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教育 新聞詳情
全國茶葉行業産教融合共同體正式成立
發佈時間 | 2023-09-27 15:01:09    

  構建開放、協同、聯動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是黨和國家推進教育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戰略決策。為實現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關於“築基提質、補短扶弱、做優建強、全面提高教師培養培訓品質”的總體要求,教育部組織實施師範教育“協同提質計劃”,成為破解教師教育資源不均衡、加強師範院校協同治理、增強師範教育內生動力的創新舉措。

  按照教育部部署,華南師範大學作為全國10所組團牽頭高校之一,在廣東、山西、河南、江蘇四省市教育行政部門協同支援下,聯合山西師範大學、河南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重點支援忻州師範學院、週口師範學院和商丘師範學院,通過創新工作模式,探索共同堅守師範主業、整體提升辦學水準、精準服務基礎教育的共建、共用、共贏發展路徑。

  協同創新,共同守好師範教育主業

  審視師範教育發展困境,多年來不同層級師範院校之間涇渭分明,部分高水準師範院校堅守主業意識不強、動力不足,地方師範院校資源短缺、發展乏力,這些都是建設高品質教師教育體系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在全國師範教育體系中,高水準師範院校(含“雙一流”及省屬重點師範院校)僅35所,約佔師範院校的16%,佔開設師範類專業高校的5%,其中10所“雙一流”師範大學本科師範生數量佔比約3.7%。由此可知,絕大多數基礎教育師資是由地方師範院校培養的。為此,通過政策強力推動與引領,打破師範院校發展壁壘,推動師範院校從封閉、孤立走向協同、聯動,全面提升地方師範院校的教學品質,就成為優化教師教育治理模式、推進教師教育高品質發展的關鍵舉措。

  追根溯源,面對複雜系統中的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是公共事務管理的必然要求。現代協同理論認為,協同有助於整個系統的穩定和有序,能從質和量兩方面放大系統的功效,創造局部沒有的新功能。正是基於這一認識,組團幫扶之初通過多方參與制定協同工作方案,按照“需求導向、多方協同、就近結對、錯位幫扶、突出亮點、模式創新”工作原則,由4省教育廳和7所高校共同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形成高校共同驅動業務轉向“齒輪”、省教育廳發揮行政驅動作用、強化統籌機構與執行機構緊密溝通聯結的“行政+業務”雙輪驅動工作機制。

  在此基礎上,組團進一步細化任務落地舉措,實現組團三級協同聯動:一是就近結對組建“1+3”對口支援工作專班,強化校際聯動;二是高校校內黨政職能部門和業務單位雙統籌,加強校內驅動;三是充分調動相關部門單位積極精準對接具體項目,增強校內外互動,讓多方真正實現協同,為師範院校賦能提質。

  通過資源共用和幫扶共建,共同堅守好師範教育主業,是協同提質的重要目標。多年來,無論是師範生比例還是師範生從教率,華南師大在全國師範院校中都居於前列。同時,地方師範院校作為基礎教育師資的主要來源,幫助他們提升人才培養培訓品質對於全面支撐地方基礎教育發展尤為關鍵。依託“協同提質計劃”,華南師大與組團內高校聚焦人才培養,創新聯合培養機制,忻州師院、週口師院、商丘師院的多名教師被選送到華南師大、山西師大、河南師大攻讀“協同提質計劃”專項博士,商丘師院、週口師院的多名教師被江蘇師大、河南師大聘為教育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團高校之間的多項聯合教育科研課題也相繼啟動。

  目前,協同提質成效已初步顯現,組團內師範院校的“核心競爭力”都得以提升。正如華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王斌偉指出:“華南師大充分發揮牽頭作用,組團高校齊心協力、匯聚力量,細化落實方案,發揮各院校學科、人才等優勢,促進組團內資源共用、優勢互補,推動更高水準、更高品質的協同聯動,實現有效支援和相互支撐,從源頭上提高了教師隊伍品質。”

  綜合施策,破解師範教育資源不均難題

  協同治理的重要價值之一,就是通過系統內部各個子系統之間自願平等的協作,推動整個系統從無序向有序轉變。實踐證明,要避免師範院校無序競爭,破除東西部高等院校之間發展的不均衡,提升薄弱師範院校辦學綜合水準,單向的、“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對口幫扶以及單一的教育援助政策,作用都相對有限。

  正是總結以往政策的成效和不足,為深化協同發展機制,激發各級各類師範院校發展活力,“協同提質計劃”通過綜合施策,從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共同教研、資源共用等方面打出“組合拳”,推動師範院校之間的深度協同,成為真正推動師範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一項制度創新。

  如何實現組團高校之間的有機聯合、共建共用,是華南師大作為牽頭高校在機制設計時考量的重點,經過集思廣益,組團探索出“平臺聚力、學科引領、聯盟組團、成果共創、頂層規劃、機構推動、研究驅動、隊伍支撐”(即“I-SUPPORT”)工作模式,明確“組團內每一個成員互相支援”發展理念,努力營造學科共建、人才共育、學術共研、資源共用、合作共贏的良好協同生態。

  具體來説,華南師範大學以教師教育學部/粵港澳大灣區教師教育學院和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基礎教育與教師教育研究中心”為平臺(Institute),充分發揮教師教育職前職後一體化學科體系完善、服務基礎教育能力強大的優勢,打造立足廣東、聯通中東西部、輻射港澳、服務全國的協同格局,通過以教師教育學科建設(Subject)為引領,以組團及結對專班聯盟建設(Union)為依託,以教科研成果共創(Product)為渠道,進行頂層規劃(Plan),通過三級組織機構推動(Organization),加強專項課題立項研究驅動(Research),凝聚師資隊伍支撐(Teachers),聚焦人才隊伍建設、學科專業建設、基礎教育服務能力建設、學校管理與發展建設四大領域,確定了教師教育專家工作室跨校建設、教育碩士學位點培育、師範類專業認證推進、師範院校附屬學校聯盟建設、中小學教師發展機構建設、學校規劃治理協同建設、教師教育智慧管理等7個抓手、20項具體行動計劃,有效推動組團高校的高品質發展。

  展望協同提質的目標願景,華南師範大學校長王恩科認為,這一系列創新舉措的逐步落實,將引領組團高校實現“五個顯著提升”,即在人才隊伍建設成效、學科專業建設成效、基礎教育服務能力、學校管理與發展能力、協同提質項目影響力等五方面都能實現顯著提升,進而走出一條從“輸血”到“造血”、從“扶智”到“扶質”的組團幫扶新路。

  精準服務,做紮根基礎教育的教師教育

  作為教育部“強師計劃”的一項關鍵舉措,“協同提質計劃”旨在以提升地方師範院校的辦學水準為高水準教師教育體系建設的重點,整體提升中小學教師隊伍教書育人能力素質,為加快實現基礎教育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師資保障。如何通過重心下移,精準服務,對接基礎教育需求,提升師範院校服務基礎教育的能力,實現師範院校與區域內基礎教育的協同聯動,也是“協同提質計劃”的建設目標之一。

  “做紮根基礎教育的教師教育”,一直是華南師大教師教育學部的價值追求。學部率先成立“教師發展與管理”碩士、博士培養方向,創新教師培訓工作模式方法,在推動教師教育職前職後一體化方面做出一系列改革探索。作為華南師大協同提質牽頭工作的實施部門,學部以優質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和教師教育專家工作室建設為載體,以建強縣級教師發展機構和打造區域中小學教師發展學校為抓手,與師範院校附屬學校聯盟建設聯動,通過對接優質教師教育資源,加強高校教師教育者的職前職後一體化指導能力建設,服務基礎教育教師職前職後一體化發展。

  一方面,組團高校協同遴選優質中小學校和教師發展機構作為優質教育實踐基地,並加強對教育實踐基地的指導與合作,提升師範院校師範生職前培養品質;另一方面,組團高校組建教師教育專家工作室,高校專家作為工作室主持人,高校青年教師、中小學一線教師、教師發展機構教研員及師範生代表作為工作室成員,共同開展教研活動,引導高校專家下沉到基礎教育一線,開展教師校本研修,強化基礎教育中小學教師職後專業發展。

  “協同提質計劃”實施以來,組團高校主動作為,在協同推進服務基礎教育能力建設方面亮點頗多。2022年暑期,組團內的7所高校通過資源共用,創新大中小學教師接力上課的方式,邀請專家對16個學科義務教育新課標進行解讀,活動産生強烈反響,共計18萬人線上觀看,30多萬人點擊瀏覽。2023年上半年,在華南師大推動下,商丘師院借助希沃遠端互動智慧教室,多次組織區域內教師進修學校和小學“同上一節課”,協同江蘇師大舉辦多期骨幹教師和名師培訓班。在組團指導下,週口師院和忻州師院也相繼與地方教育部門協同成立基礎教育研究中心、教師智慧中心,推動與地方的聯合辦學實踐。

  自主驅動,優化師範教育發展新生態

  從本質上説,協同理論是一種自組織理論,這種自組織伴隨協同作用而進行。當子系統間的協同作用佔到優勢的主導地位時,就意味著系統內部已經自發地組織起來,實現“整體功能大於它的各部分之和”的效能。“協同提質計劃”雖然是在國家政策推動下實施,需要外部資源支援和社會力量參與,但其良性的、長期的計劃實施需要充分發揮各參與主體的主動性和特色優勢,在平等協商中充分激發組團高校的創造活力,通過互學互鑒、取長補短,在深度交流共用中不斷增強發展的內驅力,共同實現優質均衡發展,成為有序運轉、實現價值創生的“自組織”。

  當前,抓住教師教育數字化轉型契機,華南師大組團已率先啟動人工智慧助推教師教育協同提質的改革探索。作為教育部人工智慧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單位,華南師大充分發揮資源和經驗優勢,引領組團高校開展師範生、教師教育者及中小學教師的數字素養系統培訓和技術指導,賦能教師教學能力持續提升。

  今年2月底,華南師大、忻州師院、週口師院、商丘師院及學院所在地的3所教育實踐基地學校、3所縣級教師發展機構共建設10間智慧教室,協同開展10余次師範生教育實踐、高校—中小學—教師發展機構教師集體教研、組團院校工作研討等活動。通過虛擬教研等形式,組團定期舉行學科公開課教學與指導、基於課堂教學能力AI測診的教研實踐、師範生與中小學教師結對教學實踐反思等活動,打破時空局限,聯通大學及中小學教研交流,實現高水準專業教學、高品質專家資源共用、高技術智慧支援、高效率教研協同,實現優質資源同步共用與錄播資源共建共用,同時開展“師範生教學視頻錄製與智慧測診”,輔助組團高校提升師範生免試認定工作效能。

  8月中旬,華南師大牽頭組織主題為“教師教育數字化——AI賦能教師課堂能力測診”的暑期學校,遴選組團高校35名本科生到廣州開展為期7天的集中學習,通過理論講座、名師訪談、錄課教研、企業參訪等多元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學習,培養智慧時代教師不可替代的專業底氣和核心競爭力,對組團內跨校際人才協同培養進行了有益探索。

  除了華南師大的組織引領,組團內河南師大、江蘇師大、山西師大作為地方重點師範大學有著優良的辦學傳統和各自的優勢學科,通過組團幫扶,他們在師範生培養模式創新、教師教育學科建設以及基礎教育服務能力提升方面各展其能,通過“大組團+小組團”工作模式,指導推動地方師院協同發展。比如,山西師大作為參與幫扶高校,通過深度調研,幫助忻州師院制定了“一校一案”工作清單,全方位助推忻州師院高品質發展。河南師大重點支援週口師院,聚焦高水準人才培養、學科點建設、教科研能力提升等進行系統跟進指導。江蘇師大發揮其在服務基礎教育方面的優勢,協同商丘師院在名優教師培訓、管理幹部培訓、雙向交流挂職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同時,通過協同工作機制,華南師大與3所地方師大也在探索學科共建、研究生導師互聘、重大科研項目聯合攻關等合作方式,推動實現優勢互補,做強組團高校的整體優勢。

  令人欣喜的是,作為重點支援對象,3所師範學院發揮主動性,充分利用協同工作機制,重點突破,在教育教學上有了可喜的成績。週口師院首次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首次獲河南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商丘師院的歷史學和化學兩個優勢特色學科專業在河南省本科專業綜合評價中取得優異成績,3門課程獲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忻州師院2023年有3位教師被錄取為“協同提質計劃”專項博士,開啟高水準教師隊伍建設新通道。這些發展進步彰顯了協同提質效能最大化,也增進了構建發展共同體、實現合作共贏的信心。

  展望未來協同提質工作的發展,華南師範大學將攜手組團高校,在實踐和研究基礎上積極探索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品質的協作模式,強化協力發展、互相成就的聯動機制,凝練師範院校協同發展範式。同時,“協同提質計劃”的深入實施,除了組團高校自身努力,還需要更多外部支援機制和保障舉措:其一,加強協同提質工作的專項研究,探析其治理規律,找到推動師範院校協同治理的“序參量”,即起主導作用的關鍵變數和關鍵因素,進一步優化協同提質的工作機制;其二,完善高水準綜合大學、政府部門及其他社會機構參與協同提質工作的推進措施,明確責任分工,做好資源調配,推動教師教育發展的高水準協同;其三,儘快完善協同提質工作的科學評價機制,明確評價標準,以對基礎教育服務貢獻度為評價導向,引導師範院校自覺提升辦學品質,努力增強服務基礎教育發展的能力,不斷為健全中國特色的高品質教師教育體系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作者王紅,係華南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部部長、粵港澳大灣區教師教育學院院長)

來源:《中國民族教育》    | 撰稿:王紅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