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呼籲加強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國際科技合作——攜手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發佈時間:2020-06-03 08:56:12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鐘 柯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共同體組織,共同體意識,新冠,肺炎,人類命運

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續蔓延,如何利用科技抗擊疫情,成為世界各國關心的話題。近日,在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科技發展與治理”等系列國際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義大利、瑞士、蘇丹、日本、澳大利亞、巴西、新加坡等國的專家線上、線下交流互動,分享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經驗,呼籲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化國際科技合作。

中國智慧助力全球疫情防控

目前,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我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中國的防控策略、方法、技術、標準和案例經受住了實戰檢驗,受到與會專家的高度肯定。

“中國科學家第一時間就向全世界分享了基因序列,開展包括診斷、治療方案、診斷工具和方法、病原體、疫苗等一系列研究。”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校長王健偉説。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藥、中西醫結合治療是我國一線臨床治療和科研總結的寶貴經驗。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主席劉保延教授介紹,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向63個國家和地區的246個團體會員介紹了中國新冠肺炎的診療方案。同時,中國針灸學會發佈的新冠肺炎針灸的兩個版本方案,也翻譯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等,推廣到世界各國應用。

“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首次搭建了國際抗疫學術交流的平臺,開啟了國際線上會診的模式。先後5次組織專家,與伊朗、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塞爾維亞等20個國家的團體會員線上交流。”劉保延説。

中國疾控中心全球公共衛生中心研究員王曉春認為,我國在新冠病毒檢測方面非常成功,包括對一些必須要檢測的人群進行定向檢測,以及以社區為基礎的集中性檢測。得益於與中國的密切合作,非洲也進行了獨立性的檢測。非洲一些地區,堅持“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的原則,疫情得到了較好的控制。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分享了我國使用方艙醫院的實踐。他表示,方艙醫院可以迅速大規模組建,成本較低,具備多種重要功能,重點關注輕症新冠肺炎患者,是應對醫療資源短缺的有效分配方式,在湖北武漢抗疫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與會專家表示,雖然各國應對疫情的措施不完全相同,但可以從中國借鑒經驗。比如,採用大規模方艙醫院收治輕症患者,以往沒有哪一個國家採用過,中國卻用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成本,達到了迅速擴大收治容量的目的。中國在疫情防控中的經驗做法,正在為全球戰勝疫情貢獻智慧。

呼籲國際科學界攜手應對疫情

病毒沒有國界,是全人類的共同敵人。與會專家表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挑戰,是加強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機遇。抗擊疫情將各國人民緊緊連在一起,也將全球科技創新的網路編織得更加緊密。

中華預防醫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梁曉峰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表明,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齊心協力、守望相助,才能應對各種全球性風險挑戰,共建美好地球家園。這既是攜手合作、並肩同行的時代潮流,也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邏輯。

與會專家表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範圍內擴散蔓延,科研人員對新冠病毒的認識還在不斷深化,還沒有研發出特效藥,疫苗應用也尚需時日。面對這一全新的病毒挑戰,沒有任何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僅靠單個國家或地區的科技力量也難以徹底取勝,需要世界各國的科技力量開展務實有效的國際合作,凝聚起戰勝疫情的強大合力,攜手贏得這場人類同重大傳染性疾病的鬥爭。

“國際科技合作是加速新冠病毒疫苗研發的利器,戰勝疫情的唯一途徑是團結合作。”世界衛生組織榮譽總幹事陳馮富珍説。她建議,要加強全球科技協作體系建設,建立分享診斷、治療、研究數據以及藥物和疫苗研發經驗的開放平臺,加強科技交流與合作應對全球公共衛生挑戰,中國科技界和科技工作者應在科學合作和管理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5月30日是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在致辭中,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長穆罕默德·哈桑對中國幫助受疫情影響的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表示感謝,對中國科學家開展的國際疫情防控合作表示欽佩,對中國科協科學抗疫等工作表示讚賞,並代表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向中國科協和中國9100萬科技工作者表示節日祝賀。他呼籲加強共用和開放,加強國際合作特別是南南合作,促進科學、技術和創新,應對疫情及其他挑戰,造福發展中國家,併為整個人類的福祉作出貢獻。

世界公共衛生聯盟候任主席沃爾特·裏查爾迪對中國給予義大利抗疫的幫助表示感謝。他表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應該更加公開、透明地加強國際合作,世界公共衛生聯盟願意為世界各國的公共衛生事業提供支援,希望更多組織、機構和個人參與國際合作。

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瀾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凸顯科技創新及其全球合作在解決人類社會重大挑戰中的重要性,全世界科技共同體應加強合作,加強疫苗研發與合作,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高效平等的公益産品。為保證建立公平的全球治理體系,還應進一步關注全球生物安全、數據治理體系、全球創新合作規則等。

推動國際科技組織開展全球合作

研討會上,與會專家為健全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加強科技發展與治理建言獻策。中科院院士仝小林表示,中醫藥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中西醫結合取得了顯著效果,我們要找到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的薄弱環節,加強應急防治體系的建設,提高中醫藥的服務能力,“相信今後在傳染病防治中,中醫藥依然能夠發揮很重要的作用。”

日本笹川和平財團常務理事、海洋政策研究所所長角南篤認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相關基礎性、前沿研究極為重要。建議加強綜合性的科學研究,集中全球力量到疫情研究這個前沿陣地,為下一輪可能出現的全球大流行做好準備。同時,在共建“一帶一路”等國際合作平台下加強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應對未來共同挑戰。

與會專家表示,通過科學規劃、設計、建設城市,能增強人們抵禦公共衛生挑戰的能力。

開羅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教授哈立德·艾爾·阿德利説,在進行城市規劃時,有必要把抗災管理視為一個包含社會、環境和經濟等要素的綜合過程。因此,城市規劃要有全局眼光,完善功能規劃、建設數字基礎設施並建設防災地圖。同時,做好前瞻設計,在規劃時應明確城市中的安全場所,為居民提供更好的應急服務。

科技是支撐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國際科技組織是科技交流的重要載體和橋梁,在推進全球科技合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與會專家表示,世界各國科技組織、科學家之間的理解與互信,有助於加強科技與人文交流對話,完善平等、開放、透明、包容的全球治理體系。

不久前,中國科協發出《關於呼籲中國科技期刊加入世衛組織COVID—19數據庫助力全球抗疫合作的倡議書》,呼籲更加全面、更加廣泛地向國際社會分享中國研究進展和防控治療經驗,為早日贏得全球抗疫的最終勝利作出積極貢獻。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國科協加強與國際、國別科技組織、海外華人科技社團及有關專家的溝通聯絡,對外致函339次,得到積極回應。不少國際科技組織和知名科學家表示,雖然疫情短期內影響了國際科學界的交流,但開放合作大勢不會變,並表示希望與中國科學家開展更緊密合作。

“中國科協作為中國科技共同體組織,一貫倡導科學無國界、交流無障礙、合作無歧視等理念,矢志推動開放創新。中國科技界願與世界同仁加強交流合作,以科技發展支撐可持續發展,共同建設人類幸福安全的地球家園。”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説。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