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著名漢學家馬克林教授: 我目睹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

發佈時間:2019-09-16 14:43:22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王傳軍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馬克林,阿依達,茶花女,窈窕淑女

【70年:世界看中國】  

馬克林是澳大利亞格裏菲斯大學國際經濟與亞洲研究學院的榮譽教授,澳大利亞聯邦人文學院院士。自20世紀60年代首次赴華任教以來,北京便成了他的第二故鄉。50多年來,馬克林潛心研究中國,領域包括中國少數民族、中國傳統戲劇、中國在西方的形象以及澳中關係等。他還積極向世界,尤其是西方國家客觀公正地介紹中國。2014年9月馬克林在人民大會堂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同年11月,到訪的習近平主席在澳大利亞議會大廈的演講中專門提到馬克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馬克林自豪地説:“50多年來,我70次赴中國考察、工作,親身經歷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國70年的變化堪稱世界之最

馬克林説,1964年至1966年,他作為一名外國專家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教,這兩年的經歷改變了他一生命運。自那以來,他到過中國大約70次,除北京外國語大學外,過去十多年裏他還與中國人民大學建立了密切聯繫。從某種程度上講,半個多世紀以來,他目睹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中國在經濟、社會和文化藝術等領域的巨大變化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之際,我很榮幸能夠通過《光明日報》向全世界讀者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偉大變化。我敢説,中國過去70年的變化可能比其歷史上的任何時候以及全球任何國家的變化都大。”馬克林説,這些變化無疑讓中國以及與中國有關的人受益匪淺,儘管歷史上也曾出現過波折,但總體而言,這些變化都發生在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下,穩定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和其他領域向前發展的基石。

馬克林説,20世紀60年代中期他第一次到中國,雖然與新中國成立前相比當時經濟已有了不少改善,但整體來説當時的中國還是很貧窮落後的。“雖然那時中國人民生活上非常平等,但可以説是‘共同貧窮’,而不是共同富裕。我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同事們家裏雖夠吃夠用,但很少有貴重的物品,更沒有走出過國門。改革開放之後,經濟形勢迅速改善,到80年代晚期,整體經濟發展已相當不錯,我的那些同事們生活水準已有大幅改善,很多人也開始出國學習或旅遊。過去十多年來,中國已發展得相當繁榮,周圍的很多同事也日漸富裕。農村也有很大變化,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以及脫貧計劃給農村生活帶來巨大影響,到2020年中國農村偏遠地區很可能徹底脫貧。”

馬克林認為,中國過去70年的經濟發展成就是驚人的,這是世界歷史上一個國家能夠取得的最快經濟發展速度。它使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一躍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未來十年很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基礎設施的發展。不僅高速公路改善很大,以前不敢想像的高鐵現在卻成為眾多中國人出行必選的交通工具。20世紀90年代,我曾在貴州做少數民族研究,當時我發現村民都很窮且較難接觸到,因為當地公路交通條件較差,火車速度也很慢。然而,2018年我再次來到貴州的同一地方進行考察時,卻發現當地交通條件已驚人地得到改善。高速公路與高鐵已讓出入當地變得非常便捷,當地普通百姓的生活水準也提高了很多,他們對食品與服裝的選擇也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多。當地少數民族在仍保留著傳統服飾與文化的同時過上了現代化的生活。”

中國婦女地位的提升速度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馬克林説,相當一部分西方評論家認為中國婦女地位日益下降,這一説法讓他頗為震驚,他半個多世紀在中國的所見所聞與這一論斷截然相反——中國婦女地位在大部分領域都在不斷改善。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廣泛流傳著“女人能頂半邊天”這句話,婦女地位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有大幅提高。“我在20世紀60年代首次到北京工作時,就對我們學校男女平等的程度感到吃驚。改革開放後,中國婦女地位又有了進一步上升。我首次在北京任教時,班裏三分之二的學生是男生,然而,現在我每次去北京講課,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是女生。我教授的是外語及社會科學,這些領域現在已基本被女生主導。”

馬克林指出,聯合國的統計數據也證明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的婦女地位發生了巨大變化。2018年聯合國性別平等指數顯示,中國男女平等指數已超過美國(第41),位居第36。“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國婦女地位提升的速度,中國婦女已從過去的被壓迫階級躍升為中國經濟及職場的重要參與者,中國也因此從虐待婦女的落後國家發展為高度發展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復興傳統文化步伐加快,與西方文明互鑒力度加大

馬克林稱,他對中西方的藝術始終有一種特別的興趣,55年來中國文化藝術領域的巨大變化也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各地涌現出很多新的劇院和音樂廳,不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連一些二線城市都開始建西式歌劇院。幾年前,我受邀前往重慶講課,在那裏看到一座類似雪梨歌劇院的西式歌劇院矗立於長江沿岸,而且每天晚上都用英語上演一場著名的《窈窕淑女》音樂劇。此外,中國政府對老劇院或傳統劇院的翻新也推動了古典戲劇的復興步伐。北京和平門的湖廣會館,曾是傳統戲曲表演舞臺,改革開放後,北京市政府對其改造翻新,現在每天都向海內外遊客表演傳統戲曲節目。另外一個我喜歡帶朋友去的地方是京城皇家糧倉,建於十五世紀,原本是為皇家儲藏糧食的地方,後因年久失修而破落不堪。現在經過翻修,成為中國著名傳統戲曲、崑曲《牡丹亭》的表演劇場。”

中西方文化藝術的交流越來越深入。“世界最好的交響樂團不僅赴北京演出,還到中國的其他地方巡演,更重要的是,中國的交響樂團及音樂家的名聲也逐步響徹世界。”馬克林説,在中國可欣賞到義大利著名歌劇作曲家朱塞佩·威爾第的《茶花女》《阿依達》等,而且中國還經常與國際樂團交換編導。事實表明,中國不僅大幅加快傳統文藝的復興,還加快了與西方其他文藝之間的交流融合。“現在,在中國欣賞西洋歌劇已猶如家常便飯。我在北京時就去過很多中國和西方的音樂會,而且這些演出水準都相當高。西方媒體報道下的中國政府是反對西方文化的,但我自己的經歷卻證明了這完全是西方媒體的謊言。”

馬克林最後表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變得更加強大與穩定,老百姓也比以往更加富有、更加自信,更有安全感。儘管還有諸如環境污染等很多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但總體成就巨大,是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跡,相信中國的未來一定非常光明。

(本報堪培拉9月15日電 本報駐堪培拉記者 王傳軍)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