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文化因“鄉而不俗,土而不粗”的氣息,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弘揚鄉土文化,展現民間風采,並如何結合岱山縣眾多的傳統文化禮堂,開展鄉土文化教育、中小學生德育教育,近年來,岱山縣委宣傳部理論黨教科動了不少腦筋。“讓鄉土文化厚植學生心田,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岱山縣委宣傳部理論黨教科科長淩王女説。
傳授傳統技藝 播灑文化種子
近日,南峰社區文化禮堂因一群學生們的到來,又熱鬧了起來。十余名身著統一藍色碎花衣的漁嫂們,拿著編織漁網的工具,早早地在等待小朋友們的到來。“這個叫梭子,是編織、修補漁網重要的工具。”漁嫂們認真而詳細地向小朋友們介紹漁具。“編織漁網也是一門傳統技藝。儘管機械織網已經普及,但在我們海島仍然可以看到修補漁網的人。”漁嫂們講述起漁網的編織和使用,相當有畫面感。小朋友們似懂非懂,聽得很投入。
輪到小朋友們操作了,一個個躍躍欲試的模樣,天真而爛漫。“我看著阿姨拿著梭子,特別靈活,自己按照阿姨教的方法,就不行了。”8歲的劉澤樺在家長的陪伴下前來,“爸爸你來試試。”劉澤樺調皮地求助一旁的爸爸。這位80後的爸爸顯然還留有童年的記憶,剛上手有點生疏,但很快就適應了織網的方法,“小時候經常看家裏人織網,自己也會點,現在的孩子能體驗我們那時候的童年,我感覺特別好。”
這位劉爸爸對鄉土教育的播灑和傳承十分贊同。“我們那時候玩竹蜻蜓、打陀螺、做風箏,現在的孩子都不會,基本上是玩電子産品較多,有這樣一個平臺,能帶著孩子接近生活,找尋童年簡單的快樂,真好。”
據介紹,這是岱山縣委宣傳部舉行尋找鄉土文化的第三次活動。之前,他們帶著學生們走進岱東的風箏製作館,親子體驗做風箏的樂趣;也一同走進東沙鎮,體驗弄堂遊戲的愉悅。小朋友們的興致都很高,前兩次都是人數爆滿,於是接下去的活動,就有了人數限制,分批次控制在30人以內。
當好小使者 傳承鄉土文化
作者在現場看到,每個小朋友都有一本小小的文化禮堂集章冊。冊子的上面除了印著“文化禮堂”的印章外,還寫有“我是文化小使者,我是尋章小龍人”的字樣。落款是“中共岱山縣委宣傳部印製”。
隨意翻開內頁一瞧,裏面有小使者姓名、學校、班級這些基本資訊,還有一幅岱山文化禮堂手繪圖,再一翻,上面印有岱山縣部分文化禮堂的介紹資訊,以及空余敲章內頁。“如何讓活動搞得有紀念意義,我們想到了集章冊這個點子。”淩王女説,每次活動一結束,他們就會給小朋友們敲上當地文化禮堂的紀念章。讓小朋友們既學習東西,又有紀念性的收穫。他們和學校合作,以高亭中心小學為示範點,讓學生分批次進行鄉土文化學習,學習成果以“手繪小報”“采風周記”等的形式展示。在前期的推廣中,他們也和“大美蓬萊”傳媒進行合作,達到一個全縣推廣的目的。
據了解,岱山縣的各個文化禮堂各具特色,讓這些有特色的文化禮堂再現其魅力,讓充滿鄉土文化氣息的技藝不失傳承,是岱山縣今後長期堅持的一項內容。讓文化禮堂用起來、轉起來、活起來,增強群眾們對文化禮堂的親近感、認同感和歸屬感,實現漁農村文化禮堂的常態化開放和可持續發展,這些富有童趣的活動將會走進海島的角角落落。(來源:岱山新聞網 作者 金柯妤報道 )
來源:中國網綜合 | 撰稿:金柯妤 | 責編:張雲松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綜合 | 撰稿:金柯妤 | 責編:張雲松 審核:張淵
推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