自然也有著風格迥異的食物體系。
仙居的筍幹肉粽
仙居縣的永安溪蜿蜒多支流,清澈山溪所過的嶺壑與緩灘,都是種植竹子的好去處。
仙居人喜愛竹子,他們將竹子種遍了永安溪沿岸的各個山坡,甚至將境內最美的鄉鎮以竹子的品種名稱來冠名。
不可使居無竹,亦不可使食無竹。仙居的端午,最不能缺少的一個粽子,叫做筍幹肉粽。
筍是竹子身上最值得吃的部分,清脆爽口,燉肉而食,鹹鮮不膩。
端午,早已過採食鮮筍的時節,但粽子裏要有筍,最優的解就是筍幹。
仙居縣白塔鎮,多年來研究仙居地方小吃的徐子永介紹了仙居傳統的筍幹肉粽,他説,這是仙居人從小到大最難忘記的端午味道。
春季裏新曬的筍幹,遇上初夏的甘泉,在泉水的浸泡中逐漸恢復了它們作為食材的鮮亮,很顯然,貯存在陶罐裏的時光並沒有奪去它們在採集之初的那份鮮嫩。
同樣需要浸泡的,還有作為粽子主體的糯米。
幾斤用仙居土豬肉腌制的鹹肉,在切成小方丁後,將作為粽子鹹香的最主要來源。
箬葉,是台州人公認的粽葉子,在箬竹大量種植的仙居,很容易尋得這種巨大的竹葉,它本身獨有的清香味道形成了台州粽子最獨特的氣息。
切好的筍幹、鹹肉和泡好的糯米,一起被裝入用兩張箬葉疊好後折起來的鬥裏,包好後用另一種竹葉子作為繫帶紮緊。
下鍋後,水漫過粽子,慢火燉煮3個小時後,包在箬葉裏的食材成熟,鹹肉和筍幹的汁液與糯米粽身滲透,融合為一體。
“筍幹依舊是鮮嫩的狀態,加上鹹肉的鹹鮮和糯米本身的清香,特別好吃。”徐子永説。
臨海的烏米粽
千年台州府城所在的臨海,在飲食上吸取了各家之長,形成了獨特的體系。臨海人的農曆四月,有一樣來自山野的味道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烏飯葉。
這個季節正是烏飯樹新葉成長的時節,這種杜鵑花科越橘屬的植物,在臨海的山野裏十分常見,臨海的阿姨婆婆們會早早出門,在附近山野裏採集烏飯樹的葉子,回家後作為食材運用到食物當中。
烏飯麻糍、烏米飯,都是最常見的操作,也是臨海城中最耳熟能詳的美食。
臨海城西北的永豐鎮,村民尹雲和在每年端午到來時,會安排製作一批烏米粽子。
烏飯樹的嫩葉,在挑選清洗乾淨之後,用榨汁機榨汁,過濾後得到烏飯葉原汁,然後將洗乾淨的糯米浸泡到烏飯原汁當中,浸泡的過程大約需要12小時。
在這12小時時間裏,烏飯原汁會緩緩浸入到糯米當中,將其染色,成為烏米。
“烏米粽子可分甜口和鹹口兩種。”尹雲和介紹,甜口的是在烏米粽裏包入3個蜜棗,這是臨海人甜粽子最傳統的包法。
鹹口的就比較講究,需要新鮮的上等五花肉,切好後經過簡單的腌制入味,搭配精選出來的鹹蛋黃,和浸泡過烏飯汁的糯米一起包入。“也可以一半烏米,一半白米,做成鴛鴦粽,滿足食客對不同口味的需求。”她説,文火慢煮數個小時,粽子熟了之後拿出來,會有一股自然的清香。
在為數不多以做烏米粽見長的民間匠人中,尹雲和製作的烏米粽擁有不少的擁躉者,侄女尹珍珍的“花房裏”蛋糕房成為了尹氏烏米粽最好的銷售點。
坎門的海鮮粽
台州最南面的海岸線上,玉環坎門街道一處靠海的院落,“榴蓮寶媽”金莉莉已經準備好一應食材。端午前後,她又將迎來今年的粽子訂單高峰。
相比北部的仙居和中部的臨海,以料理海鮮見長的玉環,粽子裏更多地包入了大海的味道。
坎門的粽子,通常被稱為“馬粽”。當然不是裏面含有馬的成分,而是出自閩南語,在閩南方言中,馬粽就是肉粽的意思。坎門大部分人是閩南漁民的後裔,也就保留了閩南語關於粽子的稱呼。
也有當地人説,之所以稱之為馬粽,也是因為粽子的形狀如同馬頭。
坎門馬粽鹹甜皆有,最好吃的,自然要數海鮮粽了。
海鮮粽裏面的料很足,除了肉和板栗等常規的餡料之外,還要有蟶子幹、墨魚幹、蝦仁等來自大海的美味食材。當地人也很隨性,喜歡吃什麼,就在粽子裏包什麼。
“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金莉莉説,一個粽子甚至可以吃成海鮮盛宴的感覺來。
在粽子裏包海鮮,起源於一百多年前。
坎門漁民眾多,大家最不缺的就是水産,所以在包粽子的時候為了增加粽子在口感上的豐富度,漁民家屬們在粽子裏嘗試加入了新鮮的海貨,口味卻得到了出其不意的提升,而這種帶海鮮的粽子之後也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了當地的特色。
金莉莉對海鮮美食素來研究頗深,她和前輩老阿嬤們對馬粽的配料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對製作流程進行了改進,進一步提升了坎門“馬粽”的品質。
改良版的馬粽在當地更加風靡。其製作工藝還被評為了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來源:杭州日報 | 撰稿:張錢 夏裕 徐慧興 黃捷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