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三貴 郭紅松繪
李后強 郭紅松繪
【智庫答問】
本期嘉賓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教授 汪三貴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四川省決策諮詢委員會副主任 李后強
1.不離土不離鄉,幫助貧困人員家門口就業
光明智庫: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扶貧車間有何重要作用?當前我國扶貧車間的發展情況總體怎樣?
汪三貴:扶貧車間是有利於解決貧困家庭勞動力,特別是弱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問題的一種産業扶貧模式。在落實“六穩”“六保”要求、兜牢民生底線的背景下,扶貧車間的發展有其重要意義。首先,扶貧車間能助力貧困家庭穩定增收。在村裏或産業園建立的扶貧車間能為當地的弱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解決貧困家庭收入渠道單一的問題;其次,扶貧車間是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的主要手段。多數搬遷戶需要在安置點附近獲得就業機會,扶貧車間較好地解決了搬遷戶增收問題;再次,扶貧車間在優先安排貧困戶就業的同時,也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給貧困的邊緣戶,有利於防止新的貧困人口産生。
李后強:“扶貧車間”就業模式的實質是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目標是幫助貧困人員家門口就業,成功實現了特殊貧困人口的有效脫貧,是一種多贏的脫貧路徑。扶貧車間的舉措切實可行、成效顯著,其意義在於:
一是解決了空間問題。農民不用離土離鄉,就業務農兩不誤。二是解決了崗位問題。扶貧車間把企業流水線和生産車間建在農村,實現送崗到府。三是解決了培訓問題。農民變身成為産業工人,車間就是課堂,實現學習、實習、上崗一條龍。四是解決了思想問題。把送錢送牛羊到家變成送工作到家,激發了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提升了困難群眾“我要致富”的積極性。
2.深調研、謀統籌,不做扶貧“花架子”
光明智庫:有網友指出,一些地區“盆景式”“花架式”扶貧車間仍舊存在,喪失了吸納貧困人口、激發脫貧志氣的初衷。您認為深層次原因有哪些,又有什麼針對性強、易落地的解決辦法?
李后強:我認為扶貧車間出現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脫離實際,盲目跟風。在項目開工前調研不深入,沒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産業規劃。二是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把車間當成必須完成的任務,只管建設、不管運營,浪費財政資金。三是各自為政,資源統籌不到位。有些地方沒有突破行政區劃壁壘,機械地推進“一村一車間”,甚至“一村多車間”。
扶貧車間要長期堅持下去,就要變“輸血”為“造血”,在深度調研上下功夫,結合自身的區位優勢、産業特色、人力資源現狀、歷史文化底蘊等,以提升産品品質。地方政府和上級幫扶單位應統籌協調當地資源,把同質化、零散化的小車間整合為差異化、規模化的特色車間,提升市場競爭力,讓扶貧車間穩得住、快發展,成為農民發家致富的“穩定器”。
汪三貴:一些地區出現“盆景式”“花架式”扶貧車間,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地方政府為了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在政策上過度扶持,從而吸引了一些沒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開辦扶貧車間,最終導致失敗。二是一些貧困勞動力內生動力不足,自律性不強,出工不出力,甚至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給企業的生産管理帶來困難。三是市場變化給企業經營帶來困難,甚至使其關門倒閉。
需要強調的是,扶貧車間是一種新生事物,出現一些問題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因市場變化導致的失敗,在任何行業都存在。扶貧車間也只能在實踐中完善,探索雙贏和長效的扶貧機制。
3.打破“一刀切”桎梏,打造差異化品牌
光明智庫:扶貧車間到底誰來扶,具體有哪些類型?據您研究,不同地區籌劃扶貧車間,該如何因地制宜、打破“一刀切”“標準化”的桎梏?
汪三貴:扶貧車間通常是利用貧困地區的勞動力資源和其具有的一些特殊技能,生産勞動密集型産品,利用國內外大市場,在給龍頭企業創造價值的同時,為貧困家庭創造就業機會。扶貧車間扶貧的主體是企業和合作社等,扶持的對象主要是弱勞動力。從經營方式看,有來料加工、訂單生産,也有自主品牌的創造和生産。從生産技能來看,一種是相對簡單的勞動技能,如縫紉、組裝;一種是傳統技能,如刺繡、編織等工藝品生産。扶貧車間要持續發展就必須因地制宜,差異化發展,一村一品,避免盲目擴張。應該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資源和文化,創造性地發展有地方特色的手工業和地方工藝品;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業精神,尊重市場規律,避免地方政府對項目選擇和經營方式過度干預;支援經營主體的創新、人才培養和勞動力培訓,使扶貧車間有更多的技術含量,提高産品附加值。
李后強:經過近五年的發展,很多地方摸索出適合自身特點的扶貧車間模式。比如,按照工作地點區分,有的在各級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高新産業園區,有的利用村集體的閒置廠房、校舍、空置地,有的乾脆居家;按照合作方式區分,有的是生産合作,有的是信用合作,有的是供銷合作等。但不管是哪種模式,都是希望通過扶貧車間這一形式和載體,構建起貧困戶與新型經營主體、村集體之間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將市場和貧困群眾有效聯結起來,將小農戶和現代産業發展有機銜接起來。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扶貧車間的籌劃必須考慮當地的特色資源與市場前景,不能盲目建設,一哄而上。不少地方的扶貧車間存在同質化、短期化、一般化問題,扶貧産業雖然初步發展起來了,但價跌滯銷的現象已經顯露,以致需要靠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消費扶貧來維持。打破“一刀切”的辦法,就是打造“品牌車間”,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把品牌做響、做亮、做優、做特,讓當地的扶貧車間具有地域獨特性、同類代表性。
4.只有“兩廂情願”,才能永續發展
光明智庫:由龍頭企業支撐的扶貧車間勢必要強調經濟效益,但建立扶貧車間的根本目的是扶助困難群眾就業,如何平衡相關利益方之間的關係,尤其是保障務工人員收入等方面的待遇,以實現長遠發展?
李后強:龍頭企業積極參與興辦扶貧車間是好事,但在決定開展項目前就要樹立“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兼顧”的理念。把車間設在農村,勞動力低廉,扶持政策優惠,生産成本較城鎮明顯降低,因此龍頭企業在建設扶貧車間的初期,應該首先追求社會效益最大化,兼顧經濟效益,為公益性預留充足的空間。在進一步發展中,龍頭企業應致力於打造升級版車間,把扶貧車間模式與農民工返鄉創業結合起來,更好激發農村就業創業的熱情,使扶貧車間不僅成為推進就業扶貧和産業扶貧的有效抓手,更成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的重要載體。龍頭企業要利用自身在規模、技術、市場上的優勢,依託扶貧車間這一組織形式,支援有想法的農民、大學生、退役軍人創辦扶貧車間,幫助農村創辦企業,不斷提高互動性,實現“兩廂情願”的雙向互動;要增強內生性,激發貧困地區、貧困人群的內在積極性和正能量;要增強穩定性,確保不返貧,最終把扶貧車間升級為創業車間、致富車間。
汪三貴:扶貧車間是一種市場化扶貧方式,需要遵循市場規律。扶貧車間可以優先為貧困人口提供就業機會,但工資水準完全取決於他們的勞動能力和技能。只要遵循市場原則,貧困勞動力幹多少活就獲得多少工資收益,龍頭企業的利益便不會受損。一方面,地方政府扶貧部門有責任確保貧困人口的利益得到合理保障,例如防止企業拖欠、剋扣工資,確保企業優先使用貧困家庭勞動力等;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要通過“志智雙扶”增強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和技能,避免貧困勞動力出工不出力等現象發生。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蔣正翔、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