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以來,短短一個月出頭的時間裏,已有多位百萬、甚至千萬級粉絲量的一線網紅自媒體賬號,先後被主流平臺封禁。
9月2日,有1200萬粉絲的網紅主播“秀才”賬號被封禁。就在幾天前,8月31日,粉絲數逾200萬的車評人“蔡老闆”被封號也衝上熱搜。8月中旬,擁有超過4800萬粉絲的某短視頻平臺頭部主播“二驢的”被無限期封號……這些自媒體“大號”被封,有的是因為被舉報存在違法行為,有的是捏造虛假事實,還有的是因為“編造劇本進行擺拍直播”,歸根結底都是一條:踩到了“紅線”。
近日,中央網信辦發佈《關於加強“自媒體”管理的通知》,從嚴防假冒倣冒行為、加強資訊真實性管理、規範賬號運營行為、完善粉絲數量管理措施等13個方面,對加強“自媒體”管理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也劃定了“紅線”。
那麼,對於廣大自媒體來説,哪些“紅線”不能踩?違規的“自媒體”會遭到怎樣的處罰?“新規”的出臺,對行業從業者們會有怎樣的影響?
一
中國的“自媒體”行業,這幾年發展迅猛。
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最新發佈的《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75.6%。
超大規模的網民數量蘊含著巨大的商機,也讓“自媒體”成為了一個從業者數以百萬計的龐大行業。根據艾瑞諮詢的數據,截至2021年,我國全職從事“自媒體”的人數已達370萬人,算上兼職人數已達970萬。他們在不斷滿足人們資訊需求和服務的同時,自身也收穫了流量和經濟利益。
然而,在享受網際網路紅利的同時,部分“自媒體”秉持“流量至上”,挖空心思地想要“走捷徑”,專戳用戶的痛點、爽點,或傳播虛假資訊,或製作發佈謠言,嚴重污染了網路生態,甚至違反了法律法規。
今年3月以來,中央網信辦部署開展了“清朗·從嚴整治‘自媒體’亂象”專項行動,從這項行動處置的自媒體賬號來看,主要有三種“自媒體”被“重拳出擊”。
其一是發佈傳播謠言資訊、有害資訊和虛假資訊的。比如今年7月就有一則“男子懸賞千萬尋狗”的資訊衝上熱搜。事件發酵後,鄭州警方的“藍底白字”就來了,公佈此資訊是某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的編造的。不僅“號沒了”,編造人還被處以行拘15日的處罰。
根據中央網信辦在專項行動後公佈的資訊,各級網信部門對謠言首發、多發的“自媒體”,依法依約予以關閉;對明知為謠言或虛假資訊仍肆意傳播,以及參與惡意炒作的“自媒體”,採取禁言、清理粉絲、暫停或取消營利許可權等處置措施。
其二是李鬼假冒李逵,偽裝權威機構的。比如“中國紅軍指揮部”“中國反恐部隊”“戰略導彈部隊”這種假冒軍隊的賬號,“中國科學研究院”“南陽市疾控中心”等冒充事業單位的,還有“人民曰報首發”“朝聞天下”等偽裝成新聞媒體的……對於這種“自媒體”,輕則清空賬號名稱、禁言、清理粉絲、暫停或取消營利許可權,重則永久關閉賬號。
其三是蹭炒熱點、博取流量和違規變現的。比如有些賬號會利用網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發佈不實言論,騙點擊、轉發、打賞,煽動性別、民族、階層、地域對立,將粉絲誆進狹隘的“資訊繭房”。還有些乾脆誘導消費騙取消費者的錢財。對於此類情況,一經認定,同樣會被禁言、清理粉絲、暫停、取消營利許可權甚至封號處理。
二
從過去的部落格、個人網站,到如今的微網志、微信、視頻直播,很多“自媒體”已步入公司化運作、利益驅動的商業模式。
這就導致了自媒體的傳播力與日劇增。在不少熱點事件中,很多“大V”的話語影響力已不亞於傳統主流媒體了。自媒體一句話、一個視頻引爆某個事件的案例可以説比比皆是。
正因為如此,針對上面提到的部分自媒體“踩紅線”行為,各級主管部門早有行動。比如,2018年10月,國家網信辦就會同有關部門開展清理整治專項行動。並在此後的每一年,都會定期對“自媒體”行業發起專項行動進行整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網路綜合治理體系,推動形成良好網路生態。今年以來,各地對網路水軍、自媒體亂象、網路謠言、虛假資訊等問題的治理顯得更加體系化。
在浙江,今年以來,省委網信辦聯合省公安廳、省市場監管局、省廣電局、省通信管理局等各部門,就組織開展了“浙裏清朗”“凈網2023”“百日打謠”“網路視聽平臺醫藥廣告播出管理”等一批專項行動,累計清理資訊70萬餘條,關閉賬號47萬餘個,推動APP整改提升541個。
而在全國範圍內,今年被處理的“自媒體”數量更加龐大。截止到5月22日,全國重點平臺累計清理違規資訊141.09萬餘條,處置違規賬號92.76萬餘個,其中永久關閉賬號6.66萬餘個。這一組數據足見違規“自媒體”之多,也足見打擊違規“自媒體”決心之大。
《關於加強“自媒體”管理的通知》的發佈,更是為效優化網路傳播環境、凈化“自媒體”生態再“添”了“一把火”。根據這份文件,自媒體平臺、自媒體從業者、政府部門等都需要各司其職,為塑造風清氣正的網路空間出一份力。
以自媒體平臺為例,這份共有13條內容的文件中,有7條提到了網站平臺的責任。比如要求:網站平臺應當加強“自媒體”賬號資訊核驗,防止被依法依約關閉的賬號重新註冊;應當明確營利許可權開通條件,限制違規行為獲利;“自媒體”因違規行為增加的粉絲數量,網站平臺應當及時核實並予以清除;網站平臺應當健全MCN機構管理制度,對MCN機構及其簽約賬號實行集中統一管理等等。
事實上,目前平臺也在逐步強化對違規“自媒體”的打擊力度。9月6日,微網志和快手平臺就相繼公佈了近期的整治情況。微網志近期共對14萬餘個“自媒體”賬號予以處置。而快手僅針對“日本福島核污染水排海”這一新聞熱點,就對130個發佈不實言論、進行行銷炒作的自媒體賬號進行了限流至永久封禁的處罰。
三
加強對“自媒體”管理,對從業者意味著什麼?
有一些“自媒體”人覺得“被套上了枷鎖”,受到了諸多限制。其實,主管部門打擊的主要是坑蒙拐騙的無良行為,對認真做內容的“自媒體”來説,反而是一大利好。
在《關於加強“自媒體”管理的通知》中,很多內容都直指行業亂象,目的就在於為那些靠專業、實力説話的“自媒體”,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推進行業的良性發展。
舉個例子,《通知》強調了發佈內容的真實性,要求“自媒體”在發佈涉及國內外時事、公共政策、社會事件等相關資訊時,網站平臺應當要求其準確標注資訊來源。使用自行拍攝的圖片、視頻的,需逐一標注拍攝時間、地點等相關資訊。使用技術生成的圖片、視頻的,需明確標注係技術生成。引用舊聞舊事的,必須明確説明當時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
對主流媒體來説,這些要求都是最基礎的應知應會。但對一些“自媒體”來説,違背這些要求才是“流量之源”。這就讓整個“自媒體”行業的公信力受到了嚴重影響。
近日,有媒體聯合第三方機構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當看到自媒體發的消息,80.1%的受訪者會持懷疑態度,具體來看,60.9%的受訪者會先打一個問號,等權威主流媒體確認,19.2%的受訪者直接選擇不相信,認為很多都是行銷炒作、散播謠言。76.9%的受訪者反饋,對自媒體的信任度偏低,其中11.9%直言非常低。
想要挽回這樣的印象,加強管理無疑是當務之急。只有引導從業者堅守公平競爭底線,減少互相引戰、散佈謠言等亂象,才能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維護網路傳播的健康秩序。
當前,我國已相繼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網際網路群組資訊服務管理規定》《網際網路直播服務管理規定》《網際網路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定》《關於加強自媒體管理的通知》等法律法規、部門規章,為自媒體從業者劃定了法律“紅線”,也使得自媒體運營有法可依,有規可循。
相信隨著制度的不斷完善,依法經營的“自媒體”從業者一定會有更好的未來,網際網路空間也一定會更加清朗。
來源:潮新聞 | 撰稿:陸樂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