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渭源縣元古堆村:“後進”是如何變成“先進”的

發佈時間:2020-07-20 10:40:33 | 來源:經濟日報 | 作者:趙梅 | 責任編輯:劉夢雅

關鍵詞:甘肅,渭源縣,元古堆村,脫貧攻堅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元古堆村,曾是深藏于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田家河鄉一個落後閉塞、村窮民困的後進村。2013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元古堆村視察,作出“咱們一塊兒努力,把日子越過越紅火”的重要指示後,一場以修路為突破口,打破貧困壁壘的戰役即刻打響。7年時間過去了,元古堆村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是什麼力量讓一個後進村變成先進村,讓村民有了致富的精氣神?經濟日報記者近日走進元古堆村一探究竟。

過去,“走不出,進不來”是甘肅省元古堆村最真實寫照。水和泥的“爛泥路”是元古堆村民走出去,外人走進來的最大阻礙。

如今,元古堆村修起了柏油路、水泥路。路好了,村民可以種植經濟作物、搞養殖、外出務工。村裏還引進了旅遊公司,圍繞青山綠水做文章,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2018年,元古堆村已實現整村脫貧,2019年底實現全村無貧困戶,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789元。道路通了,元古堆村的發展經絡也打通了,群眾閉塞的思想也疏通了,脫貧奔小康的幸福路也暢通了。

打通道路消除閉塞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元古堆村海拔2440米又多陰雨。路,曾經是元古堆村村民脫貧致富的最大障礙。“元古堆人,不分老幼,人手一雙雨鞋,不穿雨鞋就出不了村。”元古堆村原黨支部書記劉海東説。

路,是村民們的心頭病,尤其讓村民曾玉成懊惱的是,爛泥路嚇走了合作夥伴,斷了他的發展路。2000年,曾玉成打算引進資本來村裏種百合,但因為車無法開進村,他搭起一塊塊木板才將百合運出去。看到這,對方中斷了合作,曾玉成只能繼續務農。

24歲的楊學桃去年畢業于甘肅政法大學英語專業,她告訴記者,小時候上學要穿過半個村子,總是半腿泥,走出山溝成了她學習的最大動力。

“要想富,先修路。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考察元古堆村後不久,村裏的修路戰役就打響了。”劉海東説,從中央到地方,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援下,元古堆村集中整合財政、扶貧、信貸、企業、社會幫扶等各類資金1.1億多元,全面實施水、電、路、房、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保障。

如今,元古堆村的路修好了,村落也變得清新亮麗。“走了70多年爛泥路,現在腳上想沾泥都難!”78歲的馬樹衛感嘆,如今不僅村道、巷道都硬化了,村裏還統一購買了砂石、水泥,自家只需投工就能把水泥路修到家門口,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這兩天我們正集中硬化到戶道路,要實現水泥路‘戶戶通’了!”元古堆村委會主任郭連兵説,村裏不僅把6.8公里的主幹道鋪成了柏油路,其他主幹道和村社道路都實行了硬化,還新建了2座橋,如今的元古堆道路暢通、交通便利,正以全新面貌迎接著四方遊客。

在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的同時,國務院扶貧辦將渭源縣確定為直接聯繫縣,為元古堆村派來了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並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田家河鄉也同時組建幫扶工作隊開始駐村幫扶,形成了領導帶頭、單位牽手、幹群聯合、社會助力的扶貧開發新格局。

如今,元古堆村平坦、清潔的水泥路連通村社和國道。劉海東説,元古堆村的這條路不僅成了發展路,還是幸福路。也正是因為打通了這條路,元古堆村這個古老的山村才煥發出了生機和活力。

走出村子帶回希望

從前,因為不通路、閉塞,元古堆村村民們守著自己的幾畝薄田,雖然餓不著但也吃不好。劉海東告訴記者,那時真的感覺孤掌難鳴。劉海東推廣過種植冬小麥、蠶豆,也試種過當歸,但都因為沒能掌握種植技術,成效不大。2000年後,渭源縣鼓勵發展致富能人,鼓勵村民走出去。但是,再怎麼動員,村民們還是安於現狀。

“習近平總書記來後,給我們鼓了勁,村民們的精氣神都不一樣了!”劉海東説,隨著基礎設施陸續建設,村民們的觀念發生了變化,發展慾望被激發出來了。

在各級包村幹部幫扶下,元古堆村引導村民走出去,當年就有150多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平均增收1萬元至2萬元。“以前寧可閒著曬太陽也不去掙錢,現在都忙著去掙錢了!”村民馬海龍説。

與此同時,元古堆村産業調整的步伐也加快了,實行種植業獎補政策後,村民種植中藥材的積極性提高了。村裏試種了百合,還增加了苗木繁育。

曾經因路受挫的曾玉成也看到了希望,2014年申請了5萬元貼息貸款,種了5畝百合,3年後採挖收入3萬多元,這不僅讓他更有信心,也讓村民們看到了黃土地裏“生金”的希望。

如今,曾玉成流轉了40畝土地,除了百合,還種了10畝當歸、3畝黨參、今年又種了6畝黃芪。村民們也紛紛加入了種植經濟作物的隊伍。

元古堆村民實現了從土裏刨糧到土中尋“金”的轉變。以前,面對新生事物,村民更多的是觀望,不願意冒險嘗試。如今,只要有好渠道,大家都會爭先恐後參與。

郭連兵就是變化最大的一位村民。高中畢業後,他在家務農,從2003年開始,為了生計他用三輪車批發蔬菜走街串巷以糧食換菜,2007年開始販運當歸。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元古堆村時與郭連兵親切握手,讓他深受鼓舞。習近平總書記離開後不久,他積極響應鄉里號召,報名參加了前往福建蓉忠村學習的培訓班,思想觀念發生了質的變化。

回村後,他便積極參與村裏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産業發展。2014年1月份,郭連兵正式當選村委會主任,實現了從“倔驢”到“老黃牛”再到“領頭羊”的轉變。

董建新是與郭連兵一起外出學習的村民之一。如今,他不僅擔任了村黨支部副書記,還是元古堆村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去年試種4個大棚羊肚菌成功後,今年又種了22個大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農戶”方式,帶動80戶貧困戶增收。

“如今,打架罵仗少了,穿得好了,口袋裏有閒錢了,臉上愁苦表情也消失了。”郭連兵説這是元古堆村民最大的變化,也是元古堆村持續向前發展的動力。

引進産業走向富裕

元古堆村的路修好了,不僅村裏人出去了,還吸引了外地人前來投資興業。

立足當地自然資源優勢,村裏開始籌劃發展鄉村旅遊並成立了感恩山鄉旅遊公司。同時,通過招商引資,先後投入1.2億元,建設了定西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渭源縣黨團教育實踐基地和特色産業鄉村人才培訓基地紅色教育及扶貧旅遊創業小鎮,元古堆村以“重走領袖扶貧路、建功立業新時代”為主題的鄉村旅遊産業發展也拉開序幕。

記者在元古堆村採訪時,渭源縣發改局駐元古堆村幫扶工作隊隊長陳元兵、田家河鄉派駐的村黨支部書記朱惠軍正在和郭連兵商議旅遊産業發展具體事宜。“光伏發電分紅20萬元,加上土地租金以及4萬元圈舍入股分紅,村集體每年能有24.6056萬元收益。”郭連兵説,“自2016年起,村集體有了收益,如今解決了60個公益崗位的工資支出,設施維修也有了保障,村集體有錢了,黨支部的腰桿也硬了,村民們的凝聚力更強了。”

“元古堆村引進的不只是企業,更多的是發展思路。”郭連兵説,村裏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的企業,讓村民們看到了發展希望,觀念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些年輕人選擇了回村創業,為元古堆村發展注入了新生力量。

31歲的村民安應東就是回村創業的一員,2018年村裏發展旅遊産業,在幫扶下,他把新建的四合院打造成了民宿。如今,安應東徹底打消了外出務工的念頭,決心在家鄉好好發展,妻子也在村裏的農家樂打起了工。

“要是以前,回來就只能種地,如今不一樣,不僅能發揮專長創業,還能為家鄉作貢獻。”曾一心想走出山溝溝的村民楊學桃大學畢業後回村創業,在元古堆旅遊公司兼任導遊和出納。在她的規劃裏,未來還想承包村里正在建設的電商中心,把鄉親們的中藥材和農特産品賣出去。

負責鄉村旅遊的田家河鄉市場監督所副所長郭海平説,如今元古堆村從根本上解決了遊客“吃、住、行、遊、購、娛”的難題,去年接待遊客4.5萬餘人次。

“遊山水田園景、吃生態養生餐、住別致農家院、享民俗歡樂情、購特色農産品”的旅遊業鏈條正在形成,元古堆村帶動群眾穩步增收的道路更寬了。

如今,元古堆村無公害當歸、黃芪種植面積達到1000畝,種植百合1500畝,集中繁育良種羊達到1000隻……“以前就是單打獨鬥,小打小鬧,現在是帶動大家抱團發展。”郭連兵説,村裏開啟了多元産業發展之路,圍繞建設“光伏食用菌種植基地、馬鈴薯原種擴繁和綠色無公害當歸、百合基地、自然生態村休閒旅遊基地”這一發展定位,大力發展壯大馬鈴薯種薯、中藥材、百合種植、肉羊養殖、勞務輸轉等傳統主導産業,同時發展苗木繁育和梅花鹿、放養雞養殖等特色産業,全村富民産業多元化穩定發展。

“我們會全力帶動全村産業發展,實現村民效益最大化!”田家河鄉黨委書記王寶林説,如何帶領發展勁頭正足的村民走好致富路是下一步的主要工作。

如今,已退休3年的劉海東依然“退而不休”,負責村裏養殖産業發展。“現在,不僅走出去能掙錢,引進來還能掙錢。”劉海東説,“磚連磚成墻,瓦連瓦成房,村子好不好要大家出力,正因為此,元古堆村的今天才如此美好,也唯有此,元古堆村的明天才會更紅火。”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