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基斯坦東部旁遮普省首府拉合爾西南郊,農業專家龍春久(左)與育種站助理研究員瓦西姆·瓦希德在稻田裏進行雜交水稻選種試驗。
新華社記者 蔣 超攝
2015年以來,廣西把教育扶貧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不斷補齊教育短板,貧困學生教育保障水準和貧困地區教育發展品質得到明顯提高。圖為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東陽村小學一年級學生在跟隨老師拼讀中文拼音。
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攝
近年來,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依託當地良好的自然生態,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打造特色鄉村旅館,帶動當地貧困群眾通過旅遊産業增收脫貧。圖為桐梓縣九壩鎮山堡社區。
新華社記者 陶 亮攝
中國在扶貧脫貧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經驗,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近年來,許多國際友好人士來到中國實地考察,調研中國減貧經驗。本版今日起推出“國際人士見證中國決戰脫貧攻堅”系列專版,講述他們眼中的中國減貧歷程
基層黨組織帶領當地人民擺脫貧困
(南非)索利·馬派拉
我曾多次訪問中國,在中國的扶貧調研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開展扶貧工作的目的是要讓貧困地區獲得自我發展的能力。2018年12月,應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的邀請,我訪問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壇板坡村。當地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實現了脫貧,鄉村居住環境也得到了改善,不少外出打工者返鄉工作。在這一過程中,農村基層黨組織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帶領農民擺脫貧困。這種成功的脫貧模式充分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消除貧困是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的重要使命。我閱讀習近平總書記的著作《擺脫貧困》,書仲介紹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帶領當地人民脫貧致富的鮮活經驗,並強調了黨員幹部必須密切聯繫群眾,以及建設好農村黨組織的重要性。這些經驗非常寶貴,我把從書中學到的經驗運用於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
在推進國內脫貧攻堅工作的同時,中國也為非洲的減貧發展作出貢獻。農業是非中合作的重點領域,中國農業專家到非洲傳授雜交水稻技術,幫助一些非洲農村地區擺脫饑餓和貧困。隨著南中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深化,中國在南非參與建設了許多工業園區和經濟特區,創造大量就業機會,併為當地工作人員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推動南非製造業轉型升級。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非洲當地電力、港口、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的發展。
疫情防控期間,中國支援非洲國家抗擊疫情,提供防疫物資,分享防疫和治療經驗,派出醫療專家組實地指導防疫工作。在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非要堅定不移攜手抗擊疫情,並表示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願率先惠及非洲國家。中國積極推動世界各國攜手,共同佑護人民生命和健康,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積極踐行。
中國共産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不僅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今年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世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共産黨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也影響了廣大亞非拉國家。南非共産黨與中國共産黨同齡,中國共産黨領導實現了中國的全面發展,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經驗。
(作者為南非共産黨第一副總書記,本報駐南非記者萬宇採訪整理)
讓貧困人口共用發展成果
(巴基斯坦)卡西姆·蘇裏
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是發展中國家的主要任務。如何幫助貧困人口脫貧致富,使其參與國家發展進程並享受發展成果,是長久以來各國政府都在探索的重要問題。
2019年3月,應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的邀請,我率團來到江西省婺源縣學習當地的扶貧經驗,希望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一行先後考察了紫陽鎮瑤灣村和秋口鎮官橋村兩個基層扶貧示範點。當地風景秀美,政府因地制宜,積極引導發展鄉村旅遊産業,幫助民眾致富。調研路上,暢通的道路和整齊的農田令人讚嘆。在政府的大力投入和支援下,中國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為當地充分利用特色資源發展經濟創造了條件。此外,中國政府對於農村教育問題的重視也讓我印象深刻。通過教育扶貧讓孩子們有學上,激發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為農村扶貧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在婺源縣,我們還觀摩了當地縣委常委會會議,並同縣委委員就基層黨建等問題進行了交流。中國共産黨對政治建設、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等高度重視,通過合理的機制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優勢,這些做法使我深受觸動,對我所在的巴基斯坦正義運動黨也頗具借鑒意義。
中國扶貧事業的成功離不開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和中國人民的勤奮拼搏。扶貧事業是一項需要長期投入的持續性工作,離不開穩定的政策支援;也是一項綜合性任務,需要推動教育、醫療和法治等社會各領域的共同進步。在巴基斯坦,正義運動黨長期將扶貧事業作為工作重點之一。中國的扶貧經驗是我們研究學習的重要參照。
過去幾年間,中巴經濟走廊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先行先試項目,有力推動了巴基斯坦基礎設施建設。隨著中巴經濟走廊建設進入新的階段,農業已成為新的工作重點,這對巴基斯坦開展扶貧工作具有積極意義。目前,巴基斯坦已引入中國的雜交水稻和雜交小麥技術,這些農業科技的引進將進一步推動巴農業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為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衝擊,也對各國的扶貧工作構成了更大挑戰。在危機中,貧困人口是極易受到影響的群體,需要各國政府格外關注。疫情防控期間,中國強有力的抗疫措施成效顯著,中國提供的諸多幫助和支援也更堅定了巴基斯坦人民戰勝疫情的信心。巴基斯坦將繼續在發展、扶貧和抗疫等多方面向中國學習,儘快讓人民的工作和生活重新步入正軌。
(作者為巴基斯坦正義運動黨高級領導人、國民議會副議長,本報駐巴基斯坦記者丁雪真採訪整理)
小崗村折射中國減貧奇跡
(西班牙)何塞·路易斯·森特利亞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嚴重衝擊,對經濟基礎薄弱的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尤為顯著。疫情導致不少國家的經濟狀況惡化,或將使全球許多人返貧。目前,中國正努力克服疫情的影響,繼續多措並舉大力推進減貧工作,為其他國家作出了表率。
自上世紀90年代末首次訪問中國以來,我曾多次在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考察安徽、重慶等地的扶貧項目,親眼見證了這些地區的脫貧歷程。中國共産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帶領中國人民與貧困鬥爭,取得了顯著成效,也為世界減貧事業做出重要貢獻。
2018年,我來到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參觀考察。過去40年間,這個拉開中國農村改革序幕的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應用大幅提高了農業生産率,農業産出節節攀升,農民的生活也越過越好。當地政府對貧困戶進行了重點幫扶,從政策、資金和技術等多層面予以支援,鼓勵他們參與手工藝品的生産和旅遊業等活動,拓寬其收入渠道。當地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鄉村道路四通八達,推動了物流發展和商貿往來。此外,當地政府舉辦的扶貧農産品展銷會也為農産品和手工藝品銷售搭建了平臺,有效促進了當地貧困人口增收,儘早實現脫貧。
小崗村是中國廣大農村地區脫貧致富的一個縮影。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一直將扶貧事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國實現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譜寫了世界減貧史上的奇跡。
中國在減貧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的關鍵原因在於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一制度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使經濟保持快速穩定增長,為扶貧工作奠定基礎。同時,政府也可以靈活調動各種資源合力推動扶貧工作,集中力量辦大事。在中國共産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團結起來,朝著共用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邁進,這充分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中國減貧實踐也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可以借鑒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近年來,中國積極參與國際減貧合作。例如,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沿線國家和地區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推動國際減貧合作成果惠及更多國家民眾。
我相信,中國一定可以克服疫情影響,打贏脫貧攻堅收官之戰。期待中國可以為世界經濟復蘇和發展注入更多動力,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更多力量。
(作者為西班牙共産黨主席,本報駐西班牙記者姜波採訪整理)
彰顯執政為民的理念
(埃及)薩拉赫·阿茲利
我曾先後4次訪問中國,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令人驚嘆,尤其是中國扶貧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中國非常重視扶貧工作,特別是中國共産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減貧進程明顯提速。中國領導人擘畫出扶貧的大政方針和宏觀目標,並具體部署扶貧工作,制定各地區脫貧的詳細任務、完成期限和相關措施等,彰顯了中國共産黨執政為民的理念。
應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邀請,我曾訪問過貴州省遵義市和湖南省的山區農村。這些成功脫貧的鄉村山清水秀,看起來有些相似,但走過的脫貧路徑卻不盡相同。中國許多貧困地區能夠充分把握扶貧政策的機遇和窗口,因地制宜,走差異化、個性化的發展道路。如今,這些地方舊貌換新顏,當地民眾守護著綠水青山,過上了富裕的幸福生活。
遵義的脫貧故事讓我記憶猶新。遵義是中國革命的紅色聖地,但長期以來受自然、交通等因素的制約,一些貧困縣、貧困村貧困程度比較深,是中國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戰場之一。當地政府通過實施易地搬遷扶貧、産業扶貧、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具體措施幫助民眾脫貧。
遵義是觀察中國扶貧歷程的一扇窗,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各地都在確保如期實現脫貧目標。據我了解,到2019年底,中國的貧困人口已減少到551萬人,貧困發生率也大幅降低。這反映出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對扶貧事業的高度重視。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中國仍不斷加大對貧困地區的幫扶力度,出臺多項舉措,舉全國之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我認為,中國的扶貧實踐不僅有助於國內貧困地區的民眾脫貧致富,更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值得點讚。埃及和中國同為發展中國家,兩國都肩負著消除貧困、實現國富民強和民族復興的光榮任務。中國的扶貧方案為我們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範本和思路。例如,中國有力推動貧困落後地區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埃及可以學習借鑒這一做法,探索出一條適合埃及發展的脫貧致富道路。
(作者為埃及共産黨總書記,本報駐埃及記者黃培昭採訪整理)
版式設計:蔡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