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數字浙江 新聞詳情
給農業裝上"大腦" 別人種地 我種數據
發佈時間 | 2023-12-05 08:55:45    

   董劍峰有一句口頭禪——“這不算高科技。”

  在杭州市余杭區瓶窯鎮彭公未來農場,輕鋼結構大棚連片矗立在田間,不僅能通過數控光照通風,還能抵抗10級颱風,這是現代農場的“骨架”,但“不是高科技”;

  水肥控制室內,一體化設施讓營養液由管道泵向整個農場,自動化精準澆灌每一株植物,這顆“心臟”也“不算高科技”;

  小番茄吊在空中,草莓種在高架上,藍莓養在花盆裏,蜜蜂在田間自然授粉,這些“血肉”還“不是核心科技”。

  “你覺得,一個農場是不是還少點什麼?”董劍峰指指自己的腦袋,翻開隨身攜帶的筆記型電腦,螢幕上是團隊開發的“一起來種地”農業生産管理決策平臺,“這個農業大腦,才是高科技。”

  有了“大腦”,農事管理沒有了距離的概念。12月2日,新疆阿克蘇51團的果園基地,為西梅葉面施肥後,員工劉泓清上傳了植保工單。系統中,一條任務數據即時“入賬”,匯入整個農業生産管理大數據後臺。借助自動化設備和人工採集,再加上自創的演算法模型,一朵蘋果花的綻放,一泵肥料的注入,一顆番茄的變紅,都是一次數據生成,進而推演出下一步農事管理決策手段。

  投身農門前,46歲的董劍峰是半個“碼農”,和其他新農人不同,“別人種地,我種數據。”

  從杭州起步,他帶著自創的數字化種植模式走向全國,新建農場在哪兒,虛擬的數據中心就在哪兒。一年不到,已經“收穫”了來自全國五省11個自建農場的40萬條農業生産數據。

  “種數據”的過程中,這個理工男沒少和團隊“幹仗”。在雲南哈巴農場員工扎西眼中,董劍峰像個“瘋子”。數據真實精準的前提是農業標準化,扎西寫的種植指南總被他挑刺,“‘摘蘋果前把指甲剪平’這種細節你得寫進去。”

  團隊專家馬少峰常被他的刨根問底折磨,“你説少量開花,多少朵算少量?”為此,董劍峰和馬少峰翻遍論文,還帶著一群年輕人用統計學方法,數了800畝地的1000棵樹,把傳統農業的“感覺”,化為了實打實的數據。

  但最後,他又總能以“數”服人。在雲南香格里拉,扎西所在的蘋果基地已能用數字模型指導決策。通過輸入果樹直徑、樹齡、氣候等數據,“大腦”自動計算出各個品種的最佳畝産區間,並給出指示,將基地蘋果總産量控制在500噸左右,就能保證果樹持續産出高品質果實。今年,通過兩次疏果和精密的生産管控,10月,農場完美實現了當季的預測産量,誤差不到5%。

  “相信數據,不只在於它精準高效,更在於它是年輕人願意參與的農業模式。”在董劍峰看來,新農業要讓非原生農民可加入。如今,團隊的130名新農人中,85%是80後、90後和00後,本科及碩士以上學歷佔到了50%。

  已經有人通過農業新模式收穫了甜美的人生果實。3年前,24歲的扎西從零開始學種地,今年是他擔任雲南哈巴農場技術主管的第一個産果季,他的女兒在蘋果成熟時出生,就取名“小蘋果”。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肖淙文 唐駿垚 通訊員 徐穎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