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工作擺到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升到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高度,打響了一場波瀾壯闊、彪炳史冊的脫貧攻堅戰,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即日起,本報推出“我看中國脫貧攻堅”欄目,分享國際友人對中國脫貧攻堅的觀察與思考,共同為全球減貧事業探索有益經驗。
戴上草帽,扛起鋤頭,背上竹簍,在海拔1800多米的田間地頭播種、除草、澆水、堆肥……這是比利時前駐華大使、歐盟中國聯合創新中心聯合創始人帕特裏克·奈斯在中國雲南的日常生活。奈斯在中國待了23年,其中8年生活在鄉村。近日,他向本報記者講述了自己眼中的中國農村巨變。
奈斯住在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園子村。這裡群山環抱、雲霧繚繞。2012年,奈斯第一次來到園子村,便喜歡上了這個地方。之後,他的中國籍妻子出面,在當地承包了30畝荒地,用來開闢有機農場。
“剛搬到園子村時,我住的房子還沒通自來水。現在,生活設施得到極大改善,村裏的危房得到改造,村民家中都通了寬頻。”8年前,奈斯從昆明市區來到園子村,路上花了5個多小時。隨著東川至烏龍段二級公路的建成,這一車程縮短到2.5小時。村民們走出大山的同時,越來越多遊客來到了園子村。“鄉村旅遊讓這裡熱鬧起來,村民多了增收途徑,這是鄉村振興的成果。”
這幾年園子村“大變樣”,尤其環境衛生大為改觀,奈斯都看在眼裏。鎮上派人向村民們講解垃圾分類和投放知識,為村裏配備了多個分類垃圾桶,並安排垃圾車按時進村拉運,鎮上還建起了垃圾分揀回收中心,“村民們特別愛護村裏的環境衛生”。
“這裡的經濟社會建設以和諧、有序的方式穩步推進。”在奈斯看來,園子村的變化是中國脫貧攻堅工作的縮影。上世紀末,奈斯曾到訪安徽農村地區,當地的基礎設施還相對落後。幾年後,他又到訪貴州山區,當地新農村建設煥發的蓬勃生機令他驚嘆:“村村設有便民服務站和衛生站,當地民眾的健康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日常生活愈加便利。”
東川區曾是昆明市唯一的深度貧困縣, 烏龍鎮全鎮14個村均為貧困村。2019年,東川區成功脫貧摘帽。奈斯常與當地政府工作人員交流如何發展當地生態農業、旅遊業等,也會介紹一些國外農村發展經驗。奈斯非常敬佩中國的基層幹部:“中國脫貧攻堅的成果離不開他們的堅守和創新。”
“當地政府重視生態建設,支援環保項目,努力以綠色方式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並幫助農民開拓銷售渠道,更好地推廣當地綠色無公害産品。”奈斯説,得益於基層幹部群眾的勤奮工作,中央政策得以快速有效落實。中國的制度優勢充分顯現。
如今,70歲的奈斯享受著山村和田園帶來的歲月靜好,每天與當地村民一起下地務農,累了就坐在核桃樹下唱山歌。村民老李是他在園子村最好的朋友。在老李的幫助下,奈斯最近開始學習了解二十四節氣知識。“中國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扶貧路,有太多地方值得其他國家學習。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國家可以在短短幾十年間實現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我願在中國的大山裏做個快樂農夫。”奈斯深有感觸地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