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通途跑出“中國速度”

發佈時間:2019-09-18 15:37:24 | 來源:經濟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京新,三岔河,特大橋,蒸汽養生,鐵路橋梁施工

  京新高速公路建設現場。

航拍京新高速公路。

京新高速公路352公里主線路面貫通儀式。

青藏鐵路建設克服了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環境保護的世界性三大難題,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的歷史紀錄。

中鐵十四局集團三公司承建的青藏鐵路三岔河特大橋。

  中鐵十四局三公司職工林紅武(左)

中鐵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東北投資公司黨委書記,遼、吉、黑指揮部指揮長,原中國中鐵京新高速公路項目總包部黨工委書記、總經理孫玉國

參與青藏鐵路建設,此生無憾

我從事築路行業20多年了,如果問我幹過的項目哪一個記憶最深刻?那無疑是青藏鐵路,特別是那巍峨的三岔河特大橋,雖然已經過了十幾年,但它仍常常出現在我的夢裏。

三岔河特大橋是青藏鐵路第一高橋,也是青藏鐵路格拉段的重難點控制工程。該橋總計有20個橋墩,其中17個為薄壁空心墩,最高的墩為54.1米。

三岔河特大橋能否按時順利完工直接關係著青藏鐵路能否從格爾木向拉薩順利鋪架。2001年8月22日,由中鐵十四局集團三公司施工的大橋基礎首次開鑽施工,當時要求大橋主體工程務必于2002年7月完成。

雖然我們加緊趕工,但由於缺少高寒鐵路橋梁施工的技術和經驗,大橋初期施工進展緩慢。到了2001年底,該橋累計僅完成80多米。照此速度,就是到2002年底也無法鋪通。

面對緊張的工期,項目部果斷改變原施工方案,建立施工計劃網路圖,每道工序精確到了小時。整個施工網路密密麻麻地分佈著上千個節點,宛如一張蜘蛛網籠罩在大橋上,每名職工都佔據著一個節點,一點一點地趕進度。

正在施工緊張的時候,冬季來了。2001年11月19日,青藏鐵路總指揮部要求進入冬季後墩身停止施工,大部分項目陸續停工。

我們當時算了一下,即使冬季4個月不停工,要保證按期完工也相當緊張,停工就更不可能完成。

為此,項目部成立了技術小組,展開科技攻關。最終確定了“搭設暖棚、蒸汽養生、控制溫差、加強量測、改進工藝、合理佈置”的冬季施工方案。經過專家論證,三岔河特大橋成為青藏鐵路全線唯一一個冬季施工的項目,開創了世界高寒鐵路橋梁冬季混凝土灌注施工先河。

為了趕工期,2002年春節我們都沒有休息,全部奮戰在施工一線。寒風凜冽,離家萬里,手機沒有信號,不能跟親人打電話,我們只能將思念默默埋在心底。

環境對我們身體和意志的考驗也很大。即使在7月份,群山之中的三岔河水依然刺骨,冬季的青藏高原更是寒風凜冽,三岔河特大橋工地極端溫度達到零下33.6℃,挑戰著我們的極限。

再加上接近4000米的海拔,我們大部分人都有強烈的高原反應,頭疼欲裂的滋味直到現在仍記憶猶新。在高原上的平地走路都喘,我們還要經常沿著環模板的爬梯登上墩頂檢查,年輕人爬一趟都要休息好幾次。為工人健康考慮,施工時規定每個人每月都可以到格爾木休整幾天,但在搶工期的關鍵時刻,誰都不願離開工地。測量員紀信軍曾經3個月未下山。

我們的努力和汗水終於有了回報。2002年8月30日,最後一片梁穩穩地落在青藏鐵路三岔河特大橋上,三岔河特大橋正式鋪通,確保了青藏鐵路向拉薩方向順利延展。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正式通車,現場近萬名建設者熱淚涌流……

每次從格爾木上山,我沿途都要停停看看。去往拉薩的藏族同胞,看到三岔河橋墩上寫著“建青藏線決策英明,舍骨肉情造福百姓”,幾乎都會落淚。“通青通藏通首都北京,跨山跨河跨雪域高原。”正是有老鐵道兵、鐵建兒女的奉獻,才有青藏鐵路的通車,我為自己能夠參與其中貢獻一點力量而感到驕傲。

人生能得幾回搏,在青藏鐵路幹過,此生無憾!

(本報記者 齊 慧整理)

情注大漠,京新高速穿越無人區

2015年11月8日,在京新高速公路建設的開局之年,我們邀請了焦裕祿幹部學院名譽院長、焦裕祿女兒焦守雲,為全體建設者作了一場名為《我的父親焦裕祿》的專題報告。

爭做焦裕祿式的好黨員,成為全線279名黨員的目標和行動,他們帶領8100余名參建幹部職工,建設了一條人民放心的交通工程。

我的切身體會可以用三個“苦”字來概括:2015年是攻堅克難認識苦;2016年是決戰決勝戰勝苦;2017年是完美收官懷念苦。

京新高速,穿過巴丹吉林、騰格裏、烏蘭布和三大沙漠,面對無水、無電、無路、無通信、無人煙,幾乎與人類現代文明隔絕的“絕境”。當地牧民告訴我説,這裡“只能養駱駝,牛羊都不好活。要修路,難乎其難”。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黃沙漫天是我們的日常“標配”。沙塵暴來的時候,就像在天地間立起一堵墻,排山倒海地壓過來,遮天蔽日,小石子打在臉上像刀割一樣疼。

沙塵暴讓我們由怕到戰,由戰到勝;歷時三年,苦了三年,戰了三年。這樣的經歷讓我終生難忘。

我們遇到的最大難題是沒有水。最長的時候,我一個多月沒洗過澡。“半盆水洗臉用了洗腳、洗腳用了洗廁所,一滴都不能浪費”是常態。工地的小夥子們為了省水,全剃了光頭。

我帶領大家看地形、查地圖、用衛星地圖找、找專業打井隊打,十八般武藝全都用上,效果甚微。90%的施工用水還得從100公里以外的水源地購買,1立方米的水成本高達100多元。面對“水比油貴”的困境,我們創造性地發明瞭“燜料”新工藝,節約了30%的用水量。

參加工作20多年,我從來沒有幹過這麼艱苦的工程。百里內只有3戶牧民,距離最近的縣城遠在200公里以外,看病、理髮都是奢望,寂寞和孤獨侵蝕人心。

但對中鐵人而言,既然選擇了築路,就意味著選擇了遠方;既然選擇了堅守,就意味著必須面對常人難以理解的親情割捨。

我曾經在朋友圈裏留言:“天空無飛鳥,地面不長草,十里一個人,風吹石頭跑,夏天如鍋爐,冬季賽冰窖,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但令我驕傲的是,我們這支隊伍沒有一個人是因為環境惡劣當逃兵掉隊的,只有因為幹得出色被提拔調走的。

2017年3月6日,我們啟動了“三走三看”黨建主題實踐活動,邀請了23位建設者的家屬“走京新,看親人”。一位50多歲建設者的家屬哭著説,我不該埋怨你,你太辛苦了。

我曾對所有人説,“在美麗的阿拉善大地,除了留下一條康莊大道、一段美麗傳説和一腔深情厚誼外,不留下一絲來過的痕跡”。承擔社會責任,彰顯央企擔當,始終是我們的初心和使命。我們為沿線政府、牧民、邊防部隊義務修路80余公里,捐建飲水工程價值200余萬元,捐助建築材料、生活物資價值220余萬元。

依託我們提出的“十個京新”目標、“兩個建設”理念和“844文化體系”,中國中鐵旗下7個工程局19家施工單位以做實、做牢、做強黨建文化工作為統領,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雷鋒精神,央企助力、地方支援、員工奉獻,在僅僅16個月的有效工期內,成功築起了一條沙漠巨龍。

2017年7月15日,世界上穿越沙漠最長的高速公路建成通車。

那一刻,我和在場的所有人都淚如泉涌。

我説,“女兒”出嫁了。能和兄弟們並肩戰鬥是我一生的幸運與榮耀,京新高速註定要成為我們一輩子的勳章和記憶。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作為一名奮戰在一線的工作人員,看著一項項超級工程、大國重器問世,我由衷地感慨,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祖國繁榮富強,人民生活幸福,民族的自豪感和使命感讓每一個人奔跑在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大道上。 (本報記者 王軼辰整理)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