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質疑短期支教成為生意的視頻,引發網友熱議,與之相關的“旅遊支教”活動也因此進入公眾視野。
這個“旅遊支教”是個什麼模式?它因何引發關注和熱議?
01
疫情消退後,此類以“支教”為名的旅遊團十分火爆。在小紅書近三個月的相關貼文就有一萬多條,各類組織發佈的招募廣告琳瑯滿目、目不暇接。
據稱,這類旅行團行程大多為一週左右,報名費千元至萬元不等,地點既有國外度假熱門區域,也有國內落後山區,形式則大多以公益助學、保護動物、環境等志願服務展開。
令人擔憂的是,這樣的“旅遊支教”正在演變為商業目的為出發點的産業。
尤其是一些針對貧困地區的支教項目,不僅規劃好每天活動的時間地點,遊玩體驗時間多數長于教學時間,密集的行程單和旅行社出團通知格式基本一樣。而組織方名為“義工組織”,實為商業化公司。雖然宣稱能夠為參與者申請國內外名牌高校“提升背景”,含金量卻模糊不清。
讓人驚詫的還有其幌子下不菲的收費:動輒幾千上萬。
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扭曲過程,把本意公益支教演化為商業味道濃厚的“旅遊”,並且招搖過市、肆無忌憚地做成了所謂的“産業”?
02
追根溯源,此類活動起源於歐美國家流行的“公益旅遊”(Voluntourism)。其出發點非常“正能量”:主張旅行者在旅遊中承擔一些社會責任。
而到了這裡,一樁本來是“邊旅遊邊做公益”的溫馨之事,卻因商業化而逐漸變了味,不少機構更是以盈利為目的將其做成一門生意。
支教本是一件極具意義和價值的事,旨在倡導和實施教育公平理念。在大眾心目中,“支教”是非常值得尊敬的職業:一位優秀的支教老師,能把先進的教學理念、方法帶到教育水準相對落後的地區,給當地孩子們帶來知識、關心和關愛,拓寬他們的視野。
但是,將支教項目一旦被扭曲成“生意”就徹底遠離宗旨了——或成為家庭優渥的孩子用來粉飾簡歷、申請留學的工具,或成為面向城市未成年學生的旅遊産品。
這類“支教”時間本來就很短,結果遊玩體驗時間長于教學時間。也難怪大眾質疑:這樣的支教有何品質可言?這樣的老師又何談責任心?
本來一個創意不錯、在其他地區流行了很多年的公益支教模式,到了我們這裡,卻通過商業操作,生生把“旅遊支教”扭曲、演化為“支教旅遊”。
此等“旅遊支教”,有名無實。
03
如果是真正純粹經濟學意義上的“産業”那無可厚非;如果只是旅遊項目去高額收費、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那也無可非議。
問題是,這是打著“支教”之名行“旅遊”之實,且潛藏和傳播著與社會道德完全相悖逆的元素,這就不能不令人失望進而憤怒了。
據調查,大學生和中學生是參與此類項目的主要群體。這就更讓人擔憂了。很多根本沒有教學經歷,甚至連基本的職業素養、簡單的教學內容都一無所知,又如何為偏僻地區的孩子們提供需要的幫助?況且,以這樣的方式去讓大中學生參與,會給他們本身帶來多麼惡劣的影響?
在組織機構目標即賺錢,“支教”者一邊旅遊觀光,一邊“提升背景”時,偏遠地區的孩子們卻在課堂上,以渴望的目光迎來送往著一撥又一撥有名無實、衣著鮮亮的新“老師”。
有旅遊之名,無支教之實。這是對這類“旅遊支教”最客氣的評價。事實上,一個有著崇高境界的職業被扭曲成這個樣子,是對社會高尚情操的順帶踐踏。
我們奇怪的是,為什麼有些人、有些組織把這個都要精心設計成商業“項目”,而罔顧其本有的公益性質?這種變味的操作才是應該通過監督或者社會輿論全力制止的。
否則,整個社會都會在追尋商業和金錢、你追我趕的喧囂中迷失了正確的前行的方向。
“支教”是一項非常崇高的事業,不要讓此類變形的“支教”玷污了這個大眾心目中溫暖、感人的詞語!
來源:中國網 | 撰稿:辛文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