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綠色絲路”上拓新局

發佈時間:2021-05-31 10:48:15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新冠,極端氣候事件,徑流變化,綠色貿易,絲路

當今世界,新冠肺炎疫情在重構全球經濟結構及其生産關係的同時,極大地提升了國際社會對應對氣候變化、構建生態文明體系緊迫性與重要性的認知。一方面,疫情衝擊下經濟下行壓力顯著削弱了各國政府對環保問題的財政支援力度,進而導致統一的氣候治理行動放緩,甚至陷入困局;另一方面,氣候異常與災害性事件頻發,疊加人們對疫情後經濟回暖引發碳排放迅猛反彈的普遍擔憂,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各國陷入複合型風險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2021年成為全球彌合歧見、減少碳足跡、將綠色發展理念深嵌肌理的關鍵一年。

鋻於此,如何更為行之有效地打造“綠色絲綢之路”業已成為後疫情時代我國的核心關切。在這一進程中,拉美國家在我國深化氣候治理南南合作框架下凸顯其重要性與特殊性。應當指出,長期以來,在自然稟賦、經濟結構、社會資本三重因素作用下,拉美各國成為全球氣候與環境問題的利益攸關者,並始終致力於拓展國際合作,踐行可持續發展道路。

從自然條件看,全球範圍內,拉美地區是生態脆弱與氣候變化問題最為嚴峻的地區之一。就次區域而言,中美洲與加勒比島國飽受海平面上升與海洋酸化困擾;安第斯山區在氣候變暖所引發的冰雪徑流變化影響下,面臨水資源穩定性與可利用性加劇惡化的風險;“地球之肺”——亞馬孫雨林的碳匯能力在森林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大規模物種瀕臨滅絕的威脅下加劇受損。此外,熱浪、乾旱、颶風、洪水、森林大火等極端氣候事件的高發,不僅進一步削弱了拉美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而且由於對當地基礎設施等生産生活資本的破壞,地區農礦部門等主要經濟活動受到波及,糧食安全、環境難民與社會衝突矛盾日趨尖銳。

從經貿結構看,拉美國家是全球主要的大宗商品生産供應地,尤其是巴西。近年來,為了滿足日漸強勁的全球需求,該國用於大豆種植與肉牛産業的農牧用地大規模擴張,但這一行為很大程度上是以對森林的過度墾荒為代價的。在全球氣候治理框架下,亞馬孫地區一直被視為“應對全球變暖的一張王牌”,因此巴西政府對其的砍伐焚燒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從社會力量看,拉美民眾普遍對環境問題具有高度敏感性,尤其是原住民社群,相關非政府組織具有不容忽視的決策力與影響力。多年來,一些外資企業在對能源、礦産、基建部門進行投資時,往往訴諸粗放型的資源投入與生産模式,從而對當地生態環境産生了一定的壓力,這無疑將對投資者在當地樹立良好信譽進而推動可持續的共贏合作形成負面影響。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價值鏈與居民消費結構的重塑催生了新業態的興起。秉持綠色發展理念應對全球性、系統性風險,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已成為國際社會共識。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我國政府宣佈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此,在後疫情時代,我國産業低碳轉型將持續發力;而拉美一方正在積極尋求綠色復蘇之路,加大力度推動能源領域治理。這一背景為低碳發展理念高度契合的中拉雙方共同建設“綠色絲綢之路”提供了新的合作思路與實現路徑。

一方面,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生態影響的顯現,推動綠色貿易成為中拉關係邁向高品質發展的時代要求。舉例示之,我國是巴西最重要的食品和農産品出口市場之一,特別是近年來受中美貿易戰的外溢效應影響,對該國大豆需求大幅上漲。在這一背景下,我國政府亟待將這種日趨緊密的雙邊經貿往來納入綠色發展合作框架,積極嘗試通過技術轉讓、制度創新等方式捍衛熱帶雨林的固碳能力,以期實現與亞馬孫區域國家合作的可持續化。值得指出的是,中糧集團已在巴西設立了農産品採購的原産地追溯制度,並致力於加強對當地森林和原生植被的保護力度。可以預期,未來兩年內,通過這種科技防護屏障的鋪設,我國在巴西農産品綠色供應鏈體系將得到進一步完善,這對緩解當地生態和社會壓力大有裨益。

另一方面,拉美國家傳統能源消費結構高度依賴石油天然氣資源。眾所週知,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來源,化石燃料行業對排放存在直接影響。近年來,隨著多邊氣候治理進程的加速推進,尤其是生態環境破壞的惡果對拉美造成的負面影響日益彰顯,能源低碳轉型成為域內各國結構性改革的核心議程。

後疫情時代,隨著碳中和目標成為硬性環境約束,新産品、新服務、新模式不斷涌現,基礎性制度安排逐步完善,全球對綠色經濟發展預期向好。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與化石燃料發電相比,對可再生能源發電和提高能源效率的投資將更為顯著地促進就業。鋻於此,當前拉美各國逐步從應急響應轉向振興經濟,在各國所實施的所有舉措中,“綠色復蘇”理念日漸深入人心。加緊部署現代清潔技術,構建區域低碳能源體系的實現需要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和新技術的引進應用,這對剛剛遭受史上最嚴重經濟衰退的拉美各國來説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然而,這一缺口卻為兼具資本與能力的域外國家開拓拉美市場提供了廣闊的合作空間。

毋庸置疑,我國在過去推進經濟結構低碳轉型的成功實踐中,積累了大量有關新能源的技術條件和産業實力,且在當前“綠色絲綢之路”框架下,深化與新興經濟體的綠色産能合作成為雙方釋放可持續發展潛能的核心著眼點。因此,後疫情時代,中拉之間在清潔能源領域的高度互補性優勢將進一步彰顯,這體現在我國企業對拉美各國綠色合作項目的投資水準與參與度將大幅提升,特別是在新基建、高科技、開發性金融領域,如建立光伏和風力發電站,推出新能源汽車共用出行服務,提供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培訓,共同研製地球資源遙感衛星等。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執筆:蘆思姮)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