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評“浙”70年 新聞詳情
浙江宣傳 | 戲臺“有戲”
發佈時間 | 2024-02-21 09:20:16    

   聽曲看戲,無疑是一些人正月裏必備的儀式感。“出將”門前簾兒輕輕一挑,淡施粉墨的演員款款登臺,水袖輕舞,顧盼生輝;台下觀眾則看得如癡如醉,共情于戲曲人物的愛恨嗔癡。

  悠悠古戲臺,演繹著歷史長河的波瀾壯闊,也安放著百姓對生活美滿和國泰民安的期許。歷經沉浮興衰,古戲臺弦歌不斷。今天,讓我們再次聆聽戲裏春秋,品味那唱不盡的千年風雅。

  一

  美輪美奐的古戲臺,閃耀著中華審美的風華。它訴説著梨園春秋的當年盛景,也傳遞著獨具匠心的建築記憶。

  宋金時期,異彩紛呈的戲曲,催生出了多姿多彩的古戲臺。在浙江的宗祠、廟宇、會館裏,甚至水邊橋畔都有戲臺,很多地方一村就有一兩座戲臺。僅寧波寧海一地,目前仍保存有120多座古戲臺,被譽為“中國古戲臺文化之鄉”,足見當地百姓對傳統戲曲的熱愛。

  戲臺雖小,卻融木雕、磚雕、彩繪、髹漆、書法等藝術形式于一身,細細品讀,如同翻閱一本記載古代建築藝術的“立體書”。目之所及,皆是精湛的建築工藝、華麗的裝飾技藝以及別具神韻的楹聯美學等。

  要説古戲臺尤為吸睛之處,當數有著“最美天花板”之稱的藻井。其多用精巧的木構件精密有序地榫接而成,還有著獨特的聚音擴音功能,可實現“繞梁三日”的音響效果。比如,寧海岙胡村胡氏宗祠古戲臺就盛名在外,其藻井用十六個龍頭狀坐鬥堆疊向上,層層盤旋,恍若十六條金龍在漩渦中飛騰舞動。這座古戲臺還罕見地並排建有三個藻井,格外恢弘。

  古戲臺的裝飾工藝也可謂精彩絕倫。從屋脊到梁枋,再到花板,精雕細刻,丹青重彩,令人目不暇接。在紹興東安村,濱水而築的古戲臺,歇山頂翼角飛翹,極具江南建築的輕靈神韻;溫州蒼南的碗窯三官廟古戲臺,則用彩漆畫滿了許仙、白素貞等戲曲人物,以連環畫的形式呈現。在能工巧匠的鐫刻之下,轉瞬即逝的戲曲之美被定格了下來。

  戲臺上的楹聯,通常由本地有名望的文人精心撰寫,往往妙趣橫生,寓意深刻。“一枝花開向牡丹亭,沉醉東風情不斷;四聲猿驚回蝴蝶夢,浩歌明月想當然。”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雜劇、傳奇名稱,在寧海崇興廟戲臺被獨具匠心地聯成了楹聯。優美的戲聯,更為古戲臺增添了幾許文雅詩心。

  從簡陋到華美、從質樸到精緻,古戲臺在漫長歷史中歷經多次“變身”。穿越千年留存至今,它仍散發著獨特的東方氣韻。

  二

  魯迅先生在《社戲》中如此描述兒時在外婆家划船看戲的場景:“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胡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裡出現了。”

  遍佈鄉野的古戲臺,將祭祖的莊嚴盛大,民俗的喧騰歡鬧,笙歌的美妙悠揚一一濃縮其中,匯成了不褪色的生活記憶。

  它聚合了鄉村的“煙火氣”。明代文學家張岱在《陶庵夢憶》中記載了正月裏紹興萬人空巷看“燈頭戲”的風俗:“串《磨房》《撇池》《送子》《出獵》四齣。科諢曲白,妙入筋髓,又復叫絕。”

  除了春節、元宵、重陽等節令,在慶賀壽辰、修譜、建廟、豐收等好日子,很多農村也會請戲班來演出。像每年正月,在寧海強蛟峽山村,紅弦翠袖,金鼓喧天,《趕花船》《龍女出海》等戲曲,在古戲臺上一齣接一齣,連演數日。生活的甘苦,在婉轉的唱腔中得以撫慰,一年的辛勞,被戲臺的熱騰氣氛所擁抱。

  它也纏綿著世間的“人情味”。舞動的水袖,和底下觀眾的心事裏,都暗藏著千轉百回的柔情。《長生殿》裏楊貴妃與唐明皇在月宮得以朝暮相隨,《梁祝》裏梁山伯與祝英臺雙雙化蝶相守相依,臺上的愛恨情仇,時常牽動台下觀眾們的情感漣漪。生活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都在這方小戲臺上被演繹得活靈活現、有情有味。

  有專家曾有過饒有趣味的描寫:(舊時戲臺)廂樓裏男女分開,正好相親,所以有一廂情願的説法。只要紅娘上戲臺一唱“他每不識憂,不識愁,一雙心意兩相投。夫人得好休,便好休”,廟宇和祠堂便立刻成了人情味濃郁的地方。

  三

  作為中國戲曲文化的寶貴遺存,古戲臺跨越歲月的長河,傳遞道德之光和人文之美,凝結成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記憶。

  古戲臺,千百年來佔據了很多民間文化娛樂的C位,也是地域文化重要的傳播平臺之一。在一代代戲班子的奔走演出下,古戲臺見證著許多戲曲劇種的演變與融合。絢麗多彩的地域文化經由戲曲的演繹和民眾的口口相傳,流傳至今,即便是大字不識的村民,通過看戲也能對歷代帝王將相、英雄人物的故事如數家珍。

  戲曲聲聲之間,忠孝節義從臺上傳到台下,戲中的道義逐步成為戲外普遍持守的道德準則。“待把山河重整,那時朝金闕”,唱的是怒髮沖冠的岳飛精忠報國的錚錚風骨;“國有事忠良將怎能得安”,唱的是枕戈眠月、捨生忘死的楊家將......臺上演的故事生生不息,震撼著觀眾的心靈,砥礪著大眾的志節,在潛移默化中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古戲臺聯通古今,匯聚歷史雲煙和人世弦歌,這不僅僅是一方鄉土記憶,更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符號。許多飽經滄桑的古戲臺,在被守護中不斷實現活態傳承,成為不少年輕人追捧的“新國潮”。

  如今,在南戲故里溫州,一輪輪的南戲演出季在古戲臺不斷上演,融合年輕化元素推陳出新,讓一齣“老戲”變成“好戲”;寧波天一閣的秦氏支祠百年古戲臺,經過修繕在今年春節重新亮相,續奏雅音,讓遊客感受清麗婉約的江南腔調。

  小小古戲臺,像是一個濃縮了人文歷史、燦爛藝術和絢麗民俗的文化展臺,每一處都有著豐盈的故事,成為中華文明在漫長歲月裏溫情的守望。當臺上咿呀唱響,我們仿佛可以聽到從歷史深處傳來的精神迴響。

  “元宵演劇到春殘,乘興何妨日日看。”這個火紅的正月裏,不妨乘著雅興,且聽一聽絲竹歌吹,看一看霓裳舞袖,在餘音繞梁中感受古戲臺曆久彌新的魅力。

來源:浙江宣傳    | 撰稿:甬軒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