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幫扶補短板 加力築牢脫貧路

發佈時間:2020-12-03 16:59:50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王忠耀 吳春燕 張 勇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數據,短板,學科教學,雲南菜



雲南昭通靖安新區的搬遷群眾在製作奶茶。新華社發

【脫貧攻堅·東西部扶貧協作】

“外出務工人員超過200萬人的昭通市是勞動力輸出大市,也是人才弱市,將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迫在眉睫。”雲南省昭通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張琴的一席話,道出了昭通市人才短板和困境。“雖然昭通市擁有豐富的勞動力,但人才力量較弱,在一些關鍵領域,仍面臨著缺乏人才支撐的困局。人才是昭通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推動地區高品質發展,實現從接受‘輸血’到自主‘造血’的關鍵要素。”張琴説。

2020年10月,廣東省中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對症施策,組織中山市專家、博士走進昭通。5天行程裏,中山市專家、博士團分組行動,深入走訪當地産業和民生項目,行走里程近1000公里,為當地發展把脈。

在對口幫扶的昭通鹽津、大關、永善和綏江四縣全部脫貧摘帽後,中山市出臺了《2020年中山市東西部扶貧協作全面加力行動方案》,打通補平短板弱項,著力鞏固脫貧成果。截至2020年11月,中山累計投入各類資金11.92億元,實施“兩不愁三保障”協作項目434個,選派黨政幹部和專業技術人才483名,引進43個産業項目落戶昭通,援建産業園區6個,建設扶貧車間31個,實際完成投資26.85億元,採購和銷售昭通農特産品6.19億元,幫助31763名貧困群眾實現就業增收。組織全市25個鎮街及社會各界力量結對幫扶昭通16個鄉鎮、38所學校、13家醫院、182個深度貧困村,實現對口幫扶縣、縣級學校、縣級醫院和182個深度貧困村“四個結對幫扶全覆蓋”,幫助當地24.76萬貧困群眾擺脫貧困。

中山累計投入各類資金11.92億元,實施“兩不愁三保障”協作項目434個

中山選派黨政幹部和專業技術人才483名,幫助昭通建設扶貧車間31個,31763名貧困群眾實現就業增收

中山組織全市25個鎮街及社會各界力量結對幫扶昭通16個鄉鎮、182個深度貧困村,幫助當地24.76萬貧困群眾擺脫貧困

1.精準拓寬求職出路

來自昭通市綏江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龍泉偉,是2020年春節後第一批到中山市的務工人員。2月中旬,他乘坐中山昭通兩地免費接送專車,和100多名老鄉一起抵達中山市南頭鎮,進入廣東奧馬冰箱有限公司生産一線工作。

這是龍泉偉第二次來到中山務工。2018年,剛滿18歲的龍泉偉就曾在奧馬冰箱工作過。今年春節期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龍泉偉滯留在家,當得知中山市派出專車接送昭通務工者返崗時,他毫不猶豫選擇回到中山。當來自中山的勞務機構到村裏做宣講時,龍泉偉更是現身説法,向村民們推薦中山。這次同行到中山的老鄉中,就有4位是經他介紹的。

“當地群眾外出工作的意願比較強烈。”中山市誌合人力資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綠娥從2017年起就通過中山駐外勞務工作站,參與中山昭通兩地的勞務協作工作,在昭通走村入戶,開展招聘會和就業政策宣講活動,將一批批務工人員送進中山企業工作。

在與企業對接過程中,李綠娥發現企業出於社保購買條件等考慮,普遍將招聘年齡設定在48歲以下,這就將大批有外出務工意願的當地群眾排除在外。“在實際招聘中,‘超齡’務工人員的求職意願更為強烈。”李綠娥説,經過溝通,中山企業對昭通老鄉們的入職條件也放寬了,50歲以上的人員也可以在中山企業找到適合的崗位。

中山市給昭通群眾帶來的,不僅是就業機會,更是授人以漁的發展技能。

吃飯時間到了,位於中山市東區的海港城酒樓迎來客流高峰,後廚裏,只見廚師用大鐵勺翻炒著鍋中的食材,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式陸續上碟。這裡也是昭通學子學習粵菜技藝的地方,此前,已有多批來自昭通市貧困縣的學子到此學藝。

來自昭通市鹽津縣的周永丹志在成為一名“粵菜師傅”。2017年,通過中山市幫扶,周永丹從昭通來到中山市技師學院旅遊服務係烹飪專業學習,成為首批進修學習粵菜烹飪技巧的昭通學子。

“來之前沒有吃過正宗的粵菜,來了之後通過學習已經愛上了粵菜。”由於家庭原因,周永丹初中畢業後就不再升學。2017年,當中山市職業教育扶貧工作隊伍來到鹽津縣招生時,求學心切的周永丹馬上報了名,如今已取得了中式烹飪中級工的資格,近期正準備高級工的考試和成人高考。

從2017年起,包括周永丹在內,中山市技師學院旅遊服務係烹飪專業已招收了3批次30多名昭通學生。針對昭通市每年有近4萬名初中畢業生不能進入高中學校就讀的實際,中山市9所公辦職業學校從2017年起,每年招收昭通學生到中山市免費就讀,畢業後可在中山市推薦就業。

中山市教育和體育局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科科長鄧新山表示,4年來共有2703名昭通籍學生在中山市9所公辦職業學校就讀,2017年首批入學的531人今年畢業,已走上工作崗位。

2.把車間、醫院開到家門口

早上8點鐘,在海拔1400多米的山腰上,雲南省昭通市大關縣壽山鎮麻柳灣社區的頤壽園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熱鬧了起來。

安置點居民、建檔立卡貧困戶楊光琴來到小區生産車間。這裡是中山市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頤壽園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扶貧車間的所在地。2020年6月,楊光琴和母親加入這個扶貧車間工作,與她們一起工作的還有70多名來自安置點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和周邊居民。“新社區、新工作,日子過得也有了新盼頭。”楊光琴眉宇間洋溢著信心。

與楊光琴有著同樣感受的,還有家住昭通市靖安新區合順社區的李英。李英的老家在大關縣翠華鎮興隆村,距離昭通市區有4個小時左右的車程。2016年,水泥路才通到興隆村村委會,但是從村委會到李英家,還需要步行40分鐘。全村沒有幼兒園,只有一所小學和一所衛生院,教育條件和醫療條件相對落後。“最擔心的是老人生病,因為村裏的衛生院只能治療感冒發燒這樣的小病。”李英説。

2019年12月,李英和興隆村的村民們興高采烈地搬進了靖安新區嶄新的安置房。新家的左鄰右舍依然是過去的鄉親,走門串戶拉家常依然方便。

更讓她感到安心的是,社區衛生院就在家門口,社區還配套建設了一家二級甲等醫院和一家幼兒園,由中山市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援建的靖安新區中山博愛小學也很近,未來社區還將配套初中、高中。

“搬到這裡,好像一切都是為我們專門準備的。”李英介紹,之前在老家的大山上,自己只能用山溪中的水洗衣服,搬進新家後,自己和其他大關縣易地搬遷戶一樣,都收到了中山市企業捐助的全自動洗衣機,這種便利是過去想都沒有想過的。

2020年,李英成為社區的樓棟長和資訊員。每天早上,她都會到社區工作站報到,並到所負責的樓棟進行巡樓,聽取居民訴求,及時向社區反映,解決他們的困擾。這樣的工作,為她帶來每月2000多元的收入。

自2016年與昭通市結對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以來,中山市創新實施民生扶貧、産業扶貧、就業扶貧等項目,帶動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大關縣從根本上“拔窮根”,中山與大關兩地扶貧幹部帶領建檔立卡貧困戶下山上樓易地安家,讓他們既能在家門口就業增收,也有了外出務工的更多選擇。

3.用教育援助鋪就希望之路

吳權明來自中山市港口鎮大南中學,是廣東省第六扶貧協作工作組派出的第三批長期支教隊隊員之一,自2019年9月起到鹽津縣柿子鎮柿子中學支教,為期1年。

柿子中學的學生來自柿子鎮各地,學校上課期間,學生在校寄宿,僅在節假日回家。為深入了解學生情況,吳權明利用週末等節假日時間,到學生家中進行家訪。“第一次去的那位學生家在高山山頂附近,我們從山腳走到山頂,走了一個半小時還沒到,走得很辛苦。”吳權明説:“對於有的學生來説,家訪可以説是挽救其學業的關鍵。”

到鹽津支教,吳權明除了參與教學管理,在學科教學方面還注重為支教學校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技巧。對近年來柿子中學學生的成績進行分析後,吳權明與當地老師一起制定了鹽津縣柿子中學“臨界生管理”跟蹤活動計劃,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教育扶貧是一項長期的工程,有時候不可能立即見效。”吳權明表示,希望能用自己的行動,在思想觀念上給當地師生帶來觸動和改變。

與吳權明懷有同樣想法的,還有昭通學院附屬中學副校長李宇。剛到附中,李宇就感覺到這裡的學生“苦學”、教師“苦教”現象突出。“學生早上6點20分起床,到晚上11點鐘熄燈睡覺,中午只休息1個小時。教師每人每週上30節課是正常現象。”

通過1個月的實地調研,李宇制定了1年期的教學教研規劃,確立了教學教研工作改革的新思路:請名師“走進來”開公開課、組織教師分批次“走出去”參加市級教研活動和到名校實地學習等方式,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引入智學網等教學大數據平臺,提高教學數據分析效率。針對高三年級教學環境備考氣氛不濃的問題,李宇推行周練制度,同時在校園內進行佈置,培育學校的備考文化。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宇在昭通學院附屬中學的教學改革逐步收到成效。“用我的經驗幫助更多的人,這是我的初心。”李宇説。

從選派骨幹教師支教,到組織中山學校與對口縣學校結對,再到開展遠端教研教學活動,促進兩地教育互動、技術互學,中山的教育援助成為了幫助昭通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力途徑,也為大山裏極度渴望改變命運的孩子們鋪就出了一條希望之路。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