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知曉劇情,兩分鍾情節跌宕,三分鐘上演重生復仇……圍繞霸總、重生、穿越等主題,以“直爽”為核心感受,時長短、節奏快的微短劇,一路狂飆。
據《中國微短劇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微短劇市場規模達到373.9億,預計2024年將超過500億。
大流量下,越來越多“玩家”進入這個賽道,監管也隨之升級。快速突進近一年之後,微短劇到底帶來什麼變化?它的未來面向何方?近日,記者在影視重鎮橫店、微短劇專業影棚臨影廠等地探尋,我們看到了微短劇“第四分鐘”的樣子。
“豎店”裏的人們
“沸騰”的微短劇行業,讓能滿足場景、服裝、器材、群演等影視産業鏈各環節需求的橫店影視城,扎堆了眾多微短劇劇組。因為微短劇畫面基本上是豎屏,有人甚至調侃:“橫店現在變成‘豎店’了。”
3月底,記者在橫店影視城華夏文化園,就遇到4個微短劇劇組在拍攝。去年5月,嗅到微短劇風起,華夏文化園快速從文化型景區轉型,改建設計出一批適合微短劇拍攝的場景。
在園區裏,記者碰到一個正在拍攝的微短劇劇組。只見連廊一角,放著一台拍錄影機。鏡頭前,執行導演正在跟一位古裝扮相的演員對臺詞,“‘你是誰?你怎麼會在這裡?’講這句詞的時候注意表情,語氣要激動,跟著我讀一遍。”
在這裡,演員沒有時間背詞,執行導演念一句,演員跟著説一句,重復四五遍、調動起演員情緒後,就立刻開拍。一般情況下,一條“過”。
“微短劇節奏很快,每一集最重要的是埋鉤子,吸引人往下看。”拍攝現場,飾演女主角的演員林青告訴記者,她從去年11月開始拍微短劇,到現在,已經拍了快10部。
剛開始時,整個人是懵的,豎屏跟橫屏的拍法完全不一樣。沒那麼多時間去鋪墊情緒和狀態,要求表演也更誇張。“我的最長紀錄是連續拍了27個小時。拍短劇,能5天拍完絕對不用7天。”林青説。
“去年10月開放以來,每個月能接待50到60個微短劇劇組,最多時,一天接了十幾個微短劇劇組。”園區負責人袁滿説,傳統大劇組對場景細節要求高,短劇因為成本低、拍攝快,置景通用化,給園區帶來新機遇。
為了接待更多微短劇劇組,園區正把一部分室內辦公室改造成會議室、醫院等現代劇場景。袁滿還有藍圖:打造一個“微短劇社區”——在拍攝的同時,引入影視公司、後期公司、選角公司等,以短劇産業鏈致勝。
微短劇在最近這一年裏,給了更多人機會。橫店的不少群演,搖身一變,成了微短劇的製片人或導演。門檻低、成本小,使越來越多人涌進這個行業,“比起演爛劇,不如先被看到”。
王一帆是橫店的一名特約演員,自2021年開始“橫漂”以來,演過電視劇、電影,也演過微短劇。“工作天數和收入在增加,也積攢了很多的經驗。”他説,不久前,自己還擔任了一部短劇的副導演,放在以前他根本不敢想。
記者看到,在橫店影視城演員公會安排辦理演員通行證的時間,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隊伍排到10米開外。公會負責人説:“來‘橫漂’的人更多了,配合當下火熱的短劇市場。我們甚至取消了從前女生註冊辦證要求是黑長髮的規定,因為很多現代題材的微短劇需要短髮女演員。”
抓住機會的不僅有演員,還有橫店本地人。拍微短劇的劇組,有些在大街上就能取景,當地人就把自己家的房子重新裝修,租給劇組拍戲。
“去年3月,我們成立了微短劇專班小組,負責拓展拍攝基地、對接微短劇拍攝公司。”橫店影視劇組服務有限公司基地運營相關負責人説,為了規範場景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務,開年以來劇服公司陸續跟一些私人拍攝地進行了合作簽約。接下來,還會出臺針對微短劇的扶持政策。
文旅微短劇,真香
許多人把2023年稱為微短劇元年。
這一年,微短劇市場迎來爆發,從業者爭相涌入賽道,作品數量井噴。行業的無序擴張也引發了諸多問題:同質化嚴重、價值取向不良等。同時,國家廣電總局開展了系列網路微短劇治理工作,對含有色情低俗、血腥暴力等內容的微短劇下架,不斷完善常態化管理。
“微短劇行業野蠻生長的週期逐漸步入尾聲,從業者開始在市場開發、産業聯動等方面做文章,希望以‘微短劇+’撬動行業新發展。”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微短劇和文旅結合,將成為行業發展的一大趨勢。
今年1月,國家廣電總局發佈“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提出2024年要創作播出100部“跟著短劇去旅行”主題優秀微短劇,並制定了八大要求。記者梳理髮現,要求中提到微短劇可以結合各地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取材非遺項目、聚焦鄉村振興等,這將為縣域發展開闢更多新的可能。
作為該創作計劃首批推介項目的微短劇《飛揚的青春》,全程在溫州瑞安曹村鎮拍攝,將當地的美景、美食、文化與劇情深度融合。播出後,帶動當地全域遊客累計接待近20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超30%。
景點、景區入劇,微短劇賦能文旅,三、四線城市“破圈”之路迎來新的賽道。
浙江衢州嘗到甜頭。繼去年憑演唱會“出圈”後,今年計劃乘上微短劇的春風。
記者了解到,衢州市區向東17公里,一座佔地面積約170畝,總投資約7億元的短劇超級工廠正在建設中。負責該項目的衢江區康投集團投資管理部經理吳洪劍表示,他們看好微短劇和文旅的雙向奔赴。一方面,短劇能讓衢州有更好的曝光度,其背後涉及的演員、服道化、場地等系列産業,也是地方發展文旅産業的推動力量;另一方面,衢州的自然資源、文化底蘊,都是短劇拍攝的養料,而文旅微短劇宣傳地域特色,也是去除同質化的核心要素之一。
在衢州,更多人在入局微短劇行業。
衢州騰雲文化旅遊發展公司董事長周建明去年年底開始“試水”微短劇,製作的《至尊神皇》上線僅48小時,收益就破千萬。他開始思考下一部的微短劇計劃。
“喝一口胡柚汁,嘗一口鮮辣美食,配以《瓊奴與苕郎》的民間愛情故事,成片畫面已經在我腦海裏了。”周建明設想從家鄉常山入手,目前,他已和常山縣文廣旅體局達成初步合作意向,結合常山特色的文旅微短劇將於5月份開機。
在杭州臨平臨影廠門前,多巴胺色彩的街景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拍照打卡,這裡是臨平手攥“微短劇賦能地方産業”劇本“拍攝”出的鏡頭之一。臨平計劃通過臨影廠影視微短劇品牌,打造從創作、拍攝、製作、發行、交易到衍生産業為一體的微短劇全産業鏈服務體系。
正在舉行的第十一屆中國網路視聽大會上,臨平宣佈今年會加碼微短劇産業,政策扶持等之外,將發力“微短劇+”新賽道,創新探索“微短劇+實體經濟”“微短劇+鄉村振興”“微短劇+文化傳承”等業態,賦能地方發展。
“美景加故事,能形成獨特的文化記憶。”文旅部特聘專家、中國傳媒大學網路視頻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周逵表示,淄博燒烤、甘肅天水麻辣燙等的走紅,都離不開故事元素,當前旅遊已從過去“以景點為中心”轉向“以人和事件為中心”,以優秀微短劇為代表的好內容,不僅是旅遊的附加值,更成為旅遊産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破局“野蠻生長”
“現階段很多觀眾對微短劇的印象仍停留在粗製濫造上,隨著越來越多專業影視公司入場,以及系列監管治理舉措的跟進,從更長的週期看,微短劇勢必要擺脫流水線化的製作,向精品化發展。”春節後剛將辦公室搬至橫店華夏文化園的傳承影視負責人傅偉兵説。
採訪中,記者已發現變化的端倪。
最直觀的是行業人才結構的調整。從王晶、周星馳等“下場”拍短劇,到華策、正午陽光等專業影視製作公司“擠入”賽道,長劇的人才培養等機制逐步複製到微短劇領域,原有的生産格局形成優勝劣汰。對這些專業公司,“與其稱他們是入局者,不如稱他們是破局者。”
其次,是微短劇製作成本明顯上升。“早年拍一部微短劇的成本大概是10萬到20萬左右,現在漲到30萬、40萬甚至100萬,大部分都用在了拍攝和製作環節。”傅偉兵説。顯然,微短劇進入了提升品質的階段。
當然,微短劇的品質化也不意味著盲目卷成本。短劇存在的根本在於低成本,在符合微短劇商業邏輯的基礎上,“最終還是要卷內容。”
編劇小七在一年多的微短劇創作中摸索出了規律,短劇市場的急速爆發依靠“爽感+投放+付費”,但吸引觀眾不能只靠“爽”。在她看來,現在微短劇産業鏈上的每一環,都像是迎合流量的消耗品,內容不承擔創作表達、用戶不帶來深度討論、平臺只關注網路分銷,最終導致行業的可持續性不強。
她認為,符合創作規律,好的劇本才是開啟微短劇品質化發展的一把鑰匙。
參與出品、發行《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等多部爆款短劇的點眾科技董事長陳瑞卿,曾在首屆微短劇大會上表示:“如果不能擺脫低俗,不能擺脫過度商業化,不能提升作品文化內涵,不能跨越到精品,內容一味下沉,短劇市場可能50億都沒有。”
作為影視行業新興的內容産品,如今微短劇的發展路徑讓許多業內人士想到曾經的網路電影。市場發展初期,生機勃勃但品質良莠不齊,經歷野蠻生長,數輪行業淘洗、內部競爭,最終屹立不倒的,是兼顧社會價值、思想價值、審美價值和商業價值的品質化內容。
微短劇顯然也走在這樣一條路上。
橫店,見識了太多流行之風,幾多輝煌,幾多衰落;影視圈,從來都是有人一舉成名,有人黯然離場;網路上,有多少期待,就埋藏多少懊喪。
“收工!”採訪當天21點,林青拍攝的又一部微短劇殺青。她脫下戲服,準備給自己放個小假。而在對面距離僅1公里外的街道上,還有一部微短劇正亮著大燈趕工拍攝。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沈聽雨 林霄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