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冰雪文化促進“一帶一路”人文交流

發佈時間:2020-11-12 09:55:28 |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 | 作者:趙竹村 | 責任編輯:劉夢雅

關鍵詞:冰雪文化,一帶一路,冰雪運動,人文交流,冰雪産業

作者:中國農業大學研究室主任 趙竹村

我國冰雪文化,包括冰雪體育文化、冰雪交通文化、冰雪生産(漁獵牧養)文化、冰雪飲食文化、冰雪生態文化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苑圃中一朵艷麗的奇葩,也是世界各國人民文明交流借鑒與共同發展的重要橋梁。1924年1月25日至2月4日,第一屆冬奧會舉行,為人類冰雪文化交流打開了大門。展望未來,北京2022年冬奧會將以純潔的冰雪、激情的約會,書寫世界冰雪文化的嶄新詩篇。在“一帶一路”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深入挖掘和發揚我國冰雪文化,必將為促進“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注入更大正能量。

我國冰雪文化的歷史淵源與豐富內涵

冰雪資源作為天然水資源之一,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特殊重要資源條件,歷史上,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多民族群眾,就是在冰天雪地的環境中創造悠久燦爛文明的,同時還不斷開闢了世界文化交流交融的道路。比如,不少以漁獵為生的先民,適應自然環境,很早就發展起雪地交通,也就是借助工具在冰雪上進行狩獵、行走、遷徙、運輸等,甚至日行數百里。遠古以來他們多批次地、長距離地遷徙,從我國東北北上,進入日本以及北美;還有女真族人橫渡太平洋,在中美洲登陸,進入墨西哥、玻利維亞、秘魯等。此外,人們利用冰凍條件保存果品,形成特色“冰果”技術以及比較豐富的冰雪文化。廣袤的雪山林海也孕育了頑強奮鬥的人文精神,為後人留下了大量反映冰雪文化的壯麗詩篇。簡而言之,我國冰雪文化的源頭及其內涵至少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冰雪體育文化。主要是滑冰,我國古代稱之為“冰嬉”,即在冰上嬉戲運動的意思,為廣大群眾所喜愛。《宋史 禮志》曾記載:“故事齋宿,幸後苑作冰嬉”,反映那時滑冰運動已成為宮廷運動之一。努爾哈赤執政時期,曾在天然冰場上舉行速度滑冰及冰球表演賽,滿族的貴族、官員、滿蒙王妃等都參加比賽,隨後把冰雪運動作為訓練八旗兵的主要項目。乾隆年間,還設有專門滑冰的兵種“技勇冰鞋營”,由專門機構“冰鞋”處掌管。除了滑冰,滑雪運動也歷史悠久且廣泛開展。特別是,赫哲人擅長穿著滑雪板過高山、越草原,從一個山頭滑向另一個山頭,如同銀燕一般在崇山峻嶺之間翱翔;鄂溫克人每年二三月間舉行滑雪比賽,以此鼓勵青少年學習滑雪;達斡爾族更是盛行滑雪體育運動,自製滑雪板,在林海雪原中穿行如飛,等等。

二是冰雪交通文化。主要表現為滑雪板、爬犁(雪橇)等雪地交通和運輸工具的製作與使用。如鄂溫克族使用滑雪板作為狩獵時的交通工具,《黑龍江志稿》卷6生動記載了這種滑雪板的使用情況,即:“值雪深數尺,以木板長五尺貼縛兩足,手持長桿如泊舟之狀,滑雪前行,則板乘雪力,瞬息可出十余裏,轉運自如,雖飛鳥有所不及也。”此外,我國北方還發展起了爬犁,又叫雪橇。這是世界各國人民群眾在冰雪條件下的重要交通運輸工具。我國古代人們用牛、馬、鹿、犬等駕馭爬犁,在冰雪上行走,有的坐人,有的運貨,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是冰雪生産(漁獵牧養)文化。查幹湖冬季冰雪捕魚是我國古代傳統的漁業生産習俗。在冬季進行大規模捕魚作業,既便於産品保存,也便於運輸。據《遼史》等歷史記載,遼代帝王貴族即在查幹湖鑿冰取魚,以鮮美的“冰魚”大宴群臣。在冰海雪原中,人們還進行各種捕獵,經常捧雪入鍋,或蒸或煮。也有的馴養家畜,以及在高寒條件下進行圈養生産。歷史上,我國滿族擅長騎射,在冬季冰天雪地中,能夠足踏木板溜冰而射。鄂溫克人經常在冬季進行狩獵比賽,用獵槍或埋設各種暗器捕獲獵物。

四是冰雪飲食文化。主要是凍食文化,也就是利用冰雪嚴寒環境條件,因地制宜,進行食物的冷凍窖藏或加工食用,別有一番風味。我國東北地區有“凍梨”“凍魚”“凍果”“凍菜”等,極具歷史傳承及特色。據記載,宋、明、清時期均有關於“凍梨”的文章,其中有的講“天下何處無凍梨,王公何不一念之。”我國赫哲族人喜歡吃凍魚,在冬季裏從封凍的江河中捕魚上來,很快就凍成了“凍魚”,食用時用刀把魚肉一片片地削下來,如同木匠師傅“刨花”一般。此外,還有凍柿子、凍胡蘿蔔、凍白菜,等等。

五是冰雪生態文化。主要是冰雪風光等自然景觀,以及豐富多彩反映冰雪奇觀的文學作品。著名詩人柳宗元就有“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名句。元代蒙古族傑出詩人薩都剌寫有“卷地朔風沙似雪,家家行帳下氈簾”的詩句。達斡爾族的敘事長詩《開山的鑰匙》中寫道:“山頂上積雪皚皚終年不化,連星群都凍得眨眼,太陽不願從它上空經過,那長長的日腳卻只能在山坡盤旋。”這生動地描繪出我國北部邊陲那種林海雪原的壯麗畫卷。毛澤東同志關於“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描寫,更是人們吟誦不絕的好詞。

冰雪文化日益成為“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重要載體

古老的冰雪文化,承載著人類社會與嚴寒環境條件做鬥爭、適應環境和崇尚冰清玉潔的共同文化記憶。就如同我國冰雪文化的歷史發展一般,世界上不少國家和地區也有著悠久而獨特的冰雪文化,包括與冰雪相關的信仰、節日與民俗等。比如,北歐的滑冰運動、滑雪運動歷史久遠,越野滑雪故事廣為流傳;俄羅斯人更是把冰雪作為民族文化的底色,在多雪嚴寒的自然環境中培育了樂觀堅毅的心態;在冰天雪地中生存發展的愛斯基摩人,創造了“冰屋”“雪屋”的獨特文化,等等。同時,隨著工業化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冰雪文化對於人們反思環境保護與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意義越來越加明顯,有助於傳承和發展那些在冰天雪地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理念,更好地面對氣候變暖等全球問題挑戰。總的來説,冰雪文化也是各國人民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進行文明交流互鑒的有益橋梁和重要文化載體。

一是推動傳統冰雪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冰雪文化是與人們的生産生活密切地聯繫在一起的,具有實用價值、民俗意義、民族風格和群眾化特點。19世紀以來,隨著工業化進程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西方國家不斷興起冰雪體育運動、滑雪旅遊項目等,推動傳統冰雪文化轉型為現代冰雪文化。特別是20世紀初,花樣滑冰、速度滑冰、冰球、滑雪和雪車均成為國際賽事,其中花樣滑冰還進入奧運賽事。後來,冬奧會走入奧林匹克聖壇,逐步實現大眾化。然而,冰雪體育文化並不等於冰雪文化的全部,冰雪交通文化、冰雪生産(漁獵牧養)文化、冰雪飲食文化、冰雪生態文化等,也都亟待於像冰雪體育文化那樣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要重視發展現代冰雪交通運輸,創新設計開發應用便捷型的雪地車,積極發展冰上運輸,不斷提高冰雪搶險、救援和運輸能力;重視發展現代冰雪農牧業、冰雪漁業生産和冰雪特色食品加工行銷,促進冬季防災、冰雪利用與産業開發;重視發展冰雪生態文化旅遊,結合冰雪體育運動和休閒,為海內外遊客體驗冰雪風情提供現代化的服務,等等。

二是積極發掘冰雪文化的綠色發展價值。要深入挖掘和發展冰雪文化的綠色發展價值,把全國各地包括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地區的冰天雪地、林海雪原及雪山凈土等,進行綠色低碳迴圈發展和可持續開發利用。其中,東北林區的森林覆蓋率高,冰雪消融時間長,大量森林貯雪為農林業生産和人們生活提供了寶貴水資源,是森林文化與冰雪文化交相輝映的典型地區;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分佈著眾多的現代冰川,其冰雪資源作為中華民族的生命之“源”、南亞和東南亞人民的生命之“源”,在全球生態平衡中都具有重要價值,務須打造冰雪、植被、農牧和人類生命共同體,切實實現可持續發展;各地都要把保護冰雪資源與開發冰雪産業有機統一起來,治理環境污染,應對全球變暖,以冰雪文化激發環保意識和綠色發展責任感,更加呵護人類共有的地球家園。

三是重視“一帶一路”人文交流中的冰雪文化活動。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建設具體到冰雪文化活動方面,可以加強中俄冰雪體育文化交流,以冰雪産業包括高端製造業、冰雪生産性製造業、冰雪生活性製造業、冰雪旅遊業為基礎,合作開發利用北極航道,共同打造“冰上絲綢之路”。2017年9月,北京體育大學與克羅埃西亞、捷克等7個國家的專家共建冰雪運動“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舉辦冰雪運動科學訓練國際論壇;甘肅積極打造“一帶一路”蘭州國際冰雪運動核心區,為區域性冰雪資源開發提供設施條件;我國不少地方舉辦國際冰雪節,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冰雪旅遊推廣,建設民心相通的“冰雪之路”,等等。

四是以北京2022年冬奧會為契機擴大人文交流。北京2022年冬奧會將沿“北京——延慶——張家口”設置3大賽區,通過“南展西擴東進”,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讓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們共用“純潔的冰雪 激情的約會”。值此契機,我們可以進一步推動冰雪文化國際交流,通過開展“一帶一路”跨地區、跨國境冰雪比賽與交流活動,進一步讓冰雪文化成為“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重要載體,以此提升我國冰雪文化軟實力。比如,我國與奧地利深化合作,奧悅冰雪集團簽約建設天津冰雪項目,打造天津市與奧地利、天津市與歐洲在冰雪體育、文化、旅遊等領域進一步深度交流合作的橋梁和平臺,等等。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