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昆明動物園“猴群與貓共處”一事引發廣泛關注。1月28日,昆明動物園官微發佈通報《昆明動物園猴山貓咪安全移出》。其中提到,猴山貓咪已被安全移出,經體檢確認健康狀況良好。
雖然園方一再聲稱將貓放入猴山是為了抓老鼠,不存在虐待行為,但從視頻中能看到,有多處猴子拖拽、搬扯,強行打斷貓休息的鏡頭。在生性好動,頑劣的猴群面前,謹慎小心的貓顯得格格不入,被動地承受著猴群的“熱情”。
每種動物都有自己的習性和生存方式,猴子群居好動是天性,貓偏好獨處也是天性,強行扭轉天性,傷害也不止于肉體上的傷害,違背動物自然本性也是傷害。
一個合格的動物園應該創造條件,在有限的空間裏為動物提供適合它天性的生存環境。個體動物之間需要空間,不同動物之間也需要空間,強行安排在一起,可能未必合適。
春城晚報2017年6月的報道,提到“為了消滅老鼠,管理人員想了許多辦法,最後就是找了兩隻流浪野貓放進猴山。沒想到,猴子竟然殺死了這兩隻野貓。後來,管理人員乾脆一次性放進了7隻野貓,這下種群壯大了,猴子不敢動貓了”。可見,這種傷害確實可能發生,2017年的畫面未必不可能重演了。從這些細節看出,動物園方面並沒有充分意識到這樣的做法的危害性。
當然,也不能過度解讀了。動物園可能考慮不週,如何合理界定動物的福利的確是社會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而今這起風波也提醒了管理者,動物園畢竟是為公眾設的,除了保護動物以外,它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科普和宣傳保護教育,自己不尊重動物不愛護動物怎麼説服別人尊重動物保護動物,“悲慘”貓生顯然不符合動物園的定位。它面對的是公眾,遊客裏有很多單純樸素的孩子,就不得不考慮可能産生的效果,就不能不把觀眾的情緒思想放在考量範疇。既然觀眾不能接受,那動物園就必須積極評估處理觀眾的意見,及時整改。這一次事件引發關注以後,動物園迅速應對,將兩隻貓移出猴山。這正是公共服務場所應該秉持的理念。正像網友説的那樣,滅鼠有很多辦法。滅鼠是為了讓猴子生活得更舒服,流浪貓也是動物,它也一樣有合理的訴求。
昆明動物園表示,將認真反思,改進工作中的不足和差距,及時吸納社會公眾的意見建議,努力為動物提供自然、安全、健康的生活環境。動物園態度的轉變體現了對公眾意見的重視,體現了與社會輿論的良性互動。但這只是開始,如何呈現自然健康的動物世界,呈現出不同動物和諧相處的畫面,告別呆板的飼養模式才是社會對動物園真正的期待,動物園需要跟上社會觀念的進步,滿足公眾的期望。在這一方面,動物園是專業機構,應該作出積極有意義的探索。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評論員 高路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