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評“浙”70年 新聞詳情
浙江宣傳 | 不要被“熱搜”綁架
發佈時間 | 2024-03-02 10:12:42    

   網路輿情可以反映出一個地方的社會治理水準,倘若負面輿情多發高發,本質上説明社會治理存在不足。因此,正確應對網路輿情對於提升社會治理水準十分重要,但要警惕的是出現“熱搜恐慌”等現象。

  當前,一些地方特別是基層對輿情過度敏感,一旦涉及本地的相關話題衝上“熱搜”,便噤若寒蟬、草木皆兵,感覺“被架在火上烤”,導致治理決策被“熱搜”綁架,工作陷入被動。那麼,基層工作被“熱搜”綁架有哪些突出表現?根源在哪?如何破解?

  一

  對於“熱搜”應該辯證地看。不可否認,“熱搜”在放大正面聲音、改進政府治理、推動問題解決等方面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比如,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問題,我國外交部發言人犀利詼諧的言論頻上“熱搜”,讓網民直呼“過癮”、拍手叫好,有力展現了自信自強的中國形象。去年11月,“網友吐槽政務大廳全天工作6個小時”話題衝上“熱搜”後,當地緊急出臺整改措施,網民讚其“聞過即改,很難得”。

  可遺憾的是,“熱搜”並不總是帶來好處。當某個話題進入“熱搜”榜單,容易引發“輿論狂歡”,一些基層地方或單位被“熱搜”綁架的問題值得警惕。

  一些地方把“上熱搜”均視作重大輿情來處理。當某個“熱搜”話題引發網民熱烈討論,有的地方政府部門極易受到相關網路輿情的影響。比如,對於一些本地出臺的政策措施在網上引發批評和爭議,不少地方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吸納網民的意見建議,也不管網民的討論是積極獻策還是批評指責,而是先想盡辦法“降火”“撤熱搜”。不少學者認為,這種被“偽輿情”綁架的行為,惡化的是整個網路生態。

  所謂網路輿情,通常指的是公眾借助網際網路表達對現實生活中一些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的看法,呈現出較強影響力和傾向性。但需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網路輿情都需要政府處置。網民關於社會話題的正常討論不僅不該被排斥,而且是一個開放包容的社會應該提倡的。倘若相關輿情涉及到對重大政策措施誤解誤讀,或危害公眾切身利益,或嚴重衝擊社會道德底線,或在突發事件處置和自然災害應對中造謠傳謠等,政府進行及時有力處置是很有必要的。

  一些地方把“熱搜”視為全民輿論,決策受“熱搜”左右。“熱搜”是網路民意的“晴雨錶”,但是隨著雇傭網路“水軍”製造虛假“熱搜”、利用演算法干預“熱搜”等現象的時有發生,“熱搜”並不總是能代表真實民意。在具體實踐中,政府決策被“熱搜”綁架並不鮮見,有些改革和做法無可厚非,但只要上了“熱搜”,被網友一質疑,有的基層政府寧可馬上認錯、平息輿論。

  一些地方對於登上“熱搜”的問題立即作出處理,不上“熱搜”則置之不理。“熱搜”有助於改進社會治理,但是“難題上了‘熱搜’才好解決”如果成為治理取向,勢必帶來新的問題。一些基層政府不想著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出現輿論“狂熱”後,為了平息輿情,在極短的時間內採取措施予以處理,難免落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政府不作為才導致了事故的發生”等口實。

  比如,某地高架橋建成通車後,長期存在車輛超載等問題,多年來,雖有群眾向有關部門反映,但並未得到相應解決。有一年該橋發生側翻事故,相關話題迅速登上“熱搜”,當地政府隨即啟動應急響應機制,開展救援處置工作,實行貨車上高速前的載重檢查。

  二

  往深裏看,之所以出現社會治理被“熱搜”綁架的現象,其實有著諸多方面原因。

  實踐證明,網路輿情的確起到了促進社會矛盾和問題得以解決的作用,然而一些地方由此産生了跟著“熱搜”作判斷的“路徑依賴”。一些社會問題初期可能沒有突出危害,民眾也沒有覺察,但若登上“熱搜”榜單便會引發廣泛的關注和思考,從而促使有關部門採取行動、解決問題,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像“33噸井蓋被哄搶警方不立案”等話題登上“熱搜”榜後,地方政府立即出面予以澄清、糾偏,在輿論的聚光燈下問題很快得以解決。然而,有的地方把上了“熱搜”等同於工作出現了問題,即使工作中本來沒問題,但面臨“熱搜”也會採取“一刀切”舉措。

  一些基層政府缺乏足夠的決策自信,或者決策本身就經不起質疑。一些地方在政策措施研究階段不積極聽取群眾意見,而到了公佈、推行階段,面對洶湧的“熱搜”輿情,或不敢堅持原則,或心裏本來就沒譜,只好選擇“屈從”熱搜、息事寧人,遇到輿論爭議就“叫停”。這樣的做法,表面上看是尊重民意,實則可能是擔心影響官員本人的“烏紗帽”,害怕承擔決策失誤的責任和風險。

  一些領導幹部應對“熱搜”存在“本領恐慌”。“熱搜恐慌”一定程度上源於“本領恐慌”,一些領導幹部錯誤地以為,撤掉“熱搜”、刪除帖文,就等於事情“翻篇”了。於是乎,有的選擇在“熱搜”輿情面前保持沉默;有的選擇避重就輕,不顧事實一味否認;有的選擇敷衍應對,對於網民提出的質疑不能給出有信服力的解答,導致輿情持續發酵。事實上,輿情應對的關鍵在於解決問題,只有正面應對,不被“熱搜”裹挾,才是應有之策,寄希望於刪帖也好、撤“熱搜”也好,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與此同時,基層也有基層的難。一些地方擔心會動不動被上級部門問責,這也是産生“熱搜恐慌”的重要因素。有的部門一旦看到出現“熱搜”,不問青紅皂白就給基層施加壓力、要求處理,甚至問責基層幹部,這讓基層很害怕相關工作出現在“熱搜”上。

  三

  如何破解社會治理被“熱搜”綁架的問題,筆者想到三句話。

  把正常的批評和爭議當作輿情要不得。批評監督公職人員和政府,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正當權利。“熱搜”當前,相關部門和領導幹部應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胸襟,冷靜分析,有針對性地處置。有些批評是善意的建設性的,不僅要抱持歡迎的心態,而且要認真研究和吸取。尤其是別把關注等同於輿情,部分網民的批評和爭議可以當作改進工作的重要參考。一味試圖用行政手段封殺所有于己不利的聲音,既難以做到,結果也只會適得其反。一味問責,也只會挫傷基層幹部的積極性、創造性。

  決策不能被“熱搜”牽著鼻子走。“熱搜”是網路民意的放大器,尊重民意是政府做好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但是人為製造“熱搜”、借助爭議性話題“帶節奏”“帶情緒”等事件不斷發生,“熱搜”在很多時候其實難以代表民意。因此,地方決策也要辨別“熱搜”,警惕被“熱搜”干擾。政策出臺之前,有關部門應充分聽取民意,評估可能産生的輿情反應,而真到了“輿論狂歡”之時,有關部門應保持足夠的自信,審慎決策,敢於發聲、善於發聲。

  不能指望用“熱搜治理”來解決實際問題。對於那些長期存在、網民經常反映的問題,地方政府應該及時予以解決和回應,不能等到有了輿情、上了“熱搜”才火速研究應對辦法。長此以往,一些網民嘗到“甜頭”後便會熱衷於依靠網路博取關注,加大社會治理難度。輿情線上上,根源卻線上下。基層治理不能被動等待輿情來推動,只有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把事情做好,才能達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對網上熱點問題,要線上線下共同發力。對思想認識問題,要解疑釋惑,及時引導;對建設性意見和建議,要認真研究,及時吸納;對合理的困難和訴求,要想方設法幫助解決;對需要長期解決的問題,要做好解釋工作,爭取群眾理解。”

  各級政府越來越重視網路輿情,這並非壞事,但是社會治理的最終目的,不僅僅在於能否經得起“熱搜”,更重要的是無論上不上“熱搜”、出不出輿情,政府都能全心全力把每一件實事辦好,讓人人共用社會治理成果。

來源:浙江宣傳    | 撰稿:之江軒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