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安寧療護中心在我的倡導下在2017年開設建立,是國內首家三級醫院安寧療護病房,被評為北京市癌痛規範化治療示範病房。
醫學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具有人文關懷的學科。而安寧療護就是對於醫學人文精神的一種探索和實踐。醫生應該如何尊重生命最後的尊嚴?這是對醫生如何兼顧臨床技術和人文精神提出的嚴肅思考。
外科醫生不要吝嗇“5分鐘”
作為腫瘤外科醫生,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很多非常不希望看到的事情,比如一些晚期癌症的病人生活得非常痛苦。加上我在2000年左右到美國學習的時候,看到一個課程叫“如何告訴病人壞消息”,這兩點給我很大的影響。
所以我到首鋼醫院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了一個安寧療護中心,在這個安寧病房裏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生離別,會發現有些人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其實可以過得很開心,我覺得這是醫學上的一種進步。
比如我們安寧病房有個癌症晚期的老同志,他在這裡和我們的醫生護士們都相處得很好,他以前跟我們説“我不孤獨,這裡就是我的家”。另外是我的一個朋友,她的母親得了胃癌,最後她是陪著她媽媽在我們的安寧病房度過了人生的最後一個春天。
所以對於醫學來説,我覺得除了要治好疾病以外,還要考慮一些其他的問題。作為外科醫生,大家每天在做手術,比如我做腸癌手術,切下來的腸子有時候很大一團拿給病人看,説這瘤子在哪兒,很多家屬是不敢看的,到處是血不説,做完腸癌手術後的氣味還很不好聞,很多家屬經常捂著鼻子就跑了,把他們嚇得夠嗆。
但其實我們只要花5分鐘把標本稍微清洗一下,這樣家屬們看的時候就沒那麼可怕了。這僅僅是5分鐘的事,實際上卻體現了我們醫護對病人的尊重,也是對我們職業的尊重。所以除了過硬的技術,治病過程中的每一個額外動作也相當重要,因為它很可能會給病人家屬們帶來很多不一樣的感受。
還比如説在手術室裏,一個病人什麼衣服都不穿躺在手術臺上,無論他是大學教授,還是一個普通的職工,都是沒有任何尊嚴可言的,那我們給他蓋上一點的舉動其實就是對病人的一種尊重,也是一個外科醫生人文精神的體現。
醫生要做的只是延長病人的生命嗎?
很多晚期癌症的病人到後期可能都會面臨一個問題——當活下去並不是我自己的想法時,我有沒有權利選擇死亡?
我有一個癌症晚期的病人,她説她其實不想活著,因為她很痛苦,吃不了東西,腸梗阻,腫瘤還復發了,有很多毛病。她不想活著,但是她兒子説你一定要活著,我一定讓我媽活著,媽在家就在,所以他就去找各種各樣的偏方來給他媽媽用。
實際上,他媽媽老跟我們説這個孩子就瞎花錢,她不想活了,活著很痛苦,但是有些時候看著孩子這麼努力,她也沒法放棄,所以她就是“被活著”。
在我們臨床實踐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所以當時在學習美國課程(指前面提到的“如何告訴病人壞消息”)的時候,我就特別感興趣。對於“怎麼告訴病人壞消息”,我們中國人常做的不是告訴,而是要保密、要隱瞞,但實際上隱瞞是沒有意義的,現在資訊技術這麼發達,人得了癌症最後都會知道,有時候他們不知道也是裝不知道,因為你平時對他無話不説,一旦跟他躲躲閃閃,這些動作就已經告訴他是個癌症病人了。
另外,我們國家的老百姓對癌症的理解也有一些偏差,這個偏差在哪兒呢?就是我們一説到癌症,好像天就塌了。比如電視劇、電影裏一講到癌症,二胡就響起來了、樹葉掉下來了,有一種風雨飄搖、非常沉重的感覺。但癌症不是這樣,我們要知道目前癌症有1/3是可以完全治好的。
我曾經有一個腸癌的病人,他之前在別的醫院做過腸癌手術,把肛門挖掉了,肚子上開了個造口,這個造口也是他平時排便的地方,結果後來造口處又得了癌,周圍的腫瘤長得很大。他那時候才30多歲,有個3歲的女兒,他跟我説:“我女兒都不讓我抱,她嫌我身上有味兒,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因為當時腫瘤很大,肚子上一半可能都是腫瘤,所以很多醫院都不給他做手術了。我記得他當時説了一句“我想看著我女兒長大”,我印象特別深刻,當時就被觸動了,我做醫生將近40年,第一次像這樣想為一個病人的尊嚴考慮,我説我要給他做這個手術。
最後他也是在我們醫院離開人世的,他説“我走也要從你們這走,我特別希望跟你們在一起。”
這個病人手術結束以後,我們就寫了一篇文章叫《為了病人的尊嚴考慮是否影響我們的外科決策》,想探討“為了病人的尊嚴,醫生要不要做手術”這件事,這篇文章完成後很快就被美國的專業雜誌接收了。
很多時候,大家都説要把生命延長,活得越久越好,但實際上應該是活得越優越好,因為很多癌症晚期病人可能並不能活得太長,他也不想活得太長,這時候我們的醫生就要思考“讓病人活得越長久就越好”這件事,真的是正確的嗎?
過去有一種理念,對於晚期癌症病人,治療就是為了活著,但其實這種活著有時候也耗費了很多的資源,而現代醫學主張的是“優逝”,以Care(護理、關懷)代替Cure(治療)。這是一種新的理念,那麼現實面臨的困境是什麼呢?很多病人在最後都是想回家,但家屬們又趕快把他們送到醫院。
其實有時候這些可能並不是病人想要的東西,對於癌症晚期病人而言,最重要的是沒有痛苦、沒有恐懼、沒有牽掛、沒有遺憾,有足夠的尊嚴,這才是現代醫學對於晚期癌症病人的考量。
但我們現在的外科醫生都還處於追求技術的層面,年輕的醫生都願意做漂亮的手術,我覺得大家確實付出了很多,但醫學人文在其中確實也不應該被忽視,醫學人文應該從醫學生的教育開始,這樣才能一步一步助力醫院更好地發展。
專家簡介
顧晉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普外科首席專家,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兼任: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第九屆)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前任主任委員,北京醫師協會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衛健委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範專家組組長,美國外科學院會員(FACS),法國國家外科科學院外籍院士,亞太結直腸癌學會執行委員,國際結直腸外科學院會員(ISUCRS),北京市石景山區醫學會會長,北京大學胃腸外科名譽主任等。
榮譽成果:在臨床一線工作40餘年,對消化道腫瘤的診斷治療,特別是結直腸癌的診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注重將國際消化道腫瘤的最新理念和技術引入國內,並結合中國人的特點,總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結、直腸癌診療技術,對直腸癌的術前放化療、結腸癌的綜合治療和直腸癌的外科手術等方面具有很深的學術造詣。
作為學科帶頭人,獲得國家“863”項目、北京大學“985”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北京市科委和國資委等重大項目的支援和資助。在國際知名雜誌發表論文(SCI)70余篇,擔任中華外科雜誌、中華普通外科雜誌、中國實用外科雜誌、WORLDJOURALOFGASTROENTEROLOGY、臨床外科雜誌、中華消化外科雜誌、英國LANCET雜誌中文版、英國醫學雜誌BMJ、DCR雜誌中文版等多個雜誌編委,並擔任中華胃腸外科雜誌副主編,美國NCCN直腸癌中國版專家組成員等。
擅長領域:對消化道腫瘤的診斷治療,特別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