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評“浙”70年 新聞詳情
浙江宣傳 | 你踩過“智商稅”的坑嗎
發佈時間 | 2024-03-21 15:22:32    

  “量子速讀,快人一步”“油切暴汗貼,控制多汗症”“美白洗面奶,一秒變冷白皮”……看到這裡,或許很多人都笑了,畢竟誰還沒買過一件“智商稅”産品呢?在過去不久的“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各大新聞媒體也披露了不少諸如此類的“消費陷阱”。

  近年來,“智商稅”逐漸成為一個熱門詞語。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智商稅”産品層出不窮,讓人眼花繚亂。不禁要問,為何那麼多人會為這類産品“買單”?我們又該如何理性看待?

  一

  所謂“智商稅”,一般是指在購物時缺乏判斷力,加之商家的行銷套路,從而無腦下單,最終花了冤枉錢卻沒有獲得相應的産品服務或功效預期的消費行為。很多人覺得自己不可能繳納“智商稅”,但事實上,“智商稅”防不勝防,面對購物平臺鋪天蓋地的宣傳和商家各色各樣的行銷手段,大部分人都不免踩過“智商稅”的坑。常見的有這樣幾類:

  面向廣大家長的教育“智商稅”。望子成龍成鳳之心,人皆有之。很多商家精準嗅到了教育領域的商機,利用家長對心理學、腦科學等的推崇,伺機推出一些聽起來“高大上”、功效上“能速成”的産品,精準收割了一批家長的“智商稅”。

  比如前幾年曾流行的“量子速讀”,全稱“全腦潛能開發之波動速讀”,宣稱能讓孩子在5分鐘內看完一本10萬字的書籍,並將內容復述出來,哪怕外語書也不在話下,“書翻得越快,與宇宙的距離就越近”。這類看起來“一眼假”的課程,卻在“量子糾纏”“宇宙能量”等行銷話術的包裝下,吸引了一撥家長爭相購買。

  瞄準中老年群體的健康“智商稅”。早年電視廣告中,經常會有一些“神醫”“名醫”“專家”。他們大都看似德高望重、經驗老道,“獨家秘方”或“研究成果”一大串。他們一會兒是資深中醫,專治風濕病,一會兒又搖身一變成了“深山苗醫”,專攻失眠哮喘,大肆推銷産品。

  此類産品往往將目標瞄準于具有一定經濟收入且重視養生保健的中老年人。動輒價格高達三五千元的艾灸椅,號稱使用特殊材質的萬能床墊,具有“返老還童”功效的十全大補丸,都曾讓很多老人心甘情願自掏腰包。

  針對社會熱點推出的跟風“智商稅”。在一些特殊時期、特殊事件的刺激下,群眾的焦慮情緒被放大,進而引發跟風搶購的現象。比如,去年,日本啟動核污染水排海時,國內興起了一股“搶鹽潮”。多地鹽業集團發聲表示“食鹽儲備供應充足,無需囤鹽”,這才穩定了消費者的心。有時,在一些特殊節點上,也不排除某些商家借機推出一些産品,引發部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隨大流交“智商稅”。

  年輕人買美容産品,美容養顏;老年人買保健産品,延年益壽;寶爸寶媽買嬰兒産品,“兒童專屬”準不錯……商家精準抓住不同群體的需求和痛點,輔以各種吸引眼球的噱頭,消費者們在不知不覺中就交了“智商稅”。

  二

  在網上搜索“智商稅”,可以看到消費者提出的各種疑問:“XXX到底是不是‘智商稅’?”“XX商品真的有用嗎?”還有網友真情實感地吐槽,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些用新概念、新詞彙“精心包裝”過的新産品,讓人不明覺厲。為何“智商稅”産品屢禁不止、防不勝防?

  銷售話術總是天花亂墜。王婆賣瓜尚且自誇,“智商稅”産品的一個明顯特徵就是善於通過“文字遊戲”做文章。商家們利用花裏胡哨的廣告語,或是“空口套白狼”,或是“顧左右而言他”,變著花樣“引誘”消費者激情購買。比如,有的商家將僅滴了一滴含30%玻色因的護膚品誇張為“含30%玻色因”,消費者衝著成分買單,結果花了冤枉錢。

  資訊不對稱導致“判斷盲區”。在崇尚科學的年代,越來越多人願意嘗試購買高科技産品,特別是對新事物有較高包容度、熱衷於創新探索的年輕人。但面對層出不窮的新名詞、新標簽,消費者往往抱著“試試”的心理“一看就想買,一買就上當”。

  比如,面對市面上各種“遠紅外線”“磁療”“抗菌”的保暖內衣,你是否也看花了眼?但中消協曾對26個品牌據稱有遠紅外保健功能的保暖內衣進行測試,結果表明大多數樣品的遠紅外發射率並不比普通保暖內衣高。資訊差的客觀存在,使得消費者稍有不慎就著了“道”。

  好奇從眾是內生驅動力。有人説,心理作用和“社交價值”也是構成商品價值的一部分。人生活在社會中,總是會受到群體的影響。在消費行為中,人們大多會出於好奇心和從眾心理而衝動下單。當“已銷售250萬單”的字眼後面跟著“10萬+”好評,大多數消費者會心想“這麼多人買,那肯定錯不了!”於是在一聲聲好評中,逐漸失去理智。

  三

  每個人的錢都不是大風吹來的,錢和精力應該被花在最恰當的地方。如何正確看待和應對“智商稅”?

  不當“紙牌屋”,以誠信經營換好評。在你吆我喝、聲勢喧天的市場競爭中,産品是企業經營的底氣。近年來,不少“不善言辭”的老牌國貨憑藉真東西、硬本事打破過分溢價的行業現狀,將實惠留給消費者的同時,也接住了“潑天的富貴”。這再次證明,越是問心無愧的誠信經營,越能斬獲最忠誠的粉絲。打開大門做生意,商家“正道直行”才能不讓消費者“吃啞巴虧”,也為自己贏得長遠發展的可能。

  減少“衝動買單”,給自己留點“冷靜期”。很多時候,“智商稅”也是“情緒稅”,消費者出於種種原因衝動購買,為的是討一個“情緒價值”,買前熱情高漲,買後可能追悔莫及。市場是開放的,每個人都是參與者,在購物之前不妨多點理性,冷靜思考一下自己的需求,仔細甄別商品的品質和功效,常記貨比三家,多問問身邊人,或許就是避坑的有效方式。

  把穩“方向盤”,為消費者把好關。在“智商稅”陷阱中,最可恨的是那些無視消費者權益、通過虛假宣傳和欺詐行為故意騙錢的無良商家。政府和監管部門不能缺位,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始終在路上。比如,面對教育類“智商稅”産品,相關部門可多向學校、家長和學生普及知識,提高鑒別能力,聯合市場監管部門嚴厲打擊不法商家;又如,針對健康安全類産品,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及時檢測、迅速回應,就能夠消弭資訊差。很多時候,官方背書是消費者最有力的參考。

  值得注意的是,在對“智商稅”産品堅決説“不”的同時,也要客觀認識到,一些新産品也可能因早期發展不夠全面而被當作“智商稅”。對這類産品,也需要給予充分的耐心和空間,而不是簡單地“一棍子打死”。

  身處資訊雜蕪的世界,更要回歸理性和審慎。維持有序的市場規則和消費秩序,呼籲理性的消費觀,方能讓合規産品與消費者“雙向奔赴”,讓消費者買得放心、用得安心。 

來源:浙江宣傳    | 撰稿:辛文    | 責編:陳曉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