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扶貧在發展中謀長遠

發佈時間:2020-07-10 11:03:11 |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 作者:曹溢 | 責任編輯:劉夢雅

關鍵詞:旅遊扶貧,旅遊産業,旅遊景點,旅遊發展,旅遊+扶貧

河南省信陽市新縣田鋪大塆作為革命老區,地處大別山腹地。由於交通閉塞,這裡一度是有名的貧困地區。近幾年,當地圍繞紅色文化和綠水青山“一紅一綠”兩大旅遊資源,積極發展鄉村旅遊業,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生活的農民們,搭上旅遊業高速發展快車,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找到脫貧致富的新良方。

好風景帶來好光景,“旅遊+扶貧”如同一個支點,撬動了貧困地區新的經濟增長,在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同時,助力鄉村振興,讓鄉村建設更美麗、更有幸福感。截至目前,河南省共培育旅遊扶貧示範縣13個、鄉村旅遊特色村300個、旅遊扶貧示範戶1034戶。2016年至2019年,通過發展旅遊扶貧達26.5萬人,每人平均年增收3500余元。脫貧成效可喜,但也要保持清醒頭腦,切不可一哄而上,走粗放式經營的老路,必須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探索旅遊扶貧精細化發展模式,確保貧困群眾收入穩定、致富可期。

要保持生態優先的定力。“旅遊+扶貧”,實際上就是以優良生態開旅遊扶貧之局,失了“綠水青山”這個基礎,旅遊扶貧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發展旅遊産業的過程中,黨員幹部,特別是做決策的黨員領導幹部,一定要堅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用長遠的眼光看待、處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決不能以犧牲綠水青山為代價換取金山銀山。

挖掘人無我有的文旅特色。綠水青山是發展生態旅遊的基礎,但有了“先天優勢”不意味著可以坐享其成、守株待兔。旅遊者樂於“打卡”,旅遊産業才有生機,旅遊扶貧才有前景。貧困地區大多地處偏遠,本就少有區位優勢,要想在眾多旅遊景點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在創意上動腦筋、想辦法。正如當下談到西安,就會想到不倒翁小姐姐;説到故宮,就想到一眾獨具匠心的文創産品;聽到青海,就想去打卡天空之鏡……每個地方都要結合本地實際,或挖掘生態人文資源,或打造特色文創景觀,為“旅遊+扶貧”源源不斷注入活力。

孵化相關衍生産業。發展扶貧産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讓貧困群眾收入穩定、致富可期,就不能只守著旅遊發展這一個碗吃飯,要充分發揮旅遊業拉動、融合、催化、整合作用,注重延伸産業鏈條,孵化鄉村民宿、農副産品加工、電商銷售、影視文化等衍生産業,提高脫貧致富的抗風險能力。近年來,河南省探索出“鄉村旅遊+公益”“鄉村旅遊+教育培訓”等多種成功經驗,在旅遊扶貧中實現脫貧致富的長遠發展。旅遊扶貧開了個好頭,更要從長計議,進一步深化、拓展、推進,善作善成,讓群眾真正端上脫貧致富的“金飯碗”。(曹溢)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