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展現青春風采

發佈時間:2020-11-03 09:25:33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團隊,靜載試驗,拉線機,參數控制,巴基斯坦

李朝輝(右二)帶領的穆特拉新城項目工程技術團隊與外籍工程師一起討論施工細節。

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供圖

在徐工巴西檢驗員辦公室,王平市(右一)向巴西員工講解檢驗員梯隊建設規劃。

徐工巴西供圖

  肖欣(左一)與巴基斯坦國家電力公司官員商討項目送出線路事宜。

巴基斯坦卡西姆港電站供圖

  跨越尼羅河的帕拉大橋正在進行T梁架設作業。

中國交建供圖

共建“一帶一路”為青年人提供了廣闊的發展機遇。在一個個中企海外項目中,中國青年建設者們腳踏實地、勇挑重擔,在攻堅克難中與企業同風雨、共成長,推動共建“一帶一路”不斷走深走實,在奮鬥中展現青春風采

徐工巴西品質管理部副部長王平市——

“更好地滿足當地市場的需求”

本報駐巴西記者 朱東君

7月末,王平市參加了為期兩天的ISO9001品質管理體系線上審核會議。作為徐工巴西製造有限公司(簡稱徐工巴西)品質管理部副部長,當聽到審核專家宣佈公司通過品質體系換證審核並取得自2014年徐工在巴西設廠以來最好的審核結果時,王平市覺得自己的辛勤付出終於有了回報。

兩年前,31歲的王平市來到位於米納斯吉拉斯州包索市的徐工巴西。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出身的他擁有6年産品設計研發經驗,參與過重大品質改進提升項目。兩年來,作為專業技術人員,他建立和修訂了40多項標準化工作流程,組織了30余次強化培訓,不斷提升品質管理。“公司的品質管理水準提高了,經銷商、供應商和大客戶對我們會更加信賴。”王平市説。

“太熱了!平地機的空調不製冷了,駕駛室裏悶熱得不行!”今年2月的一天,公司服務部接到一個來自迪維諾波利斯市的電話。打電話的迭戈是當地一個修路項目的施工設備負責人,項目上使用的平地機是徐工生産的。平地機用於平整路面,當時巴西正處於夏季,也是施工旺季,高溫最符合修路的溫度要求,但高溫狀態下施工,空調必不可少。

收到反饋,王平市立即成立服務小組,趕往400公里外的施工現場。大家把系統壓力、通電情況以及壓縮機工作狀態等檢查一遍,卻沒有找出問題所在。王平市打量周圍環境:這是一條鄉間道路,現場塵土、樹葉和雜草很多。憑藉經驗,王平市判斷有可能是這些雜物堵住了空調冷凝器。他立即讓人拆解查看,果然如此。看到恢複製冷的機器,迭戈非常高興:“徐工的售後這麼高效負責,購買你們的産品是正確的選擇。”

巴西的施工環境普遍比較複雜,迭戈遇到的問題並非個案。“雖然這主要是客戶沒有及時保養設備造成的,但我們還是應該進一步完善産品,提升品質可靠性,更好地滿足當地市場的需求。”王平市找來産品工程師,一起設計改進冷凝器護網。新的護網能更徹底地阻擋雜物,在生産中應用後,公司再也沒有接到關於空調的問題反饋了。

還是在今年初,檢驗員在做進場檢驗時,發現一批在當地採購的挖裝機鑄件有氣孔和砂眼缺陷,如果使用,有開裂的風險。王平市得知後馬上開展檢測,分析缺陷成因,最終發現是生産廠商在鑄造過程中參數控制不嚴造成的。這家生産廠商位於聖保羅州雅烏市。為了儘快解決問題,王平市組織工藝和品質人員,驅車4小時趕往生産地,與對方面對面交流。

聽王平市説明來意,生産廠商品質經理若熱很驚訝:“從來沒有客戶主動找過來,提出幫我們解決品質問題的。”來到生産車間,中方人員拿出分析結果,指出出現問題的地方,又結合車間正在使用的控制參數提出建議,最終幫助巴方生産人員成功找到合理的參數值。中國工程師對品質的嚴謹態度和執著精神,讓若熱很欽佩,“感謝你們幫助我們提升了産品品質!很高興與你們合作,希望未來能給你們提供更多更高品質的産品”。

這樣的肯定,王平市在巴西收穫了很多,也更堅定了他的奮鬥目標——“做徐工集團國際化品質管理的標兵,為打造中國製造新形象作貢獻。”王平市認為,在共建“一帶一路”搭建的廣闊舞臺上,海外中企員工開闊了視野、提升了能力,與企業一同不斷成長進步。

(本報裏約熱內盧電)

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發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肖欣——

“做工程就要迎難而上”

本報駐巴基斯坦記者 丁雪真

肖欣是最早一批投身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的青年人之一。6年前,24歲的他剛剛走出大學校門,便來到“一帶一路”建設一線,參與籌備中巴經濟走廊首個落地的大型能源項目——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燃煤電站(簡稱卡西姆港電站)。今天,他已成長為中國電建集團海外投資公司下屬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發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卡西姆港位於巴基斯坦南部信德省首府卡拉奇附近。回憶起初到這裡的情形,肖欣告訴記者,當時巴政府迫切希望加快經濟發展,但能源缺口太大。首都伊斯蘭堡、卡拉奇、拉合爾等大城市每天都要多次拉閘限電,有時候一天斷電10多個小時。卡拉奇是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和港口,也是商貿和工業中心,卡拉奇地區對巴基斯坦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因而卡西姆港電站項目建設備受當地政府和人民期待。

2017年3月,當電站建設如火如荼、工期按計劃進行時,肖欣和他的同事們遇到了一個難題:由巴方建設的兩條輸變電送出線路難以如期完成。這意味著,即使電站建設順利按期或提前完工,發的電也無法輸出使用。為確保項目能夠順利按期投産發電,不辜負當地政府和民眾對項目的殷切期盼,中方主動向巴方提供支援和幫助。

長約53公里的送出線路需要穿越工廠密集的工業園區、2條主要公路、1條鐵路和11條高壓輸電線路,跨越卡拉奇最大的水廠泵房,還要經過無人的戈壁區……在現場,巴方主管官員神色凝重,因為按照常規施工速度,想要按期完成建設是“不可能的任務”。

“做工程就要迎難而上。”肖欣和同事們一方面邀請國內專家團隊協助修訂施工方案,另一方面從國內緊急採購了2部拉線機捐贈給巴方,以此提升送出線路佈線施工速度。其間,中方還協調國內科研單位加快項目所用鐵塔的塔型試驗等,並在新建衛星通信和電網調度中心軟硬體升級等方面提供支援。

肖欣和同事們為此暫停了休假安排,根據國內專家提出的方案,與巴方一起重新倒排工期,協助巡視線路施工進度,跟蹤督促工程進展。中方建設者的積極付出得到巴方的高度評價和認可。在中巴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延誤的線路工期被成功“搶”了回來。

2017年11月,卡西姆港電站首臺機組投産發電。“投身中巴經濟走廊建設讓我深刻感受到,在見證一個個項目從藍圖變成現實的同時,我們就是以實際行動在參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肖欣説。

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標誌性項目,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捷報頻傳,其亮眼成績單的背後凝聚了無數勇於創業、敢闖敢幹的青年人的汗水。越來越多像肖欣一樣的中國80後、90後,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在關鍵崗位上挑起大梁,為“一帶一路”建設和巴基斯坦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本報伊斯蘭堡電)

烏干達尼羅河帕拉大橋項目負責人趙雲龍——

將洪水對施工的影響降至最小

本報駐南非記者 呂 強

在清晨的陽光下,烏干達境內橫跨尼羅河兩岸的帕拉大橋染上一層金色。每天早上8時,大橋項目負責人趙雲龍帶領一群80後、90後小夥子準時來到河畔的項目工地上。他們身著藍色工裝和反光背心,攜帶專業的器械設備,和當地員工一起投入一天的工作。

在疫情防控期間,橋梁建設的進度沒有耽擱。早日建成這座跨河大橋,是當地政府、百姓和貨運司機共同的期盼。現在,到達河對岸有兩種途徑:通過陸路,車輛要在顛簸的路面上行駛3至4個小時;選擇擺渡過河,一艘渡船最多裝載6輛車,且條件簡陋、收費較高,故障時有發生。

最近,河水上漲,淹沒了渡口,造成渡輪停運。當地政府求助大橋施工方,項目部分開放了施工時所用的臨時鋼便橋,當地百姓感受到了橋梁的便利,也對帕拉大橋的建成更加期待。按照計劃,大橋將於明年5月通車,人們過河將不受渡船班次和時間限制,安全也會得到保障。趙雲龍和他的團隊為了這個目標,每天奮戰在施工一線。

今年,尼羅河烏干達流域遭受了60年一遇的洪水,施工段的水位一度創下歷史新高。尼羅河最深施工水深達到10米以上,加上水流湍急,施工設備的裝機難度倍增。施工團隊迎難而上,憑藉豐富經驗,重新調整方案,將洪水對施工的影響降至最小。趙雲龍和他的團隊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橋梁進行一次“體檢”,檢查各環節的安全和可靠性。

疫情防控期間,國內的技術專家及進口的建築材料無法按時到達,團隊想方設法解決困難。例如,今年4月,通過視頻連線國內專家的方式,施工人員歷時15個小時完成了樁基靜載試驗,保證了工作的順利推進。團隊還提前制定採購計劃,協調物流,使相關建築材料供應到位,確保了施工進度。

尼羅河畔風景雖然秀美,但蚊子成群,稍不慎被叮咬,便可能引發瘧疾,也就是俗稱的“打擺子”。施工中,趙雲龍曾經一個月之內連續4次打擺子,另一位同事甚至高達5次,每一次患病都是對身體和意志的考驗。趙雲龍在烏干達一待就是8年,之前還參加了有著“烏干達國門第一路”之稱的坎帕拉—恩德培機場高速公路建設。

帕拉大橋附近就是烏干達新近發現的油田。長達520米的大橋完工後,將便於油田建設的大型設備和石油産品的輸送,是烏干達實現石油出口的重要基礎設施保障。儘管條件艱苦,但項目所承載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讓趙雲龍和他的夥伴們感到非常自豪。工地上,在混凝土拌和站、小橋站、大橋站,到處都是他們富有活力的身影,他們用青春和汗水為帕拉大橋早日貫通貢獻力量。

(本報約翰內斯堡電)

科威特穆特拉新城項目部工程技術團隊——

推廣運用綠色城市理念

本報駐埃及記者 周 輖

清晨,天剛濛濛亮,李朝輝早早起床,來到項目部倉庫清點、領取口罩等防疫物資,準備向團隊同事發放。李朝輝是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科威特穆特拉新城項目部(簡稱穆特拉新城項目)工程技術團隊負責人。疫情防控期間,他每天不僅要完成施工相關工作,還要時刻關心團隊裏中外員工的健康狀況,嚴格執行防疫措施,督促大家加強防護。

科威特常年高溫,李朝輝和同事們在施工現場和辦公區兩頭跑,都曬得黝黑。“再過幾年,從前的荒蕪沙漠將會變為繁華熱鬧的居民區。想到未來當地人在這裡的幸福生活,我們就有了奮鬥的動力。”李朝輝介紹説,穆特拉新城項目位於科威特傑赫拉城西北,佔地約30平方公里,建成後可容納40萬居民,是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科威特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葛洲壩集團承建了新城中8個社區的道路、變電站、灌溉主管網、供水管網、雨水管網、雨水收集系統等配套基礎設施。目前項目建設已接近尾聲,但團隊同事們絲毫沒有鬆懈。李朝輝在科威特已工作6年多,其間僅回國過了兩次春節。“只有工程順利結束,我心裏的石頭才會落地!”他笑著説。

李朝輝所在的工程技術團隊,平均年齡不超過28歲,一群年輕人在工作崗位上不斷鑽研和創新,為項目運營開拓了許多新思路。項目所在地地質堅硬,約有60%以上的區域需要進行爆破輔助作業。團隊通過改進技術並與科威特方面持續溝通,最終獲得了科威特內政部特批的“單次起爆10T、單日爆破60T”獨家爆破作業許可。負責爆破工作的幾位年輕工程師,獲邀為科威特、阿聯酋、阿曼等多個海灣國家的政府部門講解中國民爆技術。項目施工鋪設道路基層需要約50萬立方米的黏性土混合料,這種原料在當地市場較為昂貴。團隊成立攻關小組,通過對混合料進行壓實度試驗分析,最終確定使用項目挖溝機開挖岩層的磨碎細料作為替代料,實現了良好經濟效益。

項目還在科威特首次引進“雨水收集系統”,在方便排水的同時也有助於改善地下水環境。團隊負責雨水收集系統的黨偉龍介紹:“我們將為這座新城建設52個雨水收集系統,總體積64萬立方米。建成後這裡將成為一座‘海綿城市’。” 通過與科威特大學加強科研合作,雙方開展了沙漠地區大面積雨水收集和滲透系統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取得了大量屬地化科研成果,並將成果動態運用到實際施工中,推動産學研深度融合。“現在我們進行的每一項探索都是在積累施工經驗,不僅可以推廣運用‘海綿城市’、綠色城市理念,還可以提升我們在該領域施工的國際競爭力!”黨偉龍説。

“在年輕工程技術團隊的刻苦鑽研下,穆特拉新城項目積極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將技術轉化為生産力。”項目總經理何柏森為項目年輕人的奉獻點讚,也為他們的成長感到欣慰。項目部來自埃及的質檢員謝裏夫表示:“中國同事們對工程品質要求嚴格認真,與他們共事讓我受益很多。”

(本報開羅電)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