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人士看中國這十年】
作者:羅科·拉科爾特(義大利)(南開大學副教授)
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邁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借此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相互連通,源遠流長,這條通道見證了亞歐大陸持續數千年的貿易與人文交往。新時代中國傳承和發揚“絲路精神”,創造性提出了以“共商共建共用”為原則的“一帶一路”倡議。這個史無前例的龐大合作計劃,建立在真正的多邊主義原則之上,充分尊重各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文化傳統,促進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在經濟、文化、科技等多個領域合作交融。
“一帶一路”打造出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近些年,西方掀起逆全球化思潮,有意製造事端、設置壁壘,企圖阻撓東西方在關鍵科學技術方面的交流。西方的這種態度,折射出他們自以為是的認知,即“社會主義中國正在崛起,單極主義對世界的影響正在弱化”。一些西方觀察家對中國仍存有“國強必霸”的偏見。但“一帶一路”恰與這些堅持“中國威脅”的論調截然相反。“一帶一路”與生俱來帶有鮮明的包容性,其所蘊含的世界觀追求世界人民和諧共處、相互依存,最終的目標是與各國人民一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無論西方如何渲染“中國威脅”,中國始終向世界展現維護和平、堅持開放、協同發展、共用繁榮的一貫立場。中國的發展能為世界繁榮注入強勁動力;反過來,世界其他國家的和平與發展也能為中國的發展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世界發展的浪潮不可阻擋,中國的“一帶一路”是時代之約,是共贏之路,是中國之諾,更是全球化的大勢所趨。
“一帶一路”為發展中國家長遠發展賦能。“一帶一路”一經提出,就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熱烈歡迎和積極響應。這些國家也成為“一帶一路”框架下最大的受益者。例如,寮國人民在中國專家和近兩萬名技術工人的幫助下,成功建設一個個現代化的醫院、學校、發電廠,修築了綿延千里、穿越山川大河的中老鐵路。這條從中國雲南昆明至寮國首都萬象的友誼鐵路全長1000多公里,途經301座橋梁、167座隧道,設計時速160公里,2021年12月竣工通車。這條鐵路讓寮國跨入“高鐵時代”,從此“變陸鎖國為陸聯國”,沿線地區經濟發展不斷加速。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中老鐵路建設過程中,中國技術團隊特別注重環境保護,在方案設計的各個階段合理規避可能給沿線居民和生態帶來的負面影響,最終讓中老高鐵成為“品牌項目”,更是“民心工程”。寮國不僅獲得了現代化的基礎設施,也學到了中國先進的技術和經驗。
“一帶一路”幫助發展中國家解決融資難題。據有關報道,全球基礎設施投資需求達94萬億美元。照此趨勢發展下去,發展中國家將陷入“沒有錢就沒法搞建設,沒有基建就無法獲得發展機會”的死迴圈。為幫助發展中國家獲得發展起步階段的必要資金,中國牽頭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多邊體系推動國際金融合作,開發出適應性更強且靈活多樣的融資方案;亞投行與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絲路基金等已經成為國際投融資的主渠道。2018年,中國絲路基金與歐洲投資開發銀行共同設立了中歐共同基金,進一步完善了“一帶一路”國際金融合作的體系化建設。得益於此,“一帶一路”沿線各個重點項目得以順利推進,如中國和喬治亞共同出資建設的阿納克利亞深海港及當地經濟特區,預計至2025年,該港貨物吞吐能力有望突破1億噸,將有力拉動當地經濟發展。
“一帶一路”為沿線國家減貧脫貧找到出路。世界銀行的研究顯示,“一帶一路”相關投資可幫助3400多萬人擺脫中度貧困,其中2940萬人生活在沿線國家和地區。在“一帶一路”的帶動下,沿線國家對外經貿合作持續增長,中國投資規模逐年遞增,雇用了數以十萬計當地工人。在中國資本和技術的支援下,沿線國家的産業結構更加完整,優勢産能得以顯現,“産業扶貧”對當地人來説不再是一句空話。與此同時,數字“一帶一路”合作也在沿線國家開花結果,以電子商務為主的數字貿易獲得蓬勃發展。
除了對抗貧困的突出貢獻外,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的危急時刻,中國政府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緊密協調防疫機制、共用防疫資訊,為多國提供醫療物資、技術設備,派出多批醫療隊伍支援防疫工作,幫助這些國家應對疫情挑戰。這些都讓更多國家看到,病毒沒有國界,疫情不分種族,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倡議無疑是南南合作的典範。中國是推動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中非合作為當地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經驗,幫助非洲國家實現真正的自強自立。隨著“一帶一路”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不斷彰顯,將會吸引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融入其中,合作版圖將會不斷擴大。無論西方如何抹殺中國對全世界發展的積極貢獻,“一帶一路”無疑都是備受矚目的南南合作典範。
(譯者:李凱旋,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