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鄉民主村500畝壩區大棚基地,冬季栽培羊肚菌。畢節市黔西縣中建鄉政府供圖
中建鄉休閒度假民宿民居。
中建鄉中果河“大話西遊漂流景區”內體驗漂流的遊客。
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中建苗族彝族鄉,最突出的地域標簽就是“貧窮”。正因為如此,這個民族鄉“有幸”進入全省100個一類貧困鄉之列。
而今天,這個曾經的貧困鄉讓很多人“看不懂”:這裡不僅徹底告別了貧困,還成為方圓一兩百公里範圍內城裏人嚮往的美麗鄉村打卡地。2014年,中建鄉農民每人平均收入僅2700多元,到2019年則躍升至11000多元。
奇跡起始於2017年。僅僅3年,中建鄉農民愁臉“秒變”笑臉。是一種怎樣的“魔法”,讓這個深度貧困鄉快速實現了華麗轉身?
走進中建鄉,幹部和村民口中使用頻率頗高的一些詞語,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匝道經濟”“産銷零縫隙”“四顆釘子”“黨建決定作用”“訂單大米”“小程式”“鄉村跑腿”“後備箱經濟”……這些中建鄉熱詞的內涵,詮釋了被讚譽為“中建連結法”的鄉村振興的創新探索。
“中建連結法”的核心在於黨建創新——形成黨建引領下的觀念、産業、企業、配套措施、管理服務等的有機“連結”機制,從而實現鄉村與城市的市場“連結”,使“軟”機制以最快速度、最大效益轉化為脫貧致富的“硬”成效。
熱詞1
“匝道經濟”
在公路快速延伸到貧困村寨的當下,儘快打通連結市場的“意識高速路”尤顯重要。
都説要致富先通路。在鄉村振興的歷史大背景下,修路早已成為貴州這個脫貧攻堅主戰場的重頭戲。四通八達的各種等級的公路,已延伸到了千村萬戶農家院。然而,並非所有的鄉村都能迅速做到“通路即脫貧”。
2017年3月,白(遵義白蠟坎)黔(黔西)高速公路通車,中建鄉搖身一變成為“路邊鄉”。周邊省內城市貴陽、遵義、畢節城區距中建鄉分別是102公里、90多公里、110多公里,車程僅1個小時左右,黔西縣城到中建鄉,車程從原來的2個多小時縮短到半個小時。
從高速公路下匝道後,2分鐘即可到達鄉政府。交通的改變,使中建鄉的經濟社會發展出現蛻變的拐點機遇。
初春時節走進村子,記者看到營盤村的村民們正在推進一項大工程:趁著城裏人來這裡漂流的高峰還沒到來的間隙期,他們把幾處閒置的村民老房子改造成鄉村旅遊民宿。
穿著水靴在田裏勞作的54歲村民楊啟明感嘆不已,作為這個村曾經的老支書,他眼裏有“三個不同的營盤村”:前兩個營盤村,分別是上世紀80年代以前,溫飽成問題,住房破舊;2017年高速路沒開通前,日子緊巴巴。第三個營盤村是今天,“不但村裏環境好了,産業搞起來了,家家戶戶還修得亮堂堂的。短短兩三年變了大樣,像做夢一樣”。
3年前高速公路剛開通時,沉浸在“出門方便了”喜悅中的村民,怎麼也沒想到,這個鄉的黨委一班人卻早在高速公路建設期間,就已開始謀劃一盤令他們始料不及的“匝道經濟”大棋——“高速公路開通並非就自然實現市場通、産業通、人流通,我們必須主動作為,提前謀劃,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實現中建鄉與外界的市場無縫連通,讓十萬中建人快速甩掉頭上的貧困帽子。”中建鄉黨委形成共識。
經過充分調研,中建鄉黨委瞄準了旅遊業。但中建面臨的問題是:沒有遠近聞名的自然奇觀,也沒值得開發的文化遺産,有的只是傳統的農耕、淳樸的鄉民和寧靜自然的村寨。
但換一個視角,這些昔日的“劣勢”,卻是今天城裏人艷羨的田園風光,是中建的優勢。中建鄉黨委在高速開通之前,就清晰明確了發展定位:圍繞白黔高速“匝道經濟圈”打造生態旅遊。那時,中建幹部就開始走出去推介自己,爭分奪秒進行生態旅遊招商引資工作。
2017年,遵義的一家企業被中建的鄉村景色和中建人的熱忱所打動,擬投資1.7億元,以電影《大話西遊》劇情為藍本,打造中果河夢幻漂流景區。
由於搶得“先手”,使得景區在高速公路開通不久就建成開門迎客。2018年第一年開張就吸引了大量的城裏人,成為黔西縣乃至畢節、遵義和貴陽的一個網紅夏季休閒消暑景點。
與此同時,中建的鄉村旅遊也緊鑼密鼓地迅速向集生態觀光、休閒農業、特色餐飲、養生養老和文化體驗為一體的全域旅遊度假區深度發展。
中建鄉明確提出,檢驗黨建工作成效的核心標準就是脫貧攻堅成果。當充分利用和挖掘“匝道經濟”優勢,“瞄準城裏人需求”這一定位明確後,中建鄉黨建工作的“連結”機制高效運轉起來,黨建與各項工作、各個機構的“連結”形成常態:有計劃地盤活農民閒置老舊住宅、自留地,結合當地鄉村文化、自然景觀、生態環境等鄉村資源加以改造利用,為遊客提供品質高、服務優、生態美的鄉村休閒度假民宿……
“我們有效利用村民的閒置房屋,由投資方出錢改造,引進畢節市旅投集團運營,盈利後投資方、畢節市旅投運營團隊、村民、村集體四方按照5:2:2:1比例分成。”中建鄉副鄉長尹書諫介紹説,去年用這種模式來開發,讓初嘗甜頭的村民賺了錢,今年這個政策還沒出來,就有不少村民主動找到鄉里要求合作。
黨建工作圍繞加快脫貧加速發力,使“匝道經濟”背景下的中建鄉熱度持續升高。由中建鄉投資主導的平臺公司創新籌劃,積極運營,土味十足的鄉村旅遊迅速發展。到2019年5月,中建鄉月亮灣休閒度假村、中果河“大話西遊漂流景區”作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正式掛牌,其中中果河景區今年已升格為4A級景區。
2018年,中建鄉摘掉“一類貧困鄉”帽子。至此,中建鄉依託境內旅遊資源豐富且許多景點距離高速公路出口“五分鐘車程圈”的優勢,堅持“黨建引領、村民自治、農旅融合、振興鄉村”的戰略思路越走越寬。
熱詞2
“後備箱經濟”
鄉村産業瞄準市場需求,讓城裏人滿載而歸,“中建連結法”發揮神奇作用。
在中建鄉的旅遊旺季,隨處可見一群農民快遞員,遊客們稱之為“鄉村跑腿”。
“鄉村跑腿”們送到遊客後備箱裏的東西五花八門:剛剛從地裏採摘的時令蔬菜、樹上剛摘下的各種水果、村民廚房取下的農家臘肉、帶著余溫的土雞蛋……中廣村的吳仕均家曾經是貧困戶,兩年前他到中果河夢幻漂流景區做保安後,全家有了穩定收入。他告訴記者,去年漂流旺季,停車場和公路上每天至少停有上千輛城裏來的小車,走的時候後備箱裝的“都是我們的土貨、鮮貨”。
在中建鄉,目前這樣的“鄉村跑腿”幾乎每個村有兩名。這一去年5月才出現的“新職業”多由村組黨員幹部兼任。
一位駐村幹部感慨:以“後備箱需求”精準對應鄉村農特産業發展,直接對接城市市場,農民增收自然就是實實在在可以算得出來的賬。
鄉黨委認為,加快鄉村旅遊發展,中建鄉重點必須解決“四個問題”:遊客吃什麼、玩什麼、住什麼、帶什麼?四個問題考問的是旅遊基礎設施的提升與完善,以及農村産業規劃及發展。
中建鄉雖然擁有良好的生態資源,但耕地零碎,不適宜規模化種植,加上世代交通閉塞,生産力低下,産業基礎幾乎為零。
但城裏人的涌入及多元化需求,恰恰滿足了中建鄉農業特色的産業化推進和市場化轉型。鄉黨委明確提出,要把中建農業的劣勢變成優勢,各級黨組織和黨員要積極發揮農業種植小、快、靈的特點,帶領村民精準貼近市場和遊客的實際需求。
看準這一點後,中建鄉創新推廣專業合作社,採取扶貧資金折股等形式吸引貧困戶全部入社,其他農戶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入社,瞄準遊客的後備箱需求,相繼帶動發展起羊肚菌、聖女果、柑橘、生態大米、櫻桃、天麻、烏雞、蜂蜜等鄉村産業。
遊客需要什麼,中建就“以銷定産”發展什麼,將此作為“後備箱經濟”鄉村産業的根本導向。去年,有遊客提出希望在中建有櫻桃採摘,於是中建幹部立即從納雍縣引進成年櫻桃樹種植了100畝,今年已迎客摘果。
既有吃住玩,還有可帶回家的鄉村原生態農産品,這讓中建鄉成為很多遊客的首選之地。不但黔西縣城裏的人來了,畢節、遵義、貴陽的遊客也來了,甚至臨近的重慶、四川等省市的遊客也慕名而來。
在外地打工創業的中建村民,發現了家鄉新的商機。
43歲的陳建放棄在浙江不錯的生意,回到老家營盤村投資500余萬元修建懸崖民宿。陳建説:“我就是認準高速匝道開到家門口,村裏旅遊業也火起來了,一定會有很多城裏人來這裡遊玩住宿。”
2019年5月1日開始營業,懸崖民宿就爆滿,這更加堅定了陳建當初的選擇。今年他繼續加大投入,投資100萬元新建一個滑草場。
32歲的村民鄧倫原本在菲律賓承包了一家中餐食堂,幹得風生水起。當了解到家鄉近幾年驚人變化的情況後,他毅然放棄國外這份令村裏人羨慕的工作,回家承包了400畝土地,召集40多個農戶成立了辣椒種植合作社。
作為生態移民異地搬遷村民,營盤村上寨組王華果遷至鄉政府所在地的搬遷房後,一直在省外打工。他告訴記者,今年春節回家發現中建遊客越來越多,決定不再出去,準備在街上賣滷菜。
熱詞3
“四顆釘子”
精準脫貧的關鍵,是各級黨組織把産與銷各環節牢牢釘死,實現兩者無縫對接。
走進中建鄉,“走進中建”小程式的二維碼隨處可見,甚至在黔西縣城各小區電梯內也可看到。
中建人的現代行銷意識,來自“四顆釘子”的創新。村民們口中的“四顆釘子”指鄉黨委、村黨支部、黨小組和農村黨員。
進一步詮釋是:黨組織和黨員是脫貧攻堅戰役的關鍵力量,是榜樣和典範,要像釘子一樣抓牢各個環節的工作。尤其要在産業脫貧過程中,扮演産銷無縫對接的釘子作用。在這樣的要求下,黨員幹部們“腦洞大開”,誕生了“走進中建”小程式。
“依託大黨建,黨委的大政策催生了中建鄉的各種産業大基地,産業基地連接的是公司合作社和農戶,最終使農戶生活水準快速提高,也就實現了鄉村振興。”鄉黨委書記曾濤説,這就是中建鄉的快速發展的邏輯鏈條,其中實現精準脫貧的關鍵,是産與銷的無縫對接。
“黨組織不但引導農民種什麼,還要主動對接市場和創新行銷渠道。這樣不僅牽住了産銷兩端的‘牛鼻子’,還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脫貧內生動力。”畢節市的駐鄉幹部到中建鄉考察學習時説,這是中建鄉迅速擺脫貧困的重要經驗。
2019年4月,中建鄉黨委決定充分運用網際網路,發展“中建版鄉村電商”,開創性地將稻田種植與市場結合起來。
具體的做法是共流轉村民70畝稻田,並分為若干小塊,通過省農科院幫助引進優質大米種子,消費者通過手機“走進中建”小程式認領,並立上名字標識,每小塊地保底收割大米25公斤。認購者在種下秧苗後支付200元,豐收後再支付200元,可以到現場收購,也可以選擇快遞到家。
“還沒種地,我的訂單大米就被搶訂一空了。”這樣的新式種地法,看得全村人目瞪口呆。人還是以前的人,田還是以前的田,現在是客戶先對中建的“生態大米”下訂單,然後再照單種田。但這種新玩法生産出來的大米價格,從原來的5元1公斤變為16元1公斤,還供不應求。
截至今年春耕前,中建鄉就接到了超過去年20倍的省內外訂單,預計今年生態水稻種植面積需增加到1200畝,才能滿足被“新玩法”打開的市場需求。也正是生態水稻的種植,讓楊啟明一家的收入去年猛增到6萬元。今年,直接受益生態水稻的農戶將達140多戶。
産銷對接意識下誕生的“走進中建”手機小程式,使消費者打破時空,在任何地方都可通過手機關注中建,並隨時選購這裡出産的原生態大米、刺梨幹、烏骨雞、天麻、蜂蜜、菜籽油、綠殼雞蛋等産品,實現農戶與山外市場無縫黏合。
大政策催生了“小程式”,“小程式”盤活了大産業,大産業又帶動了“小組團”。圍繞發展旅遊、特色農業産業等“大産業”,一批具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國有公司走進中建,鄉級産業發展平臺公司、村合作社不斷壯大,各經營主體相互補位、組團式發展。
目前,全鄉6個村(社區)均成立黨支部領辦的村(社區)集體合作社,覆蓋農戶902戶3608人,帶動發展羊肚菌、聖女果、柑橘、生態大米、櫻桃等産業。目前,中建鄉正著手把更多農産品納入小程式,讓中建“連結法”機制,把中建鄉旅遊、産業、合作社等緊密聯結在一起,形成組團發展。
為了統籌整合鄉村資源資産,中建鄉投資成立了“農投公司”,負責全鄉農特産品的形象包裝、宣傳推介、市場銷售。而對農戶自行種植的其他農産品,合作社以略高於市場價收購後統一包裝、統一銷售。
2019年,中建鄉在夢幻漂流、特色種養、旅遊民宿三大板塊帶動下,鄉村旅遊使590多戶村民戶均增收2500元以上。目前,全鄉50%以上的農戶擁有了私家車。
記者 奕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