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評“浙”70年 新聞詳情
浙江宣傳 | 弄堂深深深幾許
發佈時間 | 2024-03-22 10:03:40    

   三月煙雨中,很多人聽著遠遠傳來的賣花聲,踏著青石板,緩步走過悠長的小巷,心裏總會想起那句詩——“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宅弄深處,曲徑通幽,不知深幾許,行至盡頭,豁然開朗,別有新洞天”,一條條弄堂分佈在成片的老房子中間,如毛細血管般串聯起精緻秀美的江南,那是水墨風景,是市井生活,更是一種文化情懷。

  有人説,“沒走過江南的里弄,便不曾真到過江南”。弄堂究竟可以帶來怎樣的驚喜?我們又能從中窺見怎樣的江南風光?

  一

  作家王安憶在《長恨歌》開篇,深情描摹了生於斯長于斯的弄堂,“像是大河一般有著無數的支流,又像是大樹一樣,枝枝杈杈數也數不清。它們阡陌縱橫,是一張大網。它們表面上是袒露的,實際上卻神秘莫測,有著曲折的內心”。

  河流、弄堂、大樹從水、陸地、天空將江南切分成無數各自獨立又特色各異的單元,枝椏相連、血脈相通,成就了千變萬化又萬象歸一的江南風情。

  江南弄堂與北方衚同,相似又有不同韻味。衚同源於蒙語“水井”,由胡人帶入中原。而先秦時《詩經》中已有“巷無居人”這樣的表達。弄堂,早時作“弄唐”。清人梁紹壬在《兩般秋雨盦隨筆·衖堂》中説,“今堂屋邊小徑,俗呼衖堂,應是弄唐之訛。宮中路曰弄,廟中路曰唐,字蓋本此”。

  通常情況下,弄堂被分為水弄、宅弄及連街弄三類。水弄往往是前通街、後通河的,既是水鄉一景,也是交通要道;宅弄,則是依附在宅院或民居內的次建築;連街弄最為常見,是兩兩平行且與街道連通的小路,房廊相連、聲氣相通,別有曲徑通幽的趣味。

  歷史是有記憶的,江南人與生長其間的弄堂情緣更是難以割捨。魯迅在《弄堂生意古今談》中講:“閘北一帶弄堂內外叫賣零食的聲音,假使當時記錄下來,從早到夜,恐怕總可以有二三十樣。”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些文人避居上海的里弄中,從而催生了“亭子間文學”,在巴金、郭沫若、茅盾、張愛玲等人的文學作品中,弄堂的影子亦是高頻出現。

  二

  閒暇或者煩悶時,去小弄堂走一走,撫一撫青苔斑駁的墻體,看一看光影流轉的老街,似有一種神奇的魔力,讓人心歸平靜。曲曲折折的弄堂,為何這樣引人流連?

  訴説一段歷史,濃縮一方文化。它們的名字頗有意思,或與從前居住在此的大戶人家相關,如施家弄、梁家弄等;或與原有行業環境相關,如紹興的香粉弄,高宗皇帝趙構生活在越州時,為後宮配製胭脂香粉的專坊就設在此處;又或與歷史傳説有關,無錫的馬甲弄,相傳就是名將常遇春在無錫洛社血戰三天三夜擊潰元軍後,將士們休息時放置馬鞍盔甲的地方。

  走進弄堂,崎嶇不平的青石板倒映著那些匆匆而過的腳步;高聳挺立的馬頭墻講述著先人消解災患的智慧,不遠處的觀音兜寄寓著人們對風調雨順的祈願。花窗內雖然已不見閨閣小姐的倩影,卻也能填滿遊客的好奇之心。

  藏著人間煙火,牽動遊子鄉愁。弄堂的建築形態,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一個小小的社會空間,其囊括的世相百態,是江南人樸實的日常生活,也是弄堂的靈魂所在。

  行走在江南的弄堂,會遇到坐著板凳、搖著蒲扇納涼的老人,會遇到無憂無慮、追逐嬉鬧的孩子,還能看到弄堂兩邊一邊擇菜一邊閒聊的阿姨,聞到廚房裏滋滋作響的紅燒肉香氣。抬頭一望,屋檐下晾著被子或衣褲,遠處的圍墻上,一隻體態慵懶的狸貓在伸腰呵欠、曬著太陽。這樣的煙火氣息撫慰人心。在外的遊子,不管走得多遠,也能被一條弄堂牽動思緒。

  形態不盡相同,意境引人入勝。弄堂深深深幾許,行至盡頭又一新。很多人愛逛弄堂,愛的就是那一份悠悠探尋之感。弄堂的韻味就在於,寬寬窄窄、長長短短、明明暗暗,都不盡相同。“頭頂一線天,腳踏青磚地”,緩步其中,行至盡頭,以為無路時,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種感覺新奇且美妙。

  比如,杭州龍門古鎮的弄堂。相傳東吳孫權曾在此安家,為了讓族人既連在一起,又互不打擾,於是把弄堂建得七曲八繞,似迷宮般奇妙。遊客來此,多被這裡的弄堂繞暈,總要迷路幾次,才能找到出路。然而,此中的尋尋覓覓,也不失為一種樂趣。

  三

  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中有這樣一段話:城市不會洩露自己的過去,只會把它像手紋一樣藏起來,它被寫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護欄、樓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線和旗桿上……

  弄堂,正是江南水鄉的“手紋”。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的匆匆步伐,不少弄堂已經消失在大眾視野中,只剩下一些老照片,供人細數落日余輝下的巷陌身影。那麼,如何讓老弄堂跟上時代快車?

  別丟了建築的基本功能。有句話叫,最好的保護就是再利用。不可否認,弄堂的消失與自身的功能局限有關。空間狹小,生活相對逼仄,各方面配套也不能完全與現代生活需求匹配。人們紛紛搬出弄堂,走進功能更好、配套更全的住宅區,老弄堂漸漸失了生機。

  在上海,《繁花》開盡,弄堂“重生”,像飛樂廠舊址,有著複雜弄堂的老地塊,被打造成了時尚新地標;永嘉路309弄,則打造了敞廊圍合的小廣場,舊日乘涼的弄堂,再次成為街坊們的公共會客廳。

  找到保護與開發的平衡點。消失的無法回來,留下的彌足珍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這是城市規劃和建設的指引,也是弄堂歷久彌新的應有之義。

  弄堂要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煥新”之路,融入一些新理念必不可少,不妨進行科學的規劃和建設,找準新與舊的結合點。比如,紹興府山腳下的倉橋直街,印刻著這座城市一路走來的印記。倉橋直街秉承“修舊如舊”的理念,僅對部分塌舊建築進行還原修繕,兼顧了保護文物建築的原真性和環境風貌的完整性。走在街區中,弄堂、烏篷船、青石板路……正是理想中的小橋流水畫卷。“蕩弄堂去”,也成為紹興人專屬的Citywalk。

  打好弄堂記憶的文旅牌。老弄堂承載著歲月積澱下的太多故事,寫成了江南大地上一冊冊實物史詩。尊重並保護好這些獨特的江南人文記憶,加以合理的修復與開發,能使其重新綻放光華。比如,南京的烏衣巷、杭州的五柳巷、嘉興的月河街等都是弄堂煥新發展的成功案例,這裡有厚重的歷史文化,也有豐富的旅遊業態,成了許多遊客嚮往的打卡地。

  穿過悠長的弄堂,我們看見歷史、看見風景;走出弄堂,我們也期待著出口的人間煙火和歲月清歡。弄堂,會給你一個愛上江南的理由。我們也期盼著,在江南的弄堂裏與你溫暖相遇。

來源:浙江宣傳    | 撰稿:之江軒    | 責編:陳曉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