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數字浙江 新聞詳情
杭州主城全開放,無人駕駛“未來已來”?
發佈時間 | 2024-04-30 11:16:28    

  十年前,作者劉慈欣在《地球大炮》中曾描繪過自動駕駛場景——車上沒有司機,也沒有可以手動的操縱桿件;車與車的間距不超過兩米,以超過百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在城市大道上飛馳……AI把道路的利用率,發揮到極致。

  科幻,正逐步照進現實。

  2024年5月1日,《杭州市智慧網聯車輛測試與應用促進條例》(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由此杭州成為除經濟特區外,全國首個以地方立法明確自動駕駛車輛上路具體流程的城市,也是全國首個為低速無人車立法的城市。

  與此同時,杭州還自當天起,率先將全市八城區(上城區、拱墅區、西湖區、濱江區、蕭山區、余杭區、臨平區、錢塘區)和桐廬縣城區共計3474平方公里作為智慧網聯車輛測試應用區域,服務人口數量超1000萬。

  這會是自動駕駛新紀元的起點嗎?

  未來城市交通(圖源視覺中國)

  賽博現實

  2018年,特斯拉CEO馬斯克在接受CBS採訪時就認為:自動駕駛比人類駕駛安全10倍。但因為他設定的實現計劃不斷落空,“實現全面自動駕駛”如今看來,恍若翻版“狼來了”。

  直到2023年,ChatGPT橫空出世,AI大模型賦能千行百業。汽車産業亦迎來一股跨界顛覆風潮——一邊,百度、華為等科技巨頭相繼入局;另一邊,賓士、阿維塔、長安汽車等造車勢力競相加碼。

  根據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學會標準,汽車自動駕駛技術劃分為L0至L5共六個級別:L1至L2為輔助駕駛技術;L3及以上為自動駕駛。其中,L4指在絕大部分場景下,車輛可實現自動駕駛,不需要人類駕駛員干預。

  受到技術能力、政策法規、車輛成本等的限制,眼下,L3及以上自動駕駛尚未完全實現商業化。國內以Robotaxi(無人計程車)為商業模式的自動駕駛公司紛紛轉向“L2+”,形成L4自動駕駛和“L2+”商業化兩條腿走路的局面。

  自動駕駛(圖源視覺中國)

  “L4聽著高大上,但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少見。”杭州余杭未來科技城,記者跟著浙江海康智聯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沈朋,在“中電海康”公交站等候片刻,一輛L4級別的公交車便緩緩駛來。

  這輛高度自動駕駛接駁公交車,自去年9月開通以來,仍處於免費試乘階段——以“地鐵良睦路站”為起終點,每天以不超過40碼的車速,途經余杭塘路、高教路、愛橙街、良睦路,形成一條矩形環線。210余天、8300多公里,共搭載2100余名杭州市民。

  浙江海康智聯有限公司L4級別公交車(受訪者供圖)

  當這一切發生在眼前,方向盤的自主轉動肉眼可見時,這股魔幻現實感的衝擊感更為強烈。

  搭乘L4級自動駕駛科技公司AutoX安途的RoboTaxi,這輛頭頂可愛“圓帽”探測器、尾貼“自動駕駛,保持車距”提示的車輛,頗具儀式感——落座後,需係好安全帶、點擊前方螢幕彈出的“確認出發”,車輛才會緩行啟動。期間伴有電子音播報安全提示,如不能與安全員交談等。

  車上的安全員,則端坐在駕駛位,雖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雙手卻置於膝蓋,手心向上,與方向盤保持一掌距離。

  記者搭乘的這輛RoboTaxi,后座皮面已有些許折痕,這意味著此前已有不少乘客體驗過這輛車。“之後我們還將借助《條例》發佈的契機,進一步拓展更多開放區域,讓市民朋友儘早通過APP實現RoboTaxi打車自由。”AutoX安途相關負責人道出願景。

  “高級別的自動駕駛對杭州來説,不是新鮮事了。”杭州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記得很清楚,早在2015年,杭州便已啟動相關工作;2018年雲棲大會上,發放首張“測試牌照”,在全國率先開展真實路測;眼下,恰逢杭州獲批國家5G車聯網應用示範區10週年之際,已累計發放測試牌照424張,其中100多張為乘用車,其餘為不設駕駛艙的載貨物流車。

  試想,當高級別自動駕駛全面鋪開,不同種類的“無人車”,從常見的公交車,到功能細分的郵遞車、清掃車......所有車的行駛數據,均搭載到一個平臺。平臺則根據數據,自動算出每輛車的通行建議,減輕交通擁堵......

  “尚需時間。”杭州市交投集團下屬杭州杭千高速公路發展有限公司,負責運營杭州市智慧網聯車輛監測管理平臺,相關負責人坦言,目前平臺雖已初具規模,成功接入210台智慧網聯車,運營總里程超過120萬公里、總時間達26.5萬小時,“但離真正用起來,還任重道遠。”

  安全第一

  杭州首開“車讓人”之先河,全國聞名。

  杭州的無人車似乎延續了這一優點,主打一個四平八穩、不急不躁。不僅在遇到其他車輛並線時,會主動減速,而且將最高時速精準控制在每小時60公里左右。

  “安全始終是任何上路車輛的最高準繩。”在採訪過程中,業內人士無不反覆強調,自動駕駛乃高度複雜的技術系統,相關企業都應秉承高度責任心,保持嚴謹態度再作推進——以入駐杭州的RoboTaxi企業AutoX安途為例,其車輛前後共搭載了50個車規級感測器,包括4D毫米波雷達、鐳射雷達、高清攝像頭等,技術對標L4/L5級。

  無人駕駛(圖源視覺中國)

  但真正落地無人車,比行業預期更難——2023年8月,美國加州公用事業委員會率先批准Waymo和Cruise在舊金山市區全天候運營無人駕駛計程車。僅兩個月後,Cruise便因罕見交通事故,無人駕駛運營許可被收回。

  “無人駕駛是一個獨特的長賽道商業樣本,一場事故便‘葬送’一家公司。即便已經拿到99分,1分有錯便要從頭來過。”某業內人士説,安全是無數從業者腦子中共同“紅線”,“如今的智慧汽車産品,需承接傳統汽車業嚴密的技術標準體系,將交通參與者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對此,杭州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杭州,所有高級別自動駕駛車輛需要先完成虛擬場景測試和封閉場景測試,才會進入《條例》規定的“道路測試與應用”環節——簡單來説,即自動駕駛車輛遵循從空載到實載、從主駕有人到主駕無人,最後投入商業應用。所有階段都有行駛時間、里程和安全性要求。

  據悉,至今杭州累計安全測試與應用里程已超過120萬公里,主動事故率為零。

  對於各家相關企業,“技術難題都不算是難題”,即便是遇上汽車“失聯”等突發事故,也有應對方法——

  杭州余杭區某倉庫,16輛滿載快遞包裹、頭頂探測器的無人小車,不分晝夜、進進出出。據悉,重物流行業的L4級全棧式自動駕駛科技公司的新石器無人車,搭載12個高清攝像頭及2個鐳射雷達,感知距離超過120米,並能清晰識別紅綠燈、車道線、障礙物等,實現全天候24小時運作。

  其中,頗惹眼的是,白墻上間隔一定距離便貼著的二維碼,“在信號不好的倉庫,其實定位很簡單,三張二維碼即可定位一輛車。”新石器相關負責人閆清原説,“但為保險,四面墻二維碼能貼多少便貼了多少。”

  新石器無人車(圖源視覺中國)

  而吉利為了確保安全,在第一軌9顆衛星穩定在軌運作超過一年後,於今年2月,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第二軌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11星方式成功發射。第三軌衛星也發射在即,精進導航的同時,為出行提供全方位立體化保障。

  從科技突破到消費應用,自動駕駛的安全系數,還需制度層面的保障。

  “《條例》的實施,將進一步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此前,深圳、上海對無人駕駛車輛的事故處理制定了一些突破性規定,杭州市在地方立法許可權內立足實際,也作了相關制度探索——比如針對很多人關心的責任認定問題,《條例》指出,若智慧網聯車輛發生道路交通事故,應根據事故各方的行為對事故發生所起的作用以及過錯嚴重程度,確定各方的事故責任。

  杭州上場

  今年年初,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發佈《人工智慧戰略白皮書》稱,在AI應用領域方面,目前看得非常清晰、而且全球達到共識的就是無人駕駛,“因為世界經濟有10%和出行、運輸相關”。

  汽車産業的發展,“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慧化”亦成為行業共識。

  2023年,杭州智慧網聯和新能源汽車産業鏈實現産值2798.6億元。在此基礎上,如何乘著這股東風,在汽車産業發展的下半場以“趕超”之勢,搶佔先機?

  “全國智慧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標桿城市,是杭州的下一個目標。”杭州市經濟與資訊化局副局長李明松在《條例》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車路雲一體化”可能圖景(圖源視覺中國)

  智慧駕駛,實現路徑主要分兩類——單車智慧或者車路協同。

  至於單車智慧,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單元CEO靳玉志曾公開表示:“2024年是智慧駕駛大規模商用的元年。”

  目前行業領先的企業,已可實現高速公路智慧駕駛,比如自動跟車、自動變道、自動緊急制動和上下高速等。車主對這些功能有直接感知,駕駛疲勞得到大幅緩解。現在,這類系統應用正逐步向城市道路駕駛場景推廣。

  AI大模型應用給智慧駕駛技術的進步,帶來更大想像空間——馬斯克倡導的“端到端”,即基於龐大算力,模倣人類開車處理模式,眼睛輸入資訊、輸出控制決策,中間只有神經網路。

  但這究竟是不是未來,還有技術爭議。知名智慧輔助駕駛公司Mobileye創始人阿姆農•沙書亞曾撰文公開質疑稱,神經網路不透明,存在不可控風險,並指出用“端到端”方式解決自動駕駛問題,可謂“大材小用”。

  而車路協同,簡單來説,即車輛和城市基礎設施的互聯繫統。在理想情況下,建設完成,其覆蓋範圍內的城市交通資訊,可以通過行駛的車輛和各個路口的智慧單元進行實時記錄與返回。這些資訊,同樣能夠幫助自動駕駛車輛了解其感應盲區的資訊,使其作出更好的判斷。

  但顯然,要在路口加建智慧單元、實現數據的實時傳送,需要聯通交通、交警、公路等多個部門。

  無人駕駛複雜路口決策分析引導影像(圖源視覺中國)

  工信部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共建設17個國家級測試示範區、7個車聯網先導區、16個智慧城市與智慧網聯汽車協同發展試點城市,開放測試示範道路22000多公里。

  但正如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4)上,國家智慧交通系統(ITS)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王笑京所言,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見一些試點項目存在以“概念”驅動,“重建設,輕運營”等問題。

  此外,車路協同參與主體多,標準不易統一,出現問題難以劃分責任。某業內人士在採訪中便提及:以紅綠燈感知設備為例,從理論上説,通過路側設備發送一個信號給車輛非常簡單;但如果紅綠燈資訊在傳輸時丟失,車輛發生事故,由誰擔責便很難判定。

  單車智慧和車路協同其實並不矛盾,更強的單車智慧可以實現新的車路協同。對當前優劣摻半的實現路徑,杭州市司法局立法處相關負責人説:“《條例》是以立法為新質生産力發展提供制度支撐,不僅讓自動駕駛車輛上路有法可依,還將在客觀上帶動智慧道路、雲計算、高速通信、高精地圖等上下游産業鏈協同發展。”

  不少業內人士指出,現在尚處發現初期,屬於“摸著石頭過河”,自動駕駛技術還需要人類駕駛員輔助和監管,之後再逐步迭代升級。

  理想和現實之間,總會有巨大鴻溝。人類的智慧,恰恰體現在夢想不滅、現實不虛。無人駕駛的落地,將帶來跨越之後的回報,毋庸置疑,它足以吸引眾人為之拼盡全力。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謝丹穎 唐駿垚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