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赴浙江考察期間,深入安吉縣和杭州西溪濕地,調研生態文明建設。可以説,浙江既是“兩山論”的發源地,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萌發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在國內外重大場合多次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形成了生態文明思想和新發展理念。同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生態文明建設也分別寫入了黨章和憲法。
當前,全國疫情防控階段性成效進一步鞏固,有序復工復産取得重要進展,經濟社會運作秩序加快全面恢復,但同時國際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總書記此時赴浙江調研,蘊含深意,對全國各地特別是民族地區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意義尤其重大。
民族地區作為我國重點的生態功能區、資源涵養區,是深度貧困和集中連片特困的重點區,也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高品質綠色發展的主戰場。在全面建成小康、實現鄉村振興的征程中,民族地區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全過程,將推進高品質綠色發展作為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有力抓手,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民族團結、富民強國的高品質發展之路,為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建設美麗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民族地區得天獨厚的綠色生態·圖為湖南湘西州的“邊城”茶峒鎮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意義重大
民族地區自然環境與生態資源賦存充沛,是我國重要的資源富集區、水系源頭區、生態屏障區。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以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民族地區實現高品質發展意義重大。
綠色發展是民族地區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族地區整體仍具有並將長期具有欠發達的區情。民族地區要實現高品質發展,必須從實際出發,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施策,把握好區情和階段性特徵,突出重點和關鍵環節。而民族地區發展的重點和核心就在於解決好當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問題。
我國民族地區佔全國陸地國土面積的64%,擁有全國75%的草原面積、44%的森林面積以及66%的水資源。相比于其他地區而言,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的聯繫更加緊密,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責任也更加重大。民族地區生態環境是我國中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其生態系統關係著全國經濟社會的總供給。因此,要因地制宜實現民族地區的高品質發展,其基本要義就是先保護好生態環境,在綠色發展理念的引導下全面系統地開展經濟社會建設,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從綠色發展角度、不考慮生態環境負面影響的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建設,不論産生了多大的經濟社會效益,都是低品質和不可持續的。
綠色發展是民族地區決勝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要把扶貧攻堅抓緊抓準抓到位,堅持精準扶貧,倒排工期,算好明細賬,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莊嚴承諾。近年來,在綠色發展理念的引導下,民族地區加大了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和投資力度,充分發揮自身的生態資源等優勢,加快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為推進生態産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2019年,我國民族八省區國內生産總值超10萬億元,同比增長6.8%,近兩年增長幅度均超過全國平均增長水準。截至2019年11月底,民族八省區貧困人口從2018年的603萬人降到119萬人,貧困發生率從4%下降到0.79%。
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基礎。然而,民族地區整體落後的狀態沒有改變,與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也還在拉大,尤其是發展品質的差距更為明顯。放眼全國,脫貧攻堅的主要難點——深度貧困的“三區三州”都在民族地區。民族地區貧困人口數量多、貧困發生率高、貧困程度深、貧困原因複雜,仍然是全國扶貧攻堅的重中之重。發揮民族地區資源優勢,將綠色扶貧與區域發展相結合,走綠色産業帶動經濟社會發展之路,實現每人平均增收,是民族地區決勝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
綠色發展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責任與擔當。全球性生態危機已成為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而保護生態環境、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也已成為全世界的重要共識。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5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容。必須同舟共濟、共同努力,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推動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建設清潔美麗世界。”
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向參會的各國代表提出,“建設美麗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唯有攜手合作,我們才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海洋污染、生物保護等全球性環境問題,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只有並肩同行,才能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態文明之路行穩致遠。”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具體體現。
我國有30多個民族與周邊14個國家跨境而居,2.28萬公里的陸地邊境線、140個邊境縣(市、區)中,分別有1.9萬公里邊境線、111個邊境縣(市、區)在民族地區。此外,我國眾多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山相連、水相通,語言、文化、風俗、自然資源稟賦相同或近似,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相當。儘管各地經濟社會發展路徑、民眾思維行為模式存在一定差異,但共同應對全球生態危機,在全球環境治理中合力走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之路仍是大家的共同訴求。為回應這種訴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4月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提出,要“把綠色作為底色,推動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綠色投資、綠色金融,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共建“一帶一路”背景下,共謀周邊國家、“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乃至全球的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充分認清個體和國情差異,在各地異質性的基礎上引導各國各地區樹立綠色發展的共同目標,履行好大國擔當。努力將各國各民族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逐步形成一批潛力巨大的支柱産業、新興産業,形成具有更加開放互利互享的産業體系和經濟體系。這不僅可以助推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而且對於周邊乃至“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都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雲南羅平縣金雞峰叢油菜花田日出景色 新華社 秦晴/攝
積極推動高品質綠色發展 建設綠色發展示範區
民族地區要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邁進,必須貫徹好綠色發展理念,努力建設全國乃至世界綠色發展示範區。具體而言,需要從5個方面著力:
正確認識和理解綠色發展理念,做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佈局。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一論述為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綠色美麗的民族地區指明瞭思路:其一,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就要求民族地區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上要有“天—地—人”的整體觀;其二,強調尊重、順應、保護自然,就要求民族地區的各族群眾有追求真、善、美的品質,欣賞並保持自然的寧靜、和諧、美麗;其三,強調遵循自然規律,就要求民族地區不僅要在開發利用上、也要在提升保護恢復生態上遵循系統性與協調性的思路。
需要注意的是,綠色發展不是簡單的山清水秀、環保有機。綠色發展理念是辯證統一的思想論、方法論,是治國理政、依法行政、為民服務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的全面提質轉變。它是更寬視野、更深層次、更高要求的開放發展觀,是在新時代下運用大數據、雲平臺,提供更好、更強、更優、更有機健康的産品和更為透明、便捷、舒適和高效的公共服務産品。綠色發展意味著民族地區擁有更廣闊的平臺和市場以及更多的消費者,意味著民族地區迎來更多更好更快的發展機遇和更加美好的時代。因此,民族地區要實現綠色發展,必須在經濟社會發展、生産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進行系統創新、轉型、升級,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打造全國乃至世界綠色發展的示範區,努力為世界提供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中國智慧、中國經驗,推動中國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加強綠色發展頂層設計,建立總體協調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民族地區要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邁進,必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擺脫髮展的“速度情結”、路徑依賴,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要深化包括轉變政府職能在內的體制改革,加強頂層設計,建立總體協調機制,推進民族地區綠色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民族地區傳統文化和自然資源特色鮮明,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産業基礎薄弱、自身造血能力不強,有必要堅持中央大力支援和激發內生動力相結合的方針,採取差別化政策措施支援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綠色産業。
在國家層面上,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以及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從頂層設計到具體落實的政策措施。民族地區應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思路和各項規劃的指導下,立足新的國土功能區劃分和要求,結合區域發展實際情況,運用精準思想,發揮比較優勢,制定適應本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産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和總體協調準則。特別是在具體工作中,要拋棄“GDP為大”、爭項目資金和産業發展求大求全的傳統思想模式和慣性。同時,在綠色産業發展中,要突出企業主體與市場化運作的理念,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力量的作用,建立全民參與的綠色産業發展機制,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跨越式發展。
制定完善民族地區綠色發展具體落實措施,探索綠色發展新舉措。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及相關部門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以規劃引領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關於設立統一規範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綠色發展指標體系》《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目標體系》《綠色發展指數計算方法》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和評價考核辦法。同時,在《“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興邊富民行動“十三五”規劃》兩個國家級規劃中,也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重點強調了綠色發展理念,對推動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民族地區要深入貫徹落實這些政策措施,結合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産業轉型升級、營商環境改善、放管服改革等方面作出具體工作部署。各級各部門都要把重心調整到抓落實、抓推進上,出實招新招,幹實事、見實效,努力建設好生態安全屏障,因地制宜探索綠色發展新路。
發揮民族地區資源優勢,激活綠色産業發展新動能。資源豐富多樣、生態環境優美、民族文化異彩紛呈,是民族地區推動綠色發展的最大優勢和重要支撐。民族地區發展綠色産業,有助於本地企業轉型升級,更好地獲得國家支援、國內外市場認可、準入和份額的擴大,進而驅動創新。民族地區應結合本地優勢,充分從技術、産品、人才、管理等方面挖掘傳統産業“綠色基因”,加快推進産業綠色化改造與優化升級。同時,按照中央統一部署,以綠色發展為引領發展綠色産業,同時推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以及農業現代化建設。
要紮實開展生態資源保護。堅持全面保護、系統保護,強化對自然保護區、名勝風景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加強環保監管能力建設,在土壤採樣及重金屬處理監測能力建設、監察及環境應急能力建設以及環境監測、監管、資訊網路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力度。要積極推進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實施好退耕還林(草),建設生態公益林,開展石漠化治理,打造鐵路、公路、景區景觀林帶,打擊違法砍伐、採挖、捕獵行為,實現森林面積、蓄積量和覆蓋率“三增長”。要有力推動生態産業開發。要從實際出發,結合綠色扶貧,大力發展以生態文化旅遊業、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牧業、生態工業為主的綠色生態經濟,加快形成走向全國和世界的綠色食品、旅遊商品、生物制藥和新能源、新材料等綠色環保産業品牌。
堅持創新協調融合,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相比全國,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民族地區對綠色發展認知度較弱、綠色産業集群度不高、綠色産業科技含量有限。要在新時代實現高品質發展,就要按照新發展理念要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走創新融合發展之路。
要將生態文明建設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大力推進綠色扶貧工作的開展。圍繞脫貧攻堅産業扶持、項目推動、産品生産市場行銷等,做強做大綠色産業,滿足國內外消費升級的需要。
要將工業化、城鎮化和綠色化有機結合起來,堅決避免破壞生態環境。引進迴圈流動發展模式,在民族地區大力發展生態工業,使之成為協調地區經濟發展與環境狀況的必要手段。由於交通地理和人才資源限制,在民族地區的許多工業園區,會出現大項目、大企業和高科技企業“進不來、駐不下”的問題。因此,有必要進行功能區的差異化劃分,加強重點示範綠色科技園區的建設,以“科技興園”“特色主題”為戰略思想,按照差異化、綠色化、品牌化、創新化的總體發展思路,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相結合的綠色創新産業體系和“小機構、大服務”的園區組織運作模式。此外,政府部門應加大發展生態工業和迴圈經濟的宣傳力度,引導企業把工業生態理念融入企業文化和企業內部的激勵系統中。
要充分運用數字平臺經濟思維和模式,推動傳統産業集群、物理區域空間集聚改變,打造跨空間的網路數字經濟體。立足豐富的自然生態、民族文化資源,民族地區可將生態文化旅遊業作為綠色發展的主導産業。生態文化旅遊必須實現協調發展、協作發展、共用發展,在網際網路、雲平臺、立體交通背景下,運用區域經濟、空間經濟、地理經濟等制定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重在打造跨空間的網路數字旅遊市場主體。在對口支援制度機制框架下,建立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共用的經濟體。
本文作者為民族團結雜誌社黨委書記、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