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化扶貧”模式下的衡水脫貧攻堅戰

發佈時間:2020-06-18 15:10:46 | 來源:新京報 | 作者:徐美慧 | 責任編輯:劉夢雅

關鍵詞:貧困戶,扶貧模式,扶貧資金,扶貧攻堅,衡水

衡水故城縣,貧困戶在正大衡水一億隻肉雞全産業鏈項目養殖基地工作。當地培育肉雞等八大扶貧種養産業,實現貧困戶産業扶貧全覆蓋。衡水市委宣傳部供圖

5月15日一大早,今年58歲的楊小莊村村民史景寬便起身前往自己家的西瓜地查看情況,再有20多天,他家6畝多的西瓜即將成熟銷往農貿市場。一想到即將迎接今年的收成,史景寬不禁咧開嘴笑了。

楊小莊村位於河北省衡水市阜城縣漫河鎮,該村耕地面積3000余畝,共有村民570余戶、1680余人,村民大多以耕地營生。2013年至2017年期間,楊小莊村被認定有23戶貧困戶,

史景寬家便是最後一戶脫貧的人家。他家于2019年順利脫貧,這標誌著楊小莊村全面脫貧。史景寬之前可能也沒想到,在産業扶貧政策的支援下,自家的農耕收成至少翻了三倍,原本拮據的生活開始“滋潤”起來。

種西瓜脫貧 農戶收入翻了至少三倍

“客廳裏是這幾年新買的液晶電視,外面是剛換的電冰箱。”走進史景寬家,他開心地介紹起近年家裏添置的“大件兒”。

史景寬家有三口人,全家以種地為生。他家耕地面積近7畝,起初種的主要是小麥和玉米,一畝地的毛收入每年1000元左右,家裏一年的總收入只有7000元。

2013年,史景寬母親患上癌症,這場大病讓日子本就緊張的家庭雪上加霜。“最後實在拿不出錢給我母親看病了,我們就在2015年申請了貧困戶。”成為貧困家庭後,國家每年都會給500元的補貼,此外,母親看病報銷的補貼也提高了不少。但光靠這些補貼遠遠不夠,在村兩委班子和鄉鎮黨委政府的鼓勵下,2017年,史景寬決定將原來耕種的小麥和玉米更換為西瓜。

起初,史景寬只是聽聞有其他人家轉種西瓜賺了不少錢,他也想轉種西瓜,但考慮到自己年紀較大,家裏只有他一個勞動力,又不懂種瓜的技術,就犯了難。

楊小莊村黨支部書記楊慶兵介紹,對史景寬這樣想轉種西瓜又有諸多疑問的農戶,村裏請專家為他們提供指導,還免費提供種子。“手把手”的幫扶讓史景寬轉種西瓜在技術上不成問題。

楊慶兵介紹,貧困戶若種植西瓜,每年每畝地還有幾百元的補貼。“每年的補貼金額不太一樣,像小拱棚西瓜,去年每畝補貼500元,今年每畝補貼700元。”除了種西瓜外,楊小莊村的貧困農戶種植花生、紅薯、高粱、山藥等農作物,國家也會給予一定的補貼。

在“扶貧西瓜”的帶動下,史景寬家在2019年順利脫貧,年每人平均純收入達12853元,比之前翻了至少三倍。手頭寬裕了,承擔母親的治病錢也相對輕鬆了。

創新産業扶貧模式抱團脫貧

楊小莊村所在的阜城縣2012年被列為國家級貧困縣,共有貧困村305個,2017年脫貧摘帽,2019年421個貧困戶、1017名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完成年度減貧任務的118.5%。目前,阜城縣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707戶、9845人,其中未脫貧99戶219人,貧困發生率0.077%。

除了阜城縣,發展産業扶貧在衡水市其他縣市區也是創新扶貧模式的一大亮點。近年來,衡水市圍繞創新産業扶貧模式進行了諸多嘗試,在充分進行前期試點工作後,衡水市今年在各縣市區大力推廣“借地託管+帶苗入股+抱團入社”的創新産業扶貧模式,變“扶貧資金入股”為“種苗入股”,讓扶貧資金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讓産業真正“落戶”,實現貧困戶産業全覆蓋。

“借地託管+帶苗入股+抱團入社”模式到底是什麼?衡水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簡單來説就是,貧困戶用扶貧資金購置種苗後可無償使用合作社土地種植,合作社代貧困戶管理,最後統一收購、加工與銷售,合作社在年度畝産收益中按比例給貧困戶分紅。

在對接市場過程中,政府主要承擔引導與服務責任,整合市場資訊、明確市場需求、引進推廣産業項目。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在政府引導與支援下,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生産品種和規模,採用訂單式生産。

衡水市還採用“先找市場、再抓生産、産銷掛鉤、以銷定産”的方式,消除農戶的後顧之憂,使農民收益更穩定、幹勁更足,同時提高了農民抵禦市場風險、經營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

以饒陽縣的葡萄産業為例,該縣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組織帶動作用,將鬆散的貧困戶組織起來,把全縣79個貧困村組建成43家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採取統一生産資料供應、統一生産標準、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品質標準、統一産品銷售管理模式,使葡萄品質得以提升,群眾收益得到保障。

此外,饒陽縣採取“抱團”學技術的方式,培養出一批技術骨幹,對貧困戶進行傳幫帶,帶動1700多戶貧困戶實現增收致富。該縣設施葡萄種植面積從2010年的4.2萬畝增加到2016年的12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設施葡萄種植基地。2016年,饒陽縣有3089戶貧困戶1.1萬貧困人口通過設施葡萄實現穩定增收。

“一戶一案一台賬”的“定制化扶貧”模式

衡水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衡水市剩餘貧困人口769戶、1705人,推動實現每人平均純收入2020年6月底達到4000元以上和“兩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標。

為全力推動衡水市剩餘貧困人口脫貧,衡水市對剩餘貧困戶實行“一戶一案一台賬”管理,逐戶制定脫貧方案和幫扶臺賬,可謂“定制化扶貧”模式,讓“幹什麼”更精準。

此外,在“一督一包八幫扶”工作機制下,凝聚全社會力量,全方位、多角度施策,讓“如何干”更有效。強化市領導督導,縣鄉領導幹部對剩餘貧困戶包聯全覆蓋,通過幫扶責任人“直接幫”、駐村工作隊“定點幫”、派出單位“援助幫”、行業部門“政策幫”、民營企業“結對幫”、社會組織“愛心幫”、村兩委幹部“帶頭幫”、親戚鄰居“情感幫”的方式,確保剩餘貧困人口實現如期脫貧。

前不久,作為貧困戶王清梅一家的直接幫扶人,武強縣財政局駐村第一書記范建軍根據其家庭實際情況,為王清梅的丈夫安排了工作,又聯繫了吳沙洼村手套扶貧車間,免費為王清梅培訓手套加工技術,並通過縣扶貧辦為其購置了縫紉機。目前,王清梅每月有400多元收入,夫妻二人年收入達13000多元。

截至目前,衡水市已對剩餘未脫貧戶全部建立了扶貧脫貧臺賬,並逐戶制定了脫貧方案。其中有勞動能力的397人,通過外出務工、公益崗、臨時崗實現就業393人。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在強化兜底保障的基礎上,通過資産收益、集中供養等措施確保實現穩定脫貧。

同時,衡水市通過“一縣一課”的形式,把扶貧産業送到群眾“家門口”。組織開展“産業扶貧攻堅月”行動,力爭做到防疫不鬆勁、産業就業不停歇。

衡水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通過視頻會、片會、座談會等形式對各縣市區進行政策解讀和産業動員培訓,引導貧困戶發展玫瑰花、辣椒和金銀花、杜仲等中藥材種植特色産業。各縣市區也加大了特色種養産業的獎補力度。

此外,衡水市建立起可自動預警的防貧監測預警系統。該系統利用大數據平臺,把防貧對象基本資訊、預警資訊、審核結果、幫扶結果等數據形成完整的數據鏈,通過市縣鄉村四級縱向預警、各有關部門之間橫向聯動相結合,達到了“數據共用、監測預警,分級管理、協同救助,主動發現、精準防貧”的目標。目前,該系統共監測非持續穩定脫貧戶、非建檔立卡低保戶、非建檔立卡低收入邊緣戶、分散供養特困戶和剩餘貧困戶五類人員62388戶、109701人,已救助63戶63人58.17萬元。

“我們將確保貧困人口上半年全部達到脫貧條件,下半年狠抓鞏固提升,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掉隊。”衡水市委書記王景武説。

新京報記者 徐美慧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