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世界青年眼中的中國文化“投影”——“一帶一路”相關12國青年中國文化認知調研
來自中國青海省的熱夢科巴藝術團在第十一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開幕式上表演節目。新華社發
藝術工作者張傑龍在甘肅省敦煌市敦煌小鎮鳴沙書院臨摹敦煌壁畫。新華社發
表1:中國文化符號調查分類表
表2:“一帶一路”相關國青年接觸中國文化途徑佔比
雲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秧洛村村民在製作織錦時相互交流。新華社發
【研究報告】
編者按
共建“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是重要紐帶,民心相通是有力支撐。作為推動世界未來發展的有生力量,青年是民心相通的重要主體,如何“培養相知相親的青年一代”,是共建“一帶一路”面對的重大考題。近期,北京師範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課題組開展了新一輪“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青年對中國文化的認知調查,探究在新的國內國際形勢下,“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青年如何看待中國文化、通過哪些途徑接觸中國文化,並就推動各國青年借助文化交流而相識、相交、相知提出對策建議。光明智庫為您呈現。
■調研概況
本次調研綜合考慮了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相關情況,尤其是地理區域覆蓋面、經濟發展水準差異性、人文社會環境等因素,最終選取俄羅斯、土耳其、以色列、印度尼西亞、哈薩克、印度、埃及、烏克蘭、尼日利亞、巴基斯坦、泰國、捷克十二個國家,通過線上數據庫抽樣方式發放調查問卷,最終回收有效問卷共計三千六百二十九份。
在二○一七—二○一八年度進行的同一主題調研中,課題組發現:“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高學歷、高收入青年群體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與交流的主要對象。二○一九—二○二○年度開展的第三次跨國文化認知調查數據依舊顯示,高學歷群體參與調研比例最高(約四分之三),其中受本科教育人數最多(約二分之一),其次為研究生教育(約四分之一)。收入水準方面,近七成的受訪者為中高收入群體。就業情況方面,企業、政府僱員等在職人群構成受訪主體(約七成),學生(約百分之十五)與無業人群(約百分之十四)佔近三分之一。
因為“一帶一路”建設,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的古絲綢之路煥發新活力。共建“一帶一路”七年多來,各國青年間的友好交往效果怎樣,外國青年是否對中國文化有了更多了解、更高認同?他們喜愛什麼“中國元素”,對怎樣的文化活動最感興趣?北京師範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課題組近期開展第三次“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青年文化認知現狀跨國實證調研,得到了一些新發現。
發現一 “大熊貓”“天人合一”等認知度高
——缺乏有國際影響的現當代、人文類符號
大熊貓在世界上有多受歡迎?可能超出你想像。雖然世界人民審美各有標準,但“賣萌為生”的大熊貓幾乎征服了全世界。中國網路電視臺(CNTV)與四川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聯合推出熊貓頻道以來,“滾滾”等基地明星們每天只需做“吃竹子、玩耍、睡覺”三件事就足以讓全球網民被“萌化”,成為最有代表性、最受歡迎的中國文化符號之一。
調研中,有關中國價值觀念接受度的數據顯示,“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青年對中國的8個傳統哲學觀念整體認同度較高,以5分制計算,得分均在3.85分以上。其中“天人合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知行合一”“和而不同”四個價值觀分別得到84.78%、83.75%、78.20%和76.28%受訪者贊同。
中國人文景觀、中國名人、中國自然景觀、中國哲學觀念、中國生活方式、中國藝術六個方面的認知效果測量顯示,受訪者平均得分為50.04分(百分制),雖總體有所上升,但與受訪者給作為對照組的發達國家類似選項打出的平均分64.43相比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從六類文化元素來看,人文景觀(2.67分)和生活方式(2.67分)是“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青年認知中國文化的最佳載體,中國名人(2.61分)與自然景觀(2.54分)次之,而蘊含著哲學觀念(2.48分)和中國審美品位的文學藝術(2.06分)載體則認知程度最低。
從六類文化元素包含的18個文化符號(詳見表1)看,四川大熊貓棲息地(3.21分)、太極拳(3.03分)和“一帶一路”(3.02分)認知度位居前三,均值大於3分。藝術創作類的敦煌壁畫(2.10分)、梅蘭芳(1.94分)和三體(1.92分)則得分最低。
“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青年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印象中,歷史悠久(79.2%)、吸引人(66.86%)、神秘(65.00%)位居前三。可見,我國具有國際影響的傳統文化符號比重較大,現當代文化符號比重較輕;能代表現當代中國的文化人物、人文景觀、創意內容相對匱乏。
影成為“記住”中國文化首選方式
——需精準投放文化産品,持續加強內容供給
中國電影“出海”勢頭怎樣?沿著“一帶一路”不斷走高。2019年,《流浪地球》在海外市場受到歡迎,單周票房名次斬獲北美第13位、澳大利亞第7位。近年來,得益於“一帶一路”人文交流行動,中外合辦電影節、合拍電影等成為熱潮。國産影片花開海外,帶來的不僅是票房,更是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
從資訊獲取渠道看,網際網路、電視媒體與人際傳播是“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青年接觸中國文化的三大渠道。超過90%的受訪者通過網際網路與電視獲取中國文化資訊,網際網路所佔的比例連續攀升,由2017年的53.60%上升至此次調研的64.25%。廣播(2.19%)、雜誌(1.58%)、報紙(1.42%)對於推動中國文化海外傳播影響力有限。而通過NGO(非政府組織)或NPO(非營利組織)等社會組織及工作夥伴了解中國文化的比例由2017年的3.90%和3.20%,分別降低至0.53%和0.50%。未來,要抓住網際網路和電視媒體新舊兩端,滿足“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青年資訊獲取需求。
從形成中國文化認知第一印象的渠道看,電影佔據較大優勢,且作用不斷凸顯,選擇佔比由2017年的23.50%上升至27.53%。電視節目(16.28%)、親朋好友(9.39%)和新聞報道(9.11%)成為形成中國文化第一印象的重要輔助來源。以往投入較大的廣告宣傳(4.56%)、文化活動(4.31%)或公眾人物代言(3.03%)的觸達率較低,均不足5%。通過體育賽事植入(0.86%)或交通樞紐空間展示(0.75%)的觸達率最低。
發現三 八成受訪青年尚未與漢語“親密接觸”
——亟須打破語言藩籬
漢語到底有多難?美國外語學會曾發佈最難學的語言排行榜,漢語被劃至最難的第5級——母語為英語者至少要學滿2200小時才能達到“精通”水準,而其他語種者“精通”英語只需600小時。目前,全世界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已達1億,共建“一帶一路”更是引發“中文熱”,為各界交往搭建起語言之橋。
調研顯示,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青年文化認知過程中,最普遍的問題是“中國文化産品沒有翻譯成本國語言(58.64%)”。如何打破語言藩籬,這一難題亟待破解。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62個國家(地區)設立了541所孔子學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中文學習方式上,17.31%的受訪者學習過中文,其中30.53%受親友影響較大,私人教師(3.89%)、社區學習(3.56%)、中文暑期夏令營(2.69%)、網路課程或App線上自學(2.61%)等方式成為有效補充,通過孔子學院(1.83%)或大學中文課程(1.67%)學習中文者佔比最少。
通過數據來看,“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青年當前中文水準整體較低,82.69%的受訪者尚未學習過中文,掌握簡單句子(8.17%)與漢字(2.67%)的受訪者約10%,能進行簡單對話(0.64%)和熟練使用中文(0.42%)的受訪者約為1.00%。利用網際網路技術跨越地理障礙展開探索,或許能發現一片藍海。
發現四 半數接觸過中國文化産品,視頻網站為主渠道
——以“宅經濟+雲消費”促進文化認知
無數“洋網紅”挽留的TikTok到底有多火?統計機構Sensor Tower調查數據顯示,2020年4月TikTok在蘋果和Google官方應用商店下載數量突破20億次,全球活躍用戶超8億,保守估計全球近半數網民下載了TikTok。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它的受歡迎程度更是急劇上升,幫助藝人開展線上表演、使直播帶貨成為購物新時尚,病床上的用戶也通過它“恢復”了與外部世界的聯繫。
文化消費行為影響著“一帶一路”青年對中國文化的認知與接受程度。86.00%的受訪者雖然從未來過中國,但其中66.89%表現出強烈的來華願望。旅遊體驗文化(78.20%)是其來華的最主要動機。此外,學習願望(21.15%)、工作合作訴求(19.78%)、探親訪友(6.42%)也是重要動因。
半數以上受訪者接觸過中國文化産品,接觸率從高到低為電影(67.03%)、藝術品與紀念品(57.31%)、圖書出版物(44.47%)、視頻綜藝節目(44.44%)、互動遊戲(40.39%)等。在文化産品選擇意願上,電影藝術品與紀念品、藝術演出最受歡迎。
以雲技術滿足“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青年的文化消費需求顯得尤為重要。以觀看電影作品為例,視頻網站平臺(61.53%)是受訪者首選,其次為有線電視電影頻道(19.36%),而選擇電影院觀影的不足十分之一(9.42%)。以觀看中國視頻節目為例,超過半數受訪者首選視頻網站(57.28%),電視媒體中,國際電視臺(13.17%)與所在國電視臺(12.08%)被選比例基本相當,選擇中國境外電視臺(8.39%)的比例最低。以觀賞中國藝術演出為例,受訪者傾向於選擇視頻網站(61.58%)收看,首選前往劇院或演出場所觀看者不足十分之一(9.83%)。從藝術品紀念品購買行為看,受訪者傾向於通過電商網站(48.67%)和實體店舖(26.86%)展開線上線下融合消費。可見,以數字化促進“雲消費”,有望實現文化市場繁榮與文化內容認同的雙重效果。
●建議一
兼顧傳統與現代,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內核打造國家文化形象代表,推動流行文化形成價值共識。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應合力推廣一批保存完好、獨具中國特色、格調向上的傳統文化及藝術形式,使之成為中國文化形象典型代表。廣泛吸收全球最先進、最流行的文化創新方式,拓展傳統文化作品的傳播載體和傳播樣式,展示中國文化內在魅力。同時,將中國文化價值取向融入影視、動漫、遊戲等時尚文化産品,在海外青年中培養“知華友華派”,引領未來文化潮流。
●建議二
以國際通行、受眾習慣的文化資訊傳播方式強化“第一渠道”傳播效果,夯實中國文化“第一印象”。
共建“一帶一路”,5G先行。隨著通訊基建的完善,文化內容線上傳播具備了堅實基礎。應以疫情改變生活常態為契機,加強網際網路平臺文化內容供給。在“第一渠道”方面,主動設置媒介議題,借助網路平臺,以更直觀易懂的方式滿足各國青年對中國文化資訊的消費需要。為了給青年們留下深刻而良好的“第一印象”,應大力推動中國影視作品出海,在光影變幻中加深文化交流、心靈溝通。
●建議三
以國際標準規範中國文化産品和活動,降低“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青年了解中國文化的認知轉換成本。
應按照國際文化産品生産標準、國際文化活動組織要求,鼓勵文化産業企業開發創作中國文化內容産品,舉辦高品質的大眾文化消費活動及創意産業雲展覽、線上講座等活動。培養多語種、國際化涉外旅遊人才,開發涉外精品文化旅遊項目。加大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影視作品的翻譯製作投入,以多語種版本作品參與國際版權市場交易,滿足不同國別青年消費需求。
●建議四
以立體化傳播渠道搭載多樣化文化産品,增強雲端文化傳播話語權。
後疫情時代跨境交流受限,應發揮新基建技術優勢,通過5G、8K超高清,XR拓展現實技術等增強雲端旅遊的感官體驗。同時,做好具有演算法主權的TikTok等面向國際的短視頻平臺建設,對外做好平臺服務與國際版權交易,對內強化服務平臺數據主權建設與産品內容創新創造。提高文化産品與服務供給率,優化無接觸型消費供應鏈,讓針對中國演出、中國出版、中國藝術品的“雲逛店”成為海外青年消費新選擇。
(作者:北京師範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課題組 執筆人:北京師範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藤依舒、教授朱曉霞)
(學術指導:于丹,係北京師範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首席專家 )(北京師範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