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2021年9月2日
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中國岱山 > 人文岱山 新聞詳情 A- A+
別讓技藝在記憶裏慢慢變冷
冰冷的機械可以替代勞作,但手藝的溫度所傳達的質樸情感卻無可替代。漁網編織傳承人王佰訓經歷家道中落,也曾放下手中梭子,下海捕魚,卻始終未曾放棄織網。
岱山新聞網 · 劉黛瓊 | 發佈時間2018-03-20 14:37:28    

  他大半生與漁網為伴,十幾種漁網編織手法爛熟於心,是第二批省級非遺傳承人之一。他經歷家道中落,也曾放下手中梭子,下海捕魚,卻始終未曾放棄織網。于73歲的王佰訓而言,織網不只是支撐生計,更是對傳統技藝的堅守。
  
  四代人,傳承百年手藝
  
  王佰訓家祖傳織漁網。他的曾祖父、祖父、父親,織了一輩子的漁網。王佰訓也不例外,自小和漁網打交道。
  
  自小看著父親編織漁網,耳濡目染之下,王佰訓對這門手藝上手很快。小學四年級時,他成為學校勤工儉學的帶頭人,教會了許多同學打漁網。14歲,他便能獨立編織網具。
  
  15歲那年,王佰訓下海捕魚,父親便不再讓他織漁網。“織漁網和捕魚,都是辛苦活,我阿爹心疼我,只讓我留一門生計。”但王佰訓還是一有空就鑽研各種漁網編織技藝。
  
  1975年,27歲的王佰訓“上岸”,進入當時的島鬥村集體網廠工作,成了一名普通織工。5年後,王佰訓憑著精湛的技術和敏銳的頭腦,成了該廠的廠長。在他的帶領下,網廠效益大幅提升,扭虧為盈。
  
  上世紀80年代初,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王佰訓有了自己的網廠。他根據洋地、潮流、捕獲對象的變化,不斷對漁網的編織工藝進行了創新和改良,尤其對拖網、張網等技術含量高的編結,他的水準讓很多漁民喜歡找他下訂單。
  
  説起王佰訓,人人道其手藝好、信用佳,除了島鬥本地的漁船,更有奉化、象山的漁民慕名而來,向王佰訓的網廠預定漁網。
  
  “解放初期到上世紀70年代,捕海蜇的人特別多,那時候阿拉做了很多海蜇網。”王老回憶道,海蜇網比一般的漁網要小,但網眼要求更大。當時沒有尺規,就以手臂做尺規。最上端每眼80多公分,每行48眼,下端每眼10公分,每行10眼。
  
  “最早的海蜇網,可是用晚稻草編織的。”王老説。“草繩?這經得起風裏來浪裏去嗎?”看作者露出疑惑的表情,王老笑著解釋道:“麻沉是草,草沉變麻。這草繩啊,在海水裏越浸越有韌勁。”
  
  話語結束,王老的表情略顯沮喪,“現在知道這些的人不多了,年輕人也不願意學這些嘍。”
  
  機械時代,仍有用武之地
  
  一名好的織網匠,要擅長計算排數網眼。“動手之前,心裏就已經有那張網具的雛形了。”王老説。網織得多了,王老心中漸漸有了無形的尺規。“眼即是尺,偶爾看久了感覺眼花才會用尺量下。”
  
  一頂大捕船網,足有200多公斤,400多萬網眼。單拖網,它的網眼是根據漁船大小、船長來決定的。“不過這種漁船多數船長6米,網眼在500眼左右。網具兩頭網眼大,中間網眼小。”王老一一介紹。
  
  每一次漁船捕魚歸來,是網廠最忙碌的時刻。除了日常的織新網,工人們還要去替漁船補網。遇上破損嚴重的網具,大家總想著“讓王師傅來幫我們看一看”。“前幾天,還有船老大特地到家裏來請我家老頭子,説只有讓王師傅‘診斷’過了才放心。”王佰訓的老伴唐金鳳笑著説。當天早上,正巧下著大雨,王佰訓二話不説跟著船老大去碼頭走了一遭。“以前是用手工一點一點地織,現在是用機器一片一片織出來,再縫補成完整的網。”王佰訓説,現在手工做的最多的就是補網。“每張網使用一次就會破一次,為不耽誤捕魚時間,一些小的破洞,船上的漁民自己動手就補好了。但一些很大的破損,則必須上岸後再修補。”王佰訓向作者介紹説,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一張網要用到不能再修補、再捕魚了,才能功成身退。
  
  傳承得有人,技藝不能忘
  
  從14歲到73歲,半個多世紀,時光仿佛從王佰訓的手中慢慢流逝,又被他織進密密麻麻、各式各樣的網眼裏。
  
  王佰訓精湛的編織技藝除了天賦,更多的是多年勞作練就的熟能生巧。誰又知道“熟能生巧”的背後,藏了多少心血和傷口。織網這些年,王老的雙手已數不清有多少被網刀劃破的傷口。
  
  織網、補網,常常一坐就是一天,熬夜更是家常便飯。一旦忙起來,整個人幾乎和椅子黏在了一起,睏了就和衣在網堆上瞇一會兒。“織網這手藝太辛苦了,現在的年輕人哪願意幹這行。”王佰訓輕嘆一聲。“傳承得有人,現在能織網的人越來越少了。”
  
  作為一代手藝人,王老門下也有不少學徒。“除了我兒子,其他的都是中老年人。”王老希望兒子能繼承自己的手藝,不要將漁網編織遺忘。
  
  王老説,隨著漁業轉型升級,漁網的需求量也逐漸減少,加上織網機器的出現,使網具在價格和品質上都優於手工製作。
  
  冰冷的機械可以替代勞作,但手藝的溫度所傳達的質樸情感卻無可替代。“希望這門具有海島特色的手藝能夠延續下去。”

來源:岱山新聞網    | 撰稿: 劉黛瓊    | 責編:王子怡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岱山新聞網    | 撰稿: 劉黛瓊    | 責編:王子怡    審核:張淵

推薦訂閱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中國網客戶端 國家重點新聞網站,9語種權威發佈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