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11年(感人肺腑的中國故事(54))

發佈時間:2021-06-15 09:55:01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彭訓文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中國故事,農民合作社,洋芋,農家樂,腳抽筋

11年前,28歲的楊波,從貴州省六盤水市鍾山區民宗局,被選派到大灣鎮海嘎村擔任第一書記。一進村,他就碰了壁。

有人議論:“農村頭的事情,他啷個會曉得。”“二十幾歲的娃娃,能幹出個啥子嘛?”海嘎這個彝族村寨,是貴州海拔最高的村子,藏在石旮旯裏,發展滯後,“坡腳喊來坡上聽,走路走得腳抽筋;吃的都是洋芋飯,穿的全是布巾巾”。區裏派個小夥,村子就能變富?哪那麼容易?

楊波沒有爭辯,“厚起臉皮”做事:為了摸清村情,走遍5個村民組365戶家庭;村民薅草,他上去搭把手;誰家“打田”(方言,犁田的意思),他捲起褲腳就上……董家院子小組,有條爛路,一下雨連下腳地都沒有。湊來的錢不夠請工人,楊波帶頭投工。有村民怕佔自家地,橫豎不配合,他苦口婆心勸導。通組的硬化路建好了,村民豎起大拇指:“上頭來的”年輕人,幹事還行!有了信任,事就好辦。

兩年駐村結束,村子有了起色,楊波卻選擇留下。“海嘎一天不脫貧,我就一天不下山。”他想幹的事太多了:帶領村民建起9個種植養殖基地、成立“海嘎四季青種植農民合作社”;為洋芋、苦蕎註冊“黔之脊”綠色食品商標;為村里落實四級提水項目,村民喝上“想都不敢想”的自來水;協調資金,把通組路、串戶路全部建成;村裏的韭菜坪景區人氣漸旺,他發動村民組建導遊隊、辦起農家樂……

這些年,楊波幾乎都是在村裏度過。2014年,父親病逝,他回家奔喪。得知消息後,20多名海嘎村民代表,奔波160多公里,來他老家弔唁。深夜,剛從手術臺上被搶救回來的母親開了口,“你回去吧,村裏需要你”。楊波鼻子一酸,一句話説不出來……

如今,海嘎每人平均收入超過9300元,戶戶蓋起寬敞明亮樓房,甩掉了“窮帽子”。39歲的楊波有了新目標:讓鄉親更富、鄉村更美,把鄉村振興的宏圖寫在海嘎的大地上!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