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國全球供應鏈競爭新優勢

發佈時間:2020-06-17 16:46:38 | 來源:經濟日報 | 作者:張 威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供應鏈協調,生産性服務業,全球製造,供應鏈管理,供應鏈體系

近年來,受保護主義、技術變革、要素成本變化等多重因素影響,全球供應鏈格局正在加速調整。特別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供應鏈、産業鏈本地化、區域化、分散化趨勢加速演進,跨國公司更加重視供應鏈的多元化佈局,全球供應鏈面臨重構。在此背景下,準確研判我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競爭優勢的演化方向,並採取有力舉措不斷夯實和提升競爭的優勢地位,是需要高度關注和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

準確研判競爭優勢演化方向

從中長期看,一國在全球供應鏈中能否獲得優勢地位,從根本上取決於是否具備完善的産業體系、高效的生産能力、廣闊的市場空間、優良的制度環境等要素和條件。當前,我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優勢地位難以被替代。具體來看,我國産業規模大,2001年以來,我國工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逐步升高,在2018年達到23.5%;配套體系全,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全、配套最完備的製造業體系,這種由高度專業化分工和大規模協作形成的供應鏈具有較強的韌性;市場潛力足,市場規模和消費潛力大,擁有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巨國效應”;制度環境優,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逐步形成,在全球營商環境排名中的位次迅速提升,對全球企業形成了較大的吸引力。這些都將促進全球企業與我國開展更深更廣的供應鏈合作,也決定了我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不會發生根本改變。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供應鏈正在加速重構,我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競爭優勢也發生了明顯變化。

由“低成本”優勢轉變為“高性價比”優勢。受多種因素疊加影響,近年來我國製造業“低成本”優勢逐漸弱化,但同時要看到,我國在勞動生産率、供應鏈效率和營商環境等方面的“高性價比”優勢日益凸顯。據世界銀行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數據測算,2018年,中國勞動生産率達到13700美元/人,年均增速(2009年至2018年)達到7.7%,高於全球平均增速(1.36%)6.34個百分點。同時,我國供應鏈效率排名亦位居同等收入水準(中等偏高收入)國家首位。還要看到,我國營商環境排名明顯提升。據世界銀行發佈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顯示,中國營商環境在全球排名升至第31位,已經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經濟體之一。勞動生産率和供應鏈效率提升、營商環境逐步優化等,都是企業降低經營成本的重要因素。未來,我國的“高性價比”優勢將對全球供應鏈形成較強吸引力。

由規模體量優勢轉變為創新應用優勢。我國以往依靠大規模組裝、低價格競爭參與全球供應鏈的發展,這一態勢已經隨著成本優勢的弱化而表現出動力不足,但同時要看到,我國發展空間大、應用場景多、創新應用強的優勢日益凸顯。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先進技術市場應用和産業轉化的重要地區,國內市場縱深廣、層次多以及消費者需求多元等特點,能夠給予産業生存發展更廣闊的空間和更具包容性的環境。市場資源的充分供給,將促使更多企業加速集聚。與此同時,創新資源的供給豐富,將為供應鏈提質升級提供有力支撐。我國科技創新優勢不斷增強,在高速鐵路、高速電腦、量子通訊、5G網路、航空航太、深海探測等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的轉變。還要看到,我國在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和治理體系建設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為下一個階段的供應鏈智慧化發展提供了優質的基礎市場環境,這同樣將吸引全球創新企業加速集聚,推動我國從生産製造基地向全球供應鏈創新應用高地轉變。

由廣度拓展優勢轉變為深度主導優勢。受國際經貿格局調整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跨國公司越來越傾向於供應鏈全球分散化佈局,以此降低對單一國家和供應商的依賴。這將導致全球供應鏈鏈條長度逐步收縮,供應鏈格局將逐步趨於區域化、本地化,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供應鏈輻射全球市場的“廣度”。但同時要看到,依託充滿活力的國內市場和亞洲區域市場,我國在區域市場的拓展深度和主導影響力可能得到凸顯。在更加聚焦于區域化、本地化的發展趨勢下,全球供應鏈將進一步圍繞全球主要市場佈局。一方面,中國市場龐大,對最終消費品和中間品具有巨大需求,産能遠離中國則意味著進入中國市場的成本會增加;另一方面,亞洲市場十分活躍,而我國已經形成了與周邊國家協同配合的供應鏈格局。順應全球供應鏈分散化佈局的大趨勢,我國與亞洲國家間將建立起更緊密的供應鏈網路,並依託強大的供給能力和需求市場不斷夯實區域內的深度主導優勢。

由“國內製造基地”優勢轉變為“全球製造網路”優勢。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優勢地位主要基於本土優勢。近年來,受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加快和發達國家推動製造業“回流”的影響,我國“國內製造基地”的優勢趨於弱化,但同時要看到,隨著我國企業國際化發展步伐加快,海外供應鏈戰略佈局初步完善,我國供應鏈“內外協同”的競爭新優勢正在形成。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發佈的《2019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共有2.7萬家境內投資者在國(境)外共設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4.3萬家,分佈在188個國家(地區),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對外投資國,累計對外投資存量位列全球第三位。其中,製造業投資涉及我國國民經濟行業製造業領域主要門類,遍佈全球70%的國家。這些海外企業與國內企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經濟關聯,此次疫情期間,海外企業在保供給、保渠道、保市場等方面均有較好表現。這意味著我國供應鏈優勢將隨著製造能力向海外延伸而進一步增強,推動基於國內製造能力的供應鏈優勢進一步拓展為基於全球製造網路的供應鏈優勢。

不斷鞏固提升優勢地位

面向未來,應堅持底線思維,採取有力措施,不斷鞏固提升我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優勢地位。

一是厚植産業集群發展根基,增強供應鏈競爭力。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和完善的製造業配套體系的優勢,通過進一步擴大開放、優化營商環境,增強對內外資企業的吸引力,做優做強産業鏈和産業集群,提升供應鏈競爭力。具體來看,需加強規劃引導,提升協作配套能力,根據重點産業發展方向,制定産業供應鏈強鏈規劃,通過建鏈、補鏈、強鏈,實現産業鏈上下游企業的縱向合作和相關産業鏈企業之間的橫向互動,提升供應鏈協調能力和響應速度;完善制度環境,提升創新應用能力,順應供應鏈創新發展趨勢,積極完善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資訊服務等高附加值領域的制度設計,為供應鏈創新應用創造有利的環境和條件;繼續深化開放,提升包容發展能力,進一步放寬準入限制,完善貿易投資便利化措施,完善智慧財産權保護政策,培育更具開放性和包容度的供應鏈體系。

二是發揮數字經濟競爭優勢,培育供應鏈創新力。要推動傳統産業智慧化改造,向智慧製造轉型,提升柔性生産能力,打造數字經濟發展新高地;要突破數字經濟核心技術,加快構建産學研用融合協同的技術創新體系,構建更加自主可控的現代産業技術體系,降低産業鏈高端環節對外依存度;要培育數字經濟新産業鏈,發揮在5G、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前沿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先優勢,進一步加速新一代資訊技術商業應用,培育數字經濟新産業、新模式、新集群,形成産業競爭新優勢。

三是跟進跨國公司全球佈局,提升供應鏈“黏著力”。在跨國公司更加重視供應鏈分散佈局的情況下,國內上下游配套企業若能採取“跟進”策略佈局全球市場,在積極“引進來”、保證國內製造業根基穩固的同時,通過製造、研發及行銷等多領域的內外協同,主動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將能夠增強我國供應鏈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黏著力”。對此,要精準發力推動高水準“引進來”,提升供應鏈發展水準,針對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進一步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的範圍,吸引更多跨國高技術産業、高技術環節、高端生産性服務業到中國佈局;要積極構建與跨國公司更緊密穩定的供應鏈關係,繼續夯實已經形成的産業配套優勢,鼓勵企業跟隨跨國公司到重點區域和國家佈局,在細分領域做精做專;要構建“以我為主”的全球供應鏈佈局,抓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鼓勵企業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增強國內産業和海外産業之間的供應鏈聯繫,提升我國企業在供應鏈中的地位;要提升供應鏈全球佈局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建立更符合供應鏈全球佈局及發展的“走出去”制度框架,實現內外聯動發展。

(作者係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