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之後如何防止返貧?貴州省銅仁市創新防貧預警機制——不讓貧困捲土重來

發佈時間:2020-09-02 16:05:43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汪文正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貴州,銅仁,防貧預警機制

越來越多的貧困地區摘掉了“窮”帽子,讓人高興!然而,新問題隨之出現:脫貧之後,如何防止返貧?

貴州省銅仁市進行了探索。銅仁地處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的武陵山片區,全市下轄的10個區縣一度全是貧困縣。經過努力,到今年上半年,共有9個區縣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2%以下。防止返貧與脫貧攻堅同步,銅仁市建立起預警監測機制,自2018年由江口縣開始探索,2019年在全市推開,得到了國務院扶貧辦的肯定。

防貧預警怎麼防?預在何處?近日,記者前往銅仁實地探訪。


誰家有返貧風險,第一時間掌握

“現在的收入不比出去打工少,還不耽誤照看孩子。”談到如今的生活,銅仁市江口縣凱德街道黑岩村村民楊再平有許多話想説。

楊再平今年53歲,夫婦倆此前常年在外務工,家裏4個孩子上學,日子過得緊巴巴。2018年,大女兒突發疾病,全家頓時陷入困境。

楊家原是當地小康之家,但因突發變故收入驟減、支出驟增。這樣的家庭,在貧困山區並不少見。如何精準監測預警,及時作出反應,防止非貧家庭和已脫貧家庭返貧?

第一步就是確定監測對象。銅仁防貧預警監測機制聚焦三類人群:已脫貧不穩定戶、收入低於國家扶貧標準1.5倍的邊緣易致貧戶、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戶,採取“群眾申請、入戶調查、部門比對、村民小組評議、村民代表審議、村級公示、鄉鎮復核、縣級備案”的程式進行識別,通過駐村工作隊和網格員實現監測對象全覆蓋。

“變故發生時,多耽擱一天就多一分返貧風險。試想,這邊已經病重住院、等著繳費,那邊還要申請、評議、投票、公示……哪還等得起呢?”江口縣縣委書記楊華祥的話道出了防貧預警監測“反應快、能救急”的必要性。

如何讓群眾儘快拿到救急錢、救命錢?江口縣對監測程式進行了簡化。“在村裏,誰家過得‘老火’(當地方言,指家庭困難、收不抵支),大家一目了然,心裏有數。”黑岩村扶貧幹部介紹,簡易程式省去了評議、審議等耗時較多的環節,現場核實後,只要符合條件,立即啟動動態幫扶,“一戶一策”制定防貧方案。“部門或村組幹部發出預警,駐村工作隊直接入戶調查,經過鄉鎮審定、縣級備案,三五天內就能完成認定。”江口縣扶貧辦主任王天華説。

上學要交費,有教育局監測;看病貴不貴,醫療保障局有本賬;低保金是否發到位,民政局來兜底;護林員崗位工資入賬,自然資源局即時更新……對於監測對象情況,當地實行監測臺賬動態管理,全部數據聯網,扶貧幹部從手機就能登錄系統,掌握監測戶收支狀況。系統監測,部門預警,備案及時,資訊共用,一旦大額支出等因素産生的返貧致貧風險出現時,預警會第一時間發出。

“成為監測戶後,民政部門第一時間就給我安排了低保,教育部門免除了孩子們在校期間的所有費用,女兒看病自費部分也由政府負擔。”如今的楊再平,經村裏介紹在縣城開上了計程車,每月能掙四五千元。妻子在紅心獼猴桃産業園護理果樹,每月也有千把塊收入。

三重防線,避免監測戶滑向貧困

預警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為後續幫扶鋪路,實現精準發力。為此,銅仁市建立起“三重防線”,讓監測戶在得到“救急錢”後,還能獲得穩定收入來源。

第一重防線,整合、用足現有脫貧政策,通過産業扶貧、就業培訓、創業支援、醫療救助、教育資助、住房保障、民政救助等資源,防止監測戶致貧返貧。

江口縣德旺鄉凈河村的楊愛軍,與妻子及岳母共同生活,育有兩個孩子。原本日子過得還不錯,但2019年3月,妻子劉前會確診為癌症,需長期化療,丈夫為照顧妻子停止外出打工,一家五口有返貧之虞。發現劉前會醫療費用自付部分過大,衛生部門發出預警,楊家被納為監測對象。

經過低保評議後,楊家被民政部門納入民政重點保障對象,楊愛軍還被安排在護林員崗位工作,每年有萬餘元收入,加上入股領取扶貧産業收益分紅,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有了保證。

公益資源構成了防致貧返貧的第二重保障。公益資源能夠補足政策空白點,破解財政資金難以投向非貧對象的諸多障礙。劉前會患病後,駐村工作隊幫助他從社會公益力量籌集善款2萬餘元,解決了治療自付費用。

政策資源、公益資源都力有未逮怎麼辦?縣、鄉、村三級防貧救助資金池構築起防致貧返貧的第三重保障。

黑岩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李月明一家人本已脫貧,但妻子周樹英罹患髖關節結核病,治療過程中産生了大筆自付費用。為防止李月明一家因病返貧,防貧救助資金池為其撥出1萬餘元補助醫療費,加上低保金、公益捐款、村集體經濟分紅、民政臨時救助等項收入,解了燃眉之急。

築牢防線,離不開穩定的現金流。在銅仁,從農業基地、各種産業園到旅遊景點,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村集體經濟+基地+農戶”等組織模式下,土地、勞動、資金等要素充分涌流,為有致貧返貧風險的群眾提供了穩定收入。“土地入市有租金,就業入企拿薪金,資金入股分股金。”萬山區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王堯説,這三“金”是全方位保障監測戶不返貧、能增收的關鍵。

“政策、公益、防貧救助三道防線,實現了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的結合。特別是對因病、因殘、因災等意外變故返貧致貧的家庭,及時落實相關救助政策、提供就業機會、保障其基本生活,非常重要。”國務院扶貧辦有關負責人説。

有産業有就業,穩定脫貧有底氣

建立起防致貧返貧的長效機制,根本上還是要靠自我造血功能的提升。

“增收也好,防返貧也好,歸根結底要靠産業。”銅仁市萬山區區委副書記王春介紹,萬山區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走出了一條産業原地轉型、城市異地轉型的路子。

在昔日汞礦區原址上,一座主打工業懷舊風的主題小鎮“硃砂古鎮”涅槃重生,從前破敗的職工宿舍區成了步行街,銹跡斑斑的廠房煥然一新,曾堆滿礦渣的巨大礦坑裏綠意盎然,被綵燈裝點起來的廢棄礦洞裏遊人如織……2019年,萬山區硃砂古鎮接待遊客220萬人次,實現景區收入1.4億元,數百位礦區居民和貧困戶在景區就業、開店、經營觀光車、入股領取分紅,把廢礦區變成了聚寶盆。

銅仁市還實施“留雁行動”,推進就業扶持,引導重點人群就近就業,實現了貧困戶、易地扶貧搬遷戶、易致貧邊緣戶“三類人群”每個有勞動力家庭至少1人就業創業。

有了産業就有了就業,飛出去的“大雁”還會飛回來。在萬山區旺家花園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數據標注公司、服裝廠、蘇繡工坊等一座座“扶貧微工廠”建立起來,幼兒園、中小學一應俱全,熙熙攘攘的文化娛樂金街為搬遷群眾提供了5000余個就業崗位,讓搬遷群眾“樓上安居、樓下樂業”。

在外務工兩年後返鄉的安永軍就是一隻“歸雁”。25歲的他來自思南縣一個易地扶貧搬遷戶家庭,曾面臨因學致貧的風險,如今已和姐姐一起搬進旺家花園,成了全國最早一批拿到數據標注師上崗證的人。每天,姐弟倆離家步行2分鐘,就可以到達扶貧微工廠內的大數據標注公司上班,一天收入300余元。

萬山區黃道鄉的楊元桃,是當地産業扶貧的“領頭雁”。銅仁山多地少,光照條件差,發展蔬菜種植缺技術、缺設施。2015年,她回鄉從事蔬菜種植,建立起大棚蔬菜基地,引進來自山東壽光的種植技術,帶動了200多戶貧困群眾就業增收,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菜姐”。

築好巢,有雁棲。“銅仁市把産業幫扶、就業幫扶、綜合保障、扶志扶智等幫扶措施結合起來,這樣的經驗、做法值得總結推廣。”國務院扶貧辦有關負責人表示。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