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總結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顯著優勢,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經國序民,正其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我們説堅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究竟“優”在哪?要做到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守正,還應如何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百位專家談中國制度》,特邀百位專家縱論優勢、聚焦發展。今天(17日)推出:《“一帶一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強力引擎》,解讀專家: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王義桅。
開篇立論
“一帶一路”建設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將自己發展好,進而造福世界,這是中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的美好願望。我們的制度設計,背後的文化理念,以及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成功實踐,讓世界慢慢地理解,這就叫“一帶一路”倡議,這就叫人類命運共同體。
有問必答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具體部署。在此背景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體現出哪些優勢?
王義桅:第一個,我覺得我們的優勢是根源於我們5000年文明的優勢,它能夠發展到今天,就是我們的開放包容,兼收並蓄,融會貫通。最關鍵我們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把它結合中國的國情,不斷地與時俱進。第二個優勢就是我們以人民為中心,它跟資本導向的、以資本為中心的是不一樣的。比如説在“一帶一路”建設裏面,修路這種代表了大型的基礎設施的(項目),投入週期長、見效慢、成本高,像私人資本都不願意幹這個活。中國共建“一帶一路”最重要的,在世界上有這麼大的吸引力的,就是他強調的是實體經濟,而實體經濟是造福于廣大民眾的。
《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秉持共商共建共用的全球治理觀,倡導多邊主義和國際關係民主化,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機制變革。這其中有哪些理論難點和常見誤區?
王義桅:中國的制度裏面非常強調的是什麼?互利共贏。所以制度的設計裏面就確保了這一點,而不是一家贏者通吃。比如説氣候變化,我們把它從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上都在調整,來應對氣候變化。這些理念背後它是我們的制度設計,是我們的文明支撐,是我們政策本質的特徵。
當前,全球不同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顯著。發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貧富差距鴻溝有待彌合。以中國制度為支撐,共建“一帶一路”,補齊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哪些短板?
王義桅:首先是缺基礎設施,無論是發達國家內部還是發展中國家。第二個就是基礎設施它本身還存在一個不夠互聯互通的問題。而且還有第三個,就是讓聯通本身要智慧化、網路化、資訊化。中國不僅在過去的基礎設施經驗非常豐富,在新興的基礎設施領域數字化、資訊化、網路化、智慧化上也具有絕對的優勢。所以“一帶一路”怎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要是通過構建全球互聯互通的網路夥伴關係。
近幾十年來,支撐全球化的軟硬基礎設施出現了明顯的老化。中國倡導的共商、共建、共用的“一帶一路”啟動了為全球化修路的工程。在這一過程中,把制度優勢轉換為實實在在成果的關鍵點是什麼?
王義桅:中國共産黨是世界上最大的政黨,也是執政時間最長的(政黨)之一。你像其他的國家政黨都是為了選舉,都為了短暫的輝煌,所以我們現在強調你要整體、長遠為全民族的利益負責任,甚至還為人類要負責任。我理解四中全會公報裏面,首先政黨要自己治理好,才能肩負起國家治理的責任,最後才能服務於世界,所以我們十三個(顯著)優勢裏面反覆強調,首先是中國共産黨領導最後上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六年多來,“一帶一路”建設由點及面,在發展中不斷前進、在合作中茁壯成長。在中國制度體系下的共建“一帶一路”有哪些成就?如何引領全球化?
王義桅:首先第一個它已經多次被寫進了聯合國的有關決議,聯合國安理會、聯合國大會,聯合國的一些專門組織,比如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聯合國關於非洲事務的等等,這都是空前的成就。而且它(“一帶一路”倡議)還形成了很多的迴響,像默克爾説歐洲的命運也掌握在自己的手裏,南韓非常認同這個概念。我們成功的實踐背後是我們成功的制度選擇,成功的制度背後是我們的理念,我們強調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數説優勢
目前,我國已經與167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98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與44個國家建立了雙邊投資合作工作組,與7個國家建立了貿易暢通工作組,快速解決雙邊經貿合作中出現的問題,推動經貿合作發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六年多來,我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累計超過7.5萬億美元,成為25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