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專家:中國已成推動全球化的主力軍

發佈時間:2022-08-01 09:33:03 | 來源:參考消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中國的發展,中國改革開放,巴勒斯坦,貿易規模,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

參考消息網7月31日報道 香港亞洲時報網站7月29日刊登文章,題為《中國對全球南方的塑造已經不可逆轉》,作者是美國經濟學家戴維·戈德曼。全文編譯如下:

據估算,中國對全球南方最大的一些經濟體的出口規模比疫情前增加了近一倍。多個因素推動了該數據的激增,不過最重要的助推力之一是中國在數字與實體基礎設施領域的戰略投資,從印尼和巴西的寬頻網路到土耳其的發電廠及東南亞的鐵路。

在西方國家質疑全球化所帶來的收益之際,中國已成為推動全球化的主力軍。

我在2020年出版的一本書中所説的“中國要由自己來打造世界的計劃”已經取得如此巨大的進展,以至於美國及其盟友已無力阻止。如今,周邊國家的數億人口在通信、數據處理和物流等領域依賴中國技術,也為中國多個行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年輕勞動力和不斷擴大的出口市場。

對於中國試圖取得經濟主導地位的努力,美國採取了遏制行動,對中國而言,在經濟上同全球南方合作是突破這種遏制的關鍵。中國的觀察者網專欄作者晨楓近日撰文稱,中國面對“已經突破馬太效應臨界點後形成獨立增長勢頭的問題”。馬太效應是關於富國愈富、窮國愈窮的經濟學觀點。文章稱:“美國的全方位、無底線反華能拖慢中國的發展,代價是美國的減速更大。中國不僅推行‘雙迴圈’戰略,在‘外迴圈’裏其實還分歐美國家和一帶一路/亞非拉兩個‘亞迴圈’。”

近年來,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已孕育出了明顯收益。從貿易數據可以看出,中國的投資正在很多發展中國家取得回報。

而西方決策者一直找錯了方向。據估算,中國與全球南方以及南韓和台灣地區的貿易規模已經與它對美國和歐洲的出口總和不相上下。

這是自中國開始重新崛起以來,世界經濟發生的最重要事件。在收入相對較高的亞洲地區,發展中國家人口正在迅速萎縮。最稀缺的資源正是接受過足夠的教育、能夠融入世界經濟的年輕勞動者。

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的1979年,中國的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還不足200美元,只有很少一部分成年人接受過高等教育。如今,中國向全球南方國家傳遞的資訊是:如果讓我們參與建設你們的基礎設施、幫助打造你們的數字經濟、共同建設你們的工廠、雇用你們的勞動力,你們將能實現像我們當年那樣的增長。

在越南、印尼、墨西哥、土耳其、巴西等發展中國家,人們接受了中國的提議。

最近,卡內基基金會在分析中國在印尼所取得成功的一份報告中寫道:“許多人認為中國輸出本國發展模式並將之強加給其他國家。然而,中國的參與者也借助當地行動者和機構開展工作,並適應當地傳統的做法、規範與慣例,以擴大自身的影響力。”

中國對世界的塑造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在東南亞,中國影響力的增長速度幾乎與其貿易地位的提升速度一樣快。印尼接受了中方提出的由數字基礎設施驅動、由中國供應商參與管理的發展構想。在菲律賓,小馬科斯高票當選總統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他在競選綱領中提出要加強對華經濟合作。

只能猜測未來可能出現的情形。雖然印度和中國的外交關係仍有敵意,中國在印度的投資也受到影響,但印度消費的中國商品仍在大幅增長。在外交上,中國與以色列存在分歧,對巴勒斯坦予以同情,還跟伊朗保持密切關係。不過近年來,中國對以色列的出口大幅增加。

外交不一定緊跟貿易,但現實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幾年後,這個世界可能會變得截然不同。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