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完預售還得惦記著什麼時候付尾款,買個東西要花十天半個月。”“以為預售是最便宜的,沒想到現貨更便宜。”每次“618”、“雙11”電商大促總能聽到的抱怨,或許即將消失。
繼天貓宣佈取消“618”預售機制後,5月8日,京東也正式宣佈“現貨開賣”。這或許意味著,傳統電商平臺沿用十年之久的官方預售機制將退出歷史舞臺。
“618”,更簡單了?
“更簡單”,正在成為傳統電商平臺對購物節大促的新定義。
根據天貓5月6日公佈的規則,取消預售後,今年天貓“618”共有兩波現貨售賣期,第一波自5月20日晚8點開始,第二波自5月31日晚8點開始。此外,天貓還特別強調,此次也將簡化商家報名參加環節,無商家報名環節,滿足條件的商家直接進行商品報名即可。
京東方面則宣佈“不卷時長”,將現貨開賣的時間定在了5月31日晚8點。
中新財經注意到,這並非電商平臺第一次提出“不預售”。
2023年“雙11”,京東提前活動時間並取消預售。而拼多多則在2021年、2022年“雙11”就打出了“無定金、不預售”的口號。
“這次終於聽勸了!”有不少網友對此表示。
預售制為何被吐槽?
網友感慨背後,則是“苦預售久矣”。
所謂電商大促預售制,即允許消費者在活動開始前支付定金鎖定商品和價格,並在活動當天支付尾款完成交易。起初,“618”和“雙11”電商促銷活動並沒有官方預售環節,但隨著活動規模逐漸擴大和消費者需求增加,預售機制逐漸被引入。
“預售可以避免無效的擴大生産,讓商家在明確知道消費者真實需求的情況下,盡最大可能性組織貨源,對於商家品牌來講,具有明顯優勢。”易觀流通行業高級分析師陳濤向中新財經表示,預售制不僅可以讓電商平臺提前帶動市場氛圍,爭搶第一波流量並鎖定消費用戶和銷售額,還能使商家減少參與大促的風險。
陳濤指出,在電商大促早期,很多商家不敢大規模提前生産、備貨,導致商品現貨量有限,很多消費者搶購不到,而預售制則避免了這一情況,同時也給消費者提供了更多優惠。
然而在電商飛速發展十幾年後,商品供應已充足且成熟,為消費者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預售制的弊端也開始暴露。在部分網友看來,是剝奪了購物的“快樂”。
“提前一週下定金,一週後再補款,等拿到快遞的時候,已經忘了自己都買了啥。”90後樂樂(化名)告訴中新財經,下單預售商品猶如跑了一場“馬拉松”,而且自己永遠也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否“划得來”:“預售前就要做攻略,預售活動之後還有現貨活動,有時候發現預售並沒有比現貨便宜,可能還會更貴,規則那麼複雜,一路買下來只覺得心累。”
對電商大促的“疲憊感”也體現在商家群體中。
一名小商家告訴中新財經,自己已很少參加大促活動。“每逢大促都要加人加班很久,退貨又很多,庫存全搞亂了,真的是又累又不賺錢。”
預售取消後 會有哪些變化?
本次電商平臺“618”取消官方預售,意味著什麼?
在陳濤看來,在爭奪用戶、以用戶體驗為首要原則的當下,電商在大促活動中取消預售或將成為一種趨勢。“現在消費者在購物時的新願景是,拿到商品的預期時間越短越好,而每個平臺都想提高用戶體驗,因此都在採取相似舉措,以後的購物節可能都不會再有預售制。”
對於取消預售可能會給商家帶來的不確定性,他認為,取消預售不意味著平臺和商家不進行提前規劃。“平臺和商家可能利用AI手段,或者根據前幾年或者近期的銷售情況去預測銷售,這樣既提高了用戶的體驗,也避免出現供不應求或者説供過於求的情況。此外,這次電商雖然取消預售,但還是會實行分段銷售,可以明顯減輕物流在短時間內爆發帶來的壓力。”
不過,對於消費者來説,在如今的“大促常態化”下,“618”的規則變化,或許已沒有那麼激動人心。
“現在一打開購物軟體,就發現在搞滿減促銷。”樂樂告訴中新財經,在過去的幾個月中,電商平臺幾乎月月都有促銷活動,自己已完全放平了對大促心態。
“對於平臺和商家來説,把‘618’和‘雙11’的消費需求分散化,在成本投入和風險上都是更可控的,平臺可以持續與用戶保持粘性,商家則減輕了生産備貨的壓力。”陳濤説。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撰稿:左雨晴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