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曝光臺 新聞詳情
多款冠名“農大”“農科院”……零食也有“學歷造假”?
發佈時間 | 2023-12-17 09:54:57    

   如今,零食也流行“高學歷”,“某某農科院”研製、“某某大學”開發,這都成為一些零食“綠色健康”的賣點。這些宣傳是真實的嗎?近日,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就對一款名為“九0(零)農大蔬菜卷”的零食展開了調查。

  多款冠名“農大”“農科院”零食宣傳不實

  這是一款品名為“九0農大蔬菜卷”的膨化食品,在其網上的銷售連結上,標有“東北農業大學”的字樣,其産品的包裝上也印有“農大”二字,似乎與“東北農業大學”關係密切。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工作人員調查發現,這款零食在多家電商平臺銷售,最高的一家總銷售量超過了3萬件。

  那麼,這款熱銷零食與東北農業大學是什麼關係呢?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給東北農業大學發出了查詢函,並得到了校方的回復。

  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 工作人員 翁羽霄:這裡明確表示,東北農業大學作為一家高等學校,不開展對外生産經營工作,蔬菜卷不是學校生産的産品,商品宣傳不屬實。

  此外,東北農業大學還表示,學校與商品包裝上所標的委託製造商和受委託製造商沒有開展過任何合作。

  此前,在某電商平臺“代餐麥片爆款榜”上排名第二的“山西省農科院燕麥片”,也宣稱是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産品加工研究所研發、太原市營養師協會推薦的,其銷量已經超2萬。但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與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求證後得到的回復是:這款燕麥片的宣傳內容不屬實,並未推薦過此款産品。

  今年,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隨機選取了線上銷售的13種宣稱由“農科院、農業大學”等機構參與研發的食品,並開展調查核實。其中5款産品被相關機構明確回函否認有關聯,4款産品確認參與研發,其餘4款相關機構未作出明確回應。

  部分"學歷造假"網紅零食品質檢測不達標

  部分商家之所以給出售的零食冠以“高學歷”,就是想讓消費者誤以為它的品質更高、更“綠色健康”,但真實情況如何呢?

  近日,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請上海市營養食品品質監督檢驗站,對標有“東北農業大學”的“九0農大蔬菜卷”的營養成分進行了檢測。結果發現,這款“九0農大蔬菜卷”蛋白質實測含量為每百克7.49克,低於包裝標示的每百克10.0克;脂肪實測含量為每百克21.8克,高於包裝標示的每百克15.8克。蛋白質和脂肪的實測含量,均不符合國家標準的允許誤差範圍。

  上海市營養食品品質監督檢驗站高級工程師 施嶸:檢測結果按照國家標準相關要求,其蛋白質明顯低於標示含量,説明食用這款産品遠沒有達到它宣稱的營養含量,其脂肪含量又遠高於標示值。

  研發産品遭倣冒 科研院所維權難

  在多個電商平臺上,以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高等院校等名義研製的産品讓人真假難辨。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就發現,一些電商平臺上的多個商品均冒用了上海農科院的標識和稱謂。

  早在一年前,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發現,某電商平臺上的一家店舖,長期售賣一款靈芝孢子粉,並宣稱:只有該店舖銷售的靈芝孢子粉是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的內部正品。但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對此並不認可,於是委託其院屬授權企業,與該電商進行溝通。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委託院屬授權企業行銷總監 王佳煒:客服謊稱老闆是(上海)農科院職工,經過我們與農科院的求證並沒有這個情況。目前這個網店還在銷售打著上海農科院的旗號和我們品牌的産品。

  而這樣的情況還不止一家。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成果轉化處處長 周昌艷:2022年我們就委託了一家律所進行了部分網際網路電商平臺侵權使用我們上海農科院標識的情況(排查),發現有20余家店舖還在使用上海農科院的標識、稱謂與我們農科院成果相關的産品的銷售。

  於是,上海市農業科學院決定維權。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成果轉化處處長 周昌艷:我們也委託了兩家(院屬)成果轉化平臺,向相關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進行反映。但是這種情況也依然存在,缺乏這些維權的經驗;第二個方面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其實都是比較欠缺的,所以説我們就很難去做相應的維權行為。

  法律專家表示,“農科院食品”亂象,對不少農業科研院所的聲譽造成了負面影響,也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對此,市場監管部門應主動出擊,科研院所也要敢於維權。

  遭遇"學歷造假"零食 該如何維權?

  那麼,對於倣冒科研院所産品或直接冠以科研院所名字進行造假的情況,應該如何監管?消費者又該如何維權呢?來聽法律專家的解讀。

  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 單飛躍:以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高等院校等名義背書的,網路食品的廣告和網路食品銷售,如果廣告的內容和商品的品質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合,那麼這些行為就構成了對消費者知情權的一種侵害。

  法律專家表示,我國的《廣告法》《電子商務法》都明確要求:經營者不得欺騙或誤導消費者,不得進行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對此類涉嫌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和電商平臺都應當履行相應的監督管理職責和保護消費者權益職責。

  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 單飛躍:特別是平臺,應當對平臺內的經營者的相關行為進行相應的監督管理。

  法律專家建議消費者在遇到此類事件時,要注意留存證據,向商家或平臺索賠,或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投訴以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來源:央視新聞    | 撰稿:辛文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