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2日是第14個“國際慢粒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簡稱“慢粒”,是人體的第9號和22號染色體發生了基因突變而導致的,所以9月22日被定為國際慢粒日。
慢粒白血病曾被認為是一種“不治之症”,20年前,全球第一個酪氨酸激酶抑製劑(TKI)的出現,標誌著腫瘤治療從此進入靶向治療時代。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慢粒白血病也從“不治之症”轉變為可治可控的“慢病”,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長期有效的治療管理。
慢粒白血病治療進入靶向時代,讓慢粒患者的生存期開始接近同齡正常人,然而慢粒患者依然存在著未被滿足的治療需求和生存痛點。中國本土創新的第三代靶向藥物是針對最常見的耐藥突變而設計的,既往臨床研究也充分證實,第三代靶向藥不僅具有非常好的療效,且安全性可控。期待它能為更多的耐藥慢粒患者,特別是多重耐藥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機會。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科副主任江倩教授呼籲,對於慢粒患者不僅要關注疾病管理,還要關注他們的生活和工作,使他們更好的融入社會,希望社會各界積極貢獻力量,攜起手來幫助慢粒患者重建生活信心,早日回歸社會大家庭。
如何早期發現慢粒白血病?
慢粒白血病有哪些典型特徵?
靶向藥物治療慢粒白血病的優勢有哪些?
什麼是慢粒白血病的功能性治愈?
欲知答案,敬請關注中國網《中國名醫》直播節目。
2024年9月23日(週一)15:00-16:00,中國網《中國名醫》直播節目將邀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科副主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青島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江倩作客直播間,和網友朋友們交流互動,回答關於慢粒白血病治療的相關問題。歡迎大家屆時觀看!
名醫簡介:
江倩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科副主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青島醫院副院長、血液中心主任,北京大學醫學部血液病學系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兼任:國際CML基金會國家代表委員會成員,國際白血病及相關疾病比較研究協會委員,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委員、白血病-淋巴瘤學組副組長,北京醫學會血液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中西整合白血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白血病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血液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老年醫學學會血液學分會白血病學術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血液病康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Leukemia Research》、《中華血液學雜誌》、《中國實驗血液學雜誌》和《臨床血液學雜誌》編委等。
榮譽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Blood、Leukemia、Am J Hematol、J Hematol Oncol等國外期刊以及《中華血液學雜誌》等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140余篇,參編全國住院醫師和研究生培訓教材以及多部學術專著。曾多次在美國血液學年會、歐洲血液學年會、國際CML基金會(iCMLf)年會、亞太惡性血液腫瘤大會、亞洲MPN研討會、日本和南韓血液學年會、全球CML倡導者大會上作報告。作為項目負責人,曾主持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1項北京市科委課題等科研工作。曾獲中華醫學會醫學科學技術二等獎、人民好醫生(血液腫瘤)特別貢獻獎、北京大學楊芙清王陽元院士優秀教學科研獎、北京大學臨床醫療獎等獎項。
擅長領域:血液系統各類疾病的診治,專業方向為急、慢性白血病和髓係增殖性腫瘤、惡性淋巴瘤等血液系統疾病,尤其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的臨床研究有很深的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