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有兩則消息引起格外關注,他們都與教育密切相關。而有關教育的哪怕是風吹草動,都會牽連萬戶千家。
這兩則消息何以引起關注和反思?它觸動了教育改革的哪一根神經或者露出了教育前行的哪一角冰山?
01
一則是,1月2日,北京市教委官網公示的8名高校大學生擬跨省轉學的資訊:1人為轉入、7人為轉出,涉及清華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建築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等多所高校。
這份跨省轉學資訊的關注點在於,大多是北京本地學校的學生向其他省份轉學,且不乏從清華大學轉入雙非院校者。
整體來看,轉出學校的辦學實力和辦學聲譽好于轉入學校的實力和聲譽。這樣的“逆向轉學”打破了傳統的就高不就低原則。自然就成了輿論關注的熱點。
另外一則是,近期深圳多所初中取消晚自習。深圳市教育局在答覆網民時明確表示,不提倡初中階段開設晚自習。
這對於已經習慣了晚自習學習、唯恐輸給其他學校的家庭和學子來説,一定是五味雜陳,不知道該支援還是該反對。
畢竟,你追我趕、層層加碼很久以來就是教育的常態。“雙減”之後,一直有家庭在暗中補課,唯恐輸在跑步途中。這種擔憂心理尚需時日平息。
02
論逆向轉學,這一事件不僅是對傳統名校觀念的挑戰,更是對教育本質的一次深刻反思。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軌跡和人生規劃,不應該雷同,也沒有必要雷同。每個人性情不同,智力不同,興趣不同,人生規劃也不同,沒有必要生硬地套進一個教育“模子”裏。
名校固然有其無可比擬的資源和聲譽,但並非所有人的發展都適合在名校中求學。社會應該尊重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環境的權利,而不是一味地將名校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就教育的本質來説,它並非僅僅是追求名利和地位的手段,而是關乎個人成長、自我實現和人生價值的過程。
我們應該尊重這樣的選擇。而整個國家教育多元化的可能性和細微進步也正是在這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場景中。
我們還應該反思整個社會對於名校的過度追求和崇拜。事實上,隨著社會多元化場景和現實的日漸增多,人們真正可以找到“條條大路通羅馬”那樣的符合個人意願的人生道路。這樣的選擇在教育人性化並且發達的國家早已習以為常。
論取消晚自習,同樣有著比較明顯的苗頭和符合大多數人心願的趨勢。
其實,細心的人從一則“通知”中就聞到了一絲寬鬆的氣息:教育部網站2023年12月27日消息,教育部辦公廳等四部門近期已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規範義務教育課後服務有關工作的通知》,其中規定:不得將早到校看管和自習、午餐午休看管、晚自習等納入課後服務收費項目。
這顯然是一個“冰裂”的信號。
儘管有個別家長有著擔憂甚至不認同,但是考慮到學生在校時間、學業負擔、身心健康以及家庭教育、親子交流等因素,落實“雙減”政策,在每一個環節上做減法,已經是一種趨勢。
03
中考、高考是教育的兩場“大戰”,它的確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受教育者的人生走向和未來前程。對孩子教育格外嘔心瀝血的家長們,把學子教育的每一個細節都試圖打造得完美無缺。
由被喻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高考過來的一代受教育者,在教育深度改革尚未有巨大變化的前提下,只能更加注重下一代下下代教育的步步緊隨。所謂“卷”,也似乎成了無可奈何的集體選擇。
正所謂潤物細無聲,教育開始的一些變化,或者出於主動,或者出於被動,都是一種更加符合教育本質的跡象,比如逆向轉學,比如取消晚自習。等等。
如果説,取消晚自習算是“雙減”教育政策理念落地再次延伸的一個標誌的話,那麼,逆向轉學則更明顯地透露出教育舒展的趨勢。
這應該説是一種令人欣慰的苗頭。一個有多項選擇可能的教育題目,總勝過獨一無二的“拼”和“卷”。
在教育隨著社會的變化和進步最終回歸其本來面目的過程中,諸如此類的跡象都是值得關注和欣慰的。
畢竟,全社會教育的成功與否,教育為社會服務的功能能爆發出多大的力量,都要依賴每一個受教育者的舒展而個性化明顯的抉擇。而身心健康,自覺自願,才是這種力量的重要源泉。
來源:中國網 | 撰稿:辛文 | 責編:周宣印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