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新經濟 新聞詳情
一季度IPO節奏放緩,80家公司“撤單”
發佈時間 | 2024-04-02 12:29:08    

   今年以來,IPO發行節奏趨緩。數據顯示,一季度,31家公司實現首發上市,低於去年同期86家水準;IPO合計募資223.68億元,低於去年同期961.37億元募資額;80家公司IPO終止(撤回),超過去年同期47家。

  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證監會近日發佈政策文件,提出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嚴禁過度融資,正深刻影響新股發行市場生態。未來,IPO發行將著眼于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品質,相關部門也將進一步加強對企業發行上市活動從嚴監管力度,壓緊壓實發行監管全鏈條各相關方責任。

  上市門檻進一步提升

  一季度,A股首發過會率、首發募資金額有所下降,發行節奏明顯放緩。

  Wind數據顯示,一季度A股首發過會率88%,低於去年全年90.58%的過會率,也低於試點註冊制以來92.78%的過會率。“從被否企業來看,大多在業績真實性、關聯交易公允性、公司治理及內部控制有效性等方面存在問題。”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説。

  從上市板塊來看,符合國家産業政策的科技型企業IPO通過率較高。一季度,主機板和雙創板塊(科創板和創業板)募資佔比分別為48.45%和43.69%;北交所IPO發行家數較多,達到8起,募集金額17.58億元,佔比7.86%。

  從主體行業分佈看,IPO募資規模排名第一的是技術硬體與設備行業,募資金額達59億元;排名第二的是半導體與半導體生産設備行業,募資額為52億元;資本貨物行業以42億元的募資金額排名第三。

  中信證券認為,證監會近期明確表示,在適應經濟規律、符合基本的上市標準基礎上,IPO將提升對於新質生産力的包容性,預計符合國家産業政策和戰略發展、真正有潛力的企業IPO仍將獲得政策支援。

  業界預期,隨著嚴監管全方位加強,未來企業上市門檻將進一步提升。銀河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楊超分析,近期監管部門對於上市門檻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擬上市企業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治理,證監會將以提高上市公司品質為導向,研究提高上市財務指標,同時,未盈利企業上市將進一步從嚴審核。

  全流程嚴監管

  Wind數據顯示,一季度80家公司IPO終止(撤回),超過去年同期47家。分行業看,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撤單最多,專用設備製造業和化學原料及化學製造業緊隨其後。

  “從目前情況看,IPO申報撤回已經常態化。”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説,主動撤回的企業可能是因為業績下滑,或是行業經營環境發生變化,也可能公司覺得排隊時間太長不是好時機,或是在問詢階段被發現了瑕疵。

  記者梳理髮現,業績增長放緩、商譽準確性、關聯交易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公允性、公司重要股東股權被凍結、實控人過往糾紛等是企業在“撤單”前被監管問詢的高頻問題。

  IPO全流程嚴監管是“撤單”企業數量不斷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3月15日,證監會發佈《關於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品質的意見(試行)》,對擬上市企業上市前突擊“清倉式”分紅的行為給予高度關注。《意見》發佈後,已有青牛技術等多家公司撤回IPO申請或終止IPO。

  田利輝認為,擬上市企業“清倉式”分紅,之後再募資償債補流,往往存在通過利潤轉移以確保原有大股東獲取最大利益或緩解自身資金壓力的嫌疑。監管部門嚴查此類行為的出發點在於保護投資者利益,防止部分企業通過“清倉式”分紅進行利益輸送或規避債務。

  管住“看門人”

  嚴把準入關,作為資本市場“看門人”的仲介機構責任愈發重大。

  證監會機構司司長申兵3月15日表示,證監會在制度規則上已經明確了對於“一查就撤”這種問題要追究到底、責任到人,在日常監管工作中,特別關注撤否率比較高和“業績變臉”等市場比較關注的突出問題,嚴格落實“申報即擔責”。

  記者梳理髮現,今年以來,相關部門就IPO保薦業務對相關機構及其從業人員開出數十張“罰單”。

  3月29日,上交所發佈滬市首單發行上市監管資格類處罰。上交所決定對兩名保薦代表人予以3個月內不接受保薦代表人簽字的發行上市申請文件及資訊披露文件的紀律處分。懲戒事由係在IPO保薦工作中職責履行不到位,包括保薦工作缺乏獨立性、未如實説明歷次聘請保薦機構的情況、盡職調查履職不到位等。

  據悉,此次案件中的資格罰不同於此前的聲譽懲戒,上交所通過一定期限內不接受申報文件的方式,傳遞“重典治市”的明確信號。

  “除了上述舉措外,我們還關注到,近期相關部門加大了現場督導力度,並依法加大了對涉嫌嚴重違法、幫助造假的仲介機構的處罰力度,強化仲介機構把關責任,力求將問題公司堅決擋在市場門外。仲介機構也應充分發揮好自身監督職責,提供更高品質服務,為市場把好關。”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説。

來源:中國證券報    | 撰稿:昝秀麗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