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鄉村振興
益陽南縣中魚口鎮:奏響鄉村振興四重奏
作者:周鑫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05-11 11:54:12責任編輯:

春暖花開,育紅村一幅村美民富的美好圖景映入眼簾,作為全市鄉村振興重點示範村,育紅村先試先行,引領示範,奮力書寫“村美民富”的答卷,奏響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四重奏。

從“撂荒地”到“示範地”,農民閒地忙起來

“這兩塊地是我的,幾年前一直荒廢在這,現在搞了稻蝦種養,瞧瞧這龍蝦的個頭,今年又能賣個好價錢。”徐育新對著自家的稻蝦田,樂呵呵的説到。

據了解,育紅村依託水源充足、水質優良的優勢,採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方式,打造千畝高標準“稻蝦共作”示範基地,發展稻蝦養殖戶百餘戶,實現了一地兩用、一水兩養,畝産值大幅增長,也成了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産業。

育紅村的千畝“稻蝦生態共養”示範基地,稻田片片如鏡,從空中俯瞰,美如畫卷。

從“出去幹”到“在家幹”,農業王牌亮起來

“我的土地流轉給了合作社,我自已能在合作社打工,我每年的年收入純賺4萬多元,這樣我就不用外出打工,還能照顧家人一舉多得。”國安米業員工李建明説到。

村內龍頭企業國安米業推廣“訂單農業”模式,與農戶結成夥伴關係,企業提前下單,農戶按單種植,企業照單全收,避開了價格波動的不利,也保證了産品的銷路穩定。同時接納脫貧戶用工,直接安排就業人員58人(其中脫貧戶15人),輻射帶動周邊縣16000戶農戶種植優質稻,為農民增加純收入579.14萬元,安排駕駛員、機械工、技術員、行管人員等固定工75人,吸引300多名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從事優質稻種植。孫益峰、邱清、張可先等通過訂單農業、土地流轉、企業務工等多種途徑在家門口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從“死資源”到“活資源”,集體經濟盤起來



“我們還盤活村集體資源,讓閒置資源活起來。”育紅村村支書吳美珍介紹到,育紅村原有一塊閒置的蔬菜基地舊址。村支兩委幾經琢磨,決定自己搞規劃,以村集體牽頭主導産銷的方式成立了育紅村疏溪稻蝦蔬菜專業合作社,立足在原有基礎上對本村承包的80畝面積,總投資50萬元,大力發展木耳菜、絲瓜、甜瓜等品種的良種繁育,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5萬元,帶動周圍十余人家門口就業。

通過自主經營、盤活資産、有償服務等方式,育紅村集體經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多的飛躍,勞務經濟、扶貧帶動、市場共建等多種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模式,“量體裁衣”做大做強特色産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從“臟亂差”到“凈齊好”,美麗鄉村靚起來

育紅村的李大爺喜歡一大早逛逛自家的小園子,給自己種的菜和花培培土。“晚上再去村部廣場和村民們一起跳跳廣場舞,感覺生活過得很有滋味,一點都不比城裏人差。”李大爺説到。

 如今的育紅村,跟李大爺一樣感覺生活有滋味起來的人很多。近年來,隨著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文明“六個一”工程的實施,育紅髮生了喜人的變化。以村主要幹道、菜園改造為重點,提升標準、打造亮點,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統領,向臟亂差宣戰,建設清潔家園。黨群齊心,使一個村容破舊、柴草亂堆、臟水亂流的村莊變成了街道整潔、庭院利落、環境優美的詩畫田園。

現在的育紅村,一個“環境美、産業美、精神美、生態美”的優美畫卷正徐徐展開。

中魚口鎮黨委書記夏琳表示,要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百姓從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走出一條符合中魚口鎮的新時代鄉村振興之路。(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