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時間:2019-09-03
1986年,中國加入世界遺産組織,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中國首批世界遺産。次年,負責保護莫高窟的文博單位——敦煌研究院,與國外文物保護機構達成合作,急需一批有自然科學及理工背景的中國學生參與到國際合作與壁畫保護的研究中。
“這項工作我之前從未聽説過,也比較有意思。”得知招聘資訊後,化學系畢業生蘇伯民成了被“未知”吸引到研究院的青年才俊之一。
1992年,年輕的蘇伯民告別了原單位,離開了他生活工作了28年的蘭州。一路上,人煙越來越稀,砂礫越來越多;家鄉越來越遠,未知越來越近。經過了31個小時的跋涉,他到達了此行目的地:敦煌研究院。第二天,蘇伯民被前輩領進斷崖上的洞窟參觀,一下就被震撼到了——這裡與洞外大漠的荒涼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全是精美絕倫的壁畫!
“莫高窟是世界遺産,自己的專業知識能在壁畫保護工作中派上用場;中國的文物保護事業剛剛起步,未來大有可為;和一群知名藝術家、考古學家以及不同背景的前輩們一同工作,既是挑戰又有吸引力......”原本只想來莫高窟看一看就回蘭州的蘇伯民決定留下來工作,一留就是27年。
全國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部部長蘇伯民
根據自己的專業背景,蘇伯民最初的工作是在實驗室分析敦煌壁畫的顏料成分。後來,又參與到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日本東京文化財研究所的合作研究中。27年來,蘇伯民主持和參與了十余項壁畫研究項目和壁畫保護工程,收穫了大量國際通行的文物保護研究方法和綜合研究技術。
蘇伯民告訴記者,説起感情最深的洞窟,還要數85窟。20世紀90年代,時任院長樊錦詩和副院長李最雄提出,敦煌壁畫面臨最大問題就是存在空鼓、酥鹼和起甲的病症。85窟的壁畫存在以上病害,過去曾被修復,但多年後再次出現。1997年,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開展第二期中美合作,確定在85窟開展合作保護項目的工作,開創性地研究出了空鼓灌漿和壁畫脫鹽的修復技術,解決了長期困擾壁畫保護的技術難題。在研究過程中,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還跟國家文物局達成協定,探索《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的制定,而85窟就是驗證這份準則是否科學的最佳案例。85窟項目形成的文物保護程式,標誌著我國文物保護工作在理念和方法上的不斷進步。
顯微鏡下,長度僅有一毫米的敦煌壁畫顏料樣本
莫高窟保存下來有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92個,加上北區243個沒有壁畫的洞窟,總共是735個洞窟。有些遊客不理解為什麼洞窟的參觀不僅限制人數,還限制洞窟的開放數量,甚至雨天、沙塵等天氣時洞窟會停止對外開放。蘇伯民表示,對文物的預防性保護的第一步是保持洞窟溫度、濕度的穩定。通過長期對莫高窟外部環境、文物本體、遊客量等三方面監測,發現空氣環境的變動和遊客的參觀對壁畫等都有一定影響。例如天氣變化對洞窟微環境影響很大,遊客參觀時帶來的灰塵、濕氣都會增加壁畫劣化的風險,且發生的病害是不可逆的。所以,出於保護文物的角度考慮,同時也為了能讓更多人欣賞到美侖絕幻的壁畫,需要落實限制的措施,希望大家理解。
還有一些遊客甚至科學家都問過蘇伯民一個同樣的問題——那一塊壁畫沒了,為啥你們不給重新畫上?“這説明大家對文物的價值理解的不是太透徹,保護文物就是要保存文物的歷史資訊。”
保護文物是文化傳承的最基礎工作,實物存在,文化才能傳承下去。在保護的基礎上,還要對文物的價值進行發掘研究。那麼文物都具有哪些價值呢?蘇伯民認為,文物具有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從文物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出發,結合人文、科學的研究,才能講好中國文化傳承的故事。
026窟裏,蘇伯民和同事樊再軒比對壁畫殘損的情況
那麼,該如何做好文物保護的工作呢?蘇伯民把文物保護工作分成了兩類,從事第一類的人叫“文物保護科學家”,專門負責做前期研究,通過科技手段認識文物的構成、材料,研究文物得以長時間保存的機理,研究文物與環境的關係,研究應該用何種方式、何種材料、何種方法讓文物獲得更長久的保存。當把以上問題研究清楚之後,文物保護科學家把理論、方法、材料提供給從事第二類工作的人,即“文物保護修復人才”。
現階段,我國在高級修復人才上有大量缺口。對此,蘇伯民建議,文物保護工作的人才培養也要分成這兩個方向,在培養修復人才時,要在國家層面對他們的專業技能予以承認,例如設置職業技術等級考試,有“一級修復師”“二級修復師”之分等,讓高級修復人才在供職單位中有相應的晉陞通道,獲得相應的待遇。
阿彌陀經變之説法會(莫高窟第220窟南壁)
“文物研究,就是用自然科學的手段回答人文科學的問題。”今年的全國兩會,作為文物保護領域的全國人大代表,蘇伯民表示會繼續建議國家科技主管部門增設文物保護基礎科學技術研究方向,將文物保護作為一門獨立的交叉學科予以持續支援。同時,他還建議以他所在的國家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依託,成立國家級別的研究中心,開展文物保護的基礎性研究,在此基礎上,再轉化成能夠應用的文物保護的相關技術,以達到提升國家文物保護整體水準的目的。
1981年,蘇伯民考入大學。“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那一代學子中廣為流傳。蘇伯民認為,這句話裏包含的理想是“走遍天下”。他的“天下”就是來到莫高窟以後做事業,就是要在文物保護領域做出一番成績。從事文物保護工作時間越長,越能了解到文物的保存現狀不容樂觀,特別是中國作為文明古國,自己是又是從事文保工作的一員,更應該在保護文化遺産上奉獻力量。
85窟中,蘇伯民講解空鼓灌漿和壁畫脫鹽的修復技術
近些年,一到暑假,莫高窟裏總能看見成群結隊參觀的中學生、大學生。招聘季時,敦煌研究院收到來自高校畢業生的求職簡歷越來越多。蘇伯民驚喜地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目光聚焦在了這片沙漠中的文化瑰寶上。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莫高窟由搶救性保護階段進入了預防性保護階段。工作程式及科研技術不僅介紹給全國其他重點文物保護和修復的工程,還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免費分享和應用。2019年春節前,蘇伯民赴英國參與了英國盧瑟福國家實驗室、牛津大學和敦煌研究院聯合主辦的“中英合作保護文化遺産論壇”,現場見證了敦煌研究院與牛津大學合作(二期)備忘錄的簽署。兩會前,蘇伯民又赴日本,進行壁畫保護研究成果及管理方法的分享。
2019年3月5日,蘇伯民出席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
之前,外國專家帶著科研團隊走進莫高窟。現在,以蘇伯民為代表的文物保護工作者們帶著莫高窟的故事走出中國。“保護遺産是公民的責任,也是國家的責任。每件文物中都有文化基因,我們這代人一定會盡力把文化基因傳承下去”,蘇伯民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