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頭人”為鄉村振興賦能

發佈時間:2020-06-28 13:26:12 | 來源:經濟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劉夢雅

關鍵詞:帶頭人,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振興

讀者聚焦—— “帶頭人”為鄉村振興賦能

編者按 前不久,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9部門聯合發佈《關於深入實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的意見》。文件提出,到2025年,農村創新創業環境明顯改善,創新創業層次顯著提升,創新創業隊伍不斷壯大,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達到100萬人以上。

當前,農村創新創業進展如何?如何吸引和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大顯身手?一些讀者及農村一線工作者來信提出了他們的建議。

鄉村振興需要人才支撐

9部門聯合發佈《關於深入實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的意見》,意圖很明顯,那就是為了積極培育農村創新創業人才,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顯身手,帶動農村發展,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産業的良性迴圈。

農村要發展好,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帶頭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收官之年,在這個關鍵時期,培養一批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具有現實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還需繼續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因為脫貧摘帽絕不是終點。可見,加大培養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若想培養更多的農村“頭雁”,讓其帶領廣大農村群眾站在新起點,把鄉村建設得更美,日子過得更好,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資金投入;二是不斷創造濃郁的創新創業氛圍,打好基礎,為未來著想;三是不僅要吸引本地人才,有條件的地方還要引進人才,如外地的科技人員、高校畢業生等。

客觀地講,由於歷史等原因,很多農村地區在創新創業上的氛圍還不夠濃厚,創新創業的條件也不充分,這讓很多有潛力的人才“敬而遠之”,而這正是培育農村創新創業“頭雁”的題中要義。唯有加快腳步,在政策、資金等各方面全力扶持,才能讓農村帶頭人脫穎而出,以帶動一方、輻射一片,激活鄉村振興活力。

(作者劉天放,山東大學(威海)翻譯學院)

培育永久牌領頭雁

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各類人才作支撐,尤其需要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創新創業優秀人才挑大梁。各地要把人才振興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把培育和留住人才,讓人才充分發揮作用落到實處。

首先,把培育鄉村産業與培養農村優秀雙創人才有機結合起來。以鄉村産業振興托起雙創人才的孵化基地,讓有志於創新創業的優秀人才在農村有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使産業發展與人才振興相輔相成,為培育永久牌雙創領頭雁強本固基。

其次,為農村雙創人才建功立業營造良好環境。既要從政策層面鼓勵人才在農村創業興業,又要從軟環境和硬體設施上給農村雙創人才幹事創業提供便利,使其在農村有優越感和成就感,如魚得水、如虎添翼,成就一番事業,既體現自身價值,又有理想的收益。

第三,不斷增強新農村的吸引力和承載力,讓優秀雙創人才在農村幹得好、留得住。農村雙創人才不應是飛鴿型,而是要做永久牌。要創造條件,促進雙創“領頭雁”在農村築巢生根,把事業做長遠。因此,鄉村振興要與農村“雙創”人才培育統籌兼顧,一併推進,尤其要增加和拓展“雙創”人才在農村建功立業的機會和空間,讓“領頭雁”們在農村廣闊天地展翅飛翔。

(作者王宗徵,天津市寶坻區檔案館)

“買魚”更要“築池養魚”

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從哪來,是擺在當下很多農村的一大問題。近年來,返鄉入鄉創新創業已成為一種趨勢。許多在外打拼的農民工返鄉創業,退役軍人、大中專畢業生和科技人員入鄉創業,一大批“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和能工巧匠在農村創業,他們都應該是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重點培育對象。除了在一些關鍵技術性行業或崗位“花錢買魚”,不惜重金聘請人才,還要通過“築池養魚”的方式,讓本地“田秀才”“土專家”一對一地帶徒弟,並把他們送到相關院校,通過短期培訓和長期教育,讓他們在地方發展中奉獻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培育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還要重獎“領頭雁”。對於已經涌現出來的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必須舍得付出,強化政策扶持,推出系列化供給服務,以需要什麼提供什麼、期望什麼資助什麼的“傾斜扶持式”,讓“領頭雁”們獲得真正所需的支援。重獎“領頭雁”的政策機制,應保持相對穩定,尤其是要公開透明,讓“領頭雁”們嘗到“甜味”,吸引和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到農村創新創業行列,壯大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隊伍。

培育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不能等人才到府來諮詢,不能靠人才帶項目來創業,應通過情感拉人、溝通引人、環境造人、待遇留人等機制,吸引和培養一大批志在農村創新創業的人才。農村的條件和環境,本來就對人才的發展、項目創新創造等存在很多制約,如果嘴上的政策説得好聽,當創業者遇到困難時卻找不到人,那樣的地方怎能成為人才創新創業的熱土。

(作者卞廣春,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浦江東路)

闖過“錢、地、人”三道坎

我是從自家的承包地上試種大棚蔬菜起家的。最初只有一個棚,一年下來有時賺錢、有時只能保本。經過核算,我感覺只有規模種植才能化解市場風險。於是,我就和親朋好友一起聯合種植大棚蔬菜。幾年下來,我們這個合作社效益不錯,目前已發展到30座大棚。

這些年的大棚蔬菜種植,我們經歷過三道坎。第一道坎是“錢”。如果想把合作社的種植規模擴大到一定水準,手頭沒有足夠的錢,是難以幹成的。第二道坎是“地”。擴大大棚蔬菜種植規模需要連片的土地,而農村的土地大多數都是不連片的,每家幾畝每戶一小片,在私下調換過程中,有一家不同意,合作社的項目就無法實施。第三道坎是“人”。包括技術人才,也包括管理銷售人才。

在這三道坎中,我們合作社已闖過了“錢”和“地”兩道坎。這得益於去年市裏推行的“三變”改革,就是“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村裏按市、縣兩級要求,村委會從農戶手中流轉了20多畝適合大棚蔬菜種植的土地,農戶把土地經營權變成股權,把一些專項扶貧資金變成了股金,建成5座蔬菜大棚。農民成了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股民,平時還可以到合作社來打工掙工資,積極性比較高。

目前還剩最後一道坎——人。經過駐村第一書記做工作,在城裏做裝修工作的一名退伍軍人回村參與棚菜種植和經營。他眼界開闊,懂得網際網路行銷,對新事物接受快。目前,他經營著自家的3座大棚,還承包了別的村的5座百米大棚。我們這裡正支援他申請家庭農場資質,打造示範農場,得到更多發展機會。我們期待,通過這些一件件具體的幫扶舉措,培養起更多創新創業帶頭人,把村裏的大棚蔬菜事業做大。

(遼寧省黑山縣榮吉大田種植合作社理事長王榮吉講述,侯樹河整理)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