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中心“氣候沙龍”探討應對氣候變化之策

發佈時間:2019-09-09 09:31:05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何 亮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高碳,道,氣候沙龍,解決方案,授之以漁

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道”

——21世紀中心“氣候沙龍”探討應對氣候變化之策

本報記者 何 亮

9月23日,2019年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將召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也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中國在峰會上應該如何分享自己的“解決方案”?

近日,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以下簡稱21世紀中心)組織的第22期“氣候沙龍”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給出頗具智慧的觀點: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道”。

觀點從何而來?數據作為支撐。

據統計,1990年工業化國家碳排放量佔比達到全球的近70%,非工業化國家只佔約30%。到2016年,兩者的比例幾乎顛倒——全球碳排放量中,工業化國家佔比39%,非工業化國家佔比61%。“這組數據揭示著全球氣候變化正經歷一場大變局,尤其是全球碳排放格局變了,變化很大,而且是根本性的變化。”潘家華在沙龍上表示。

驅動排放格局演化的兩種重要因素是人口與經濟。數據預測,從人口發展來看,全球人口將在2100年達到111.2億,其中印度將在2025年左右超越中國成為人口第一大國;從主要經濟體佔比變化看,中國從1960年的4.33%攀升到2015年的14.8%,而美國從39.7%跌落到 24.4%。目前,以中國為代表的人口趨近峰值、國土空間開發趨近飽和的“品質提升型”經濟體已經形成。

近些年,中國通過調整産業結構、提高能源效率和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積極貢獻。21世紀中心總工程師孫洪認為,身處大變局,中國正在利用科技的力量,從參與者、貢獻者身份逐漸轉變為引領者的角色。在今年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論壇”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曾指出,中國在氣候行動方面的領導力正在幫助世界指明方向。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擁有合作的態度和堅定的正能量,可以總結一些中國經驗與世界分享。”潘家華説,將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方法、重要理念、珍貴价值分享給需要的國家,遠比“授之以漁”後“涸澤而漁”的過度開發更可貴,這正是授之以“道”的價值所在。

如何將授之以“道”付諸實踐?21世紀中心主任黃晶特別關注。他認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力度距離實現本世紀末溫升不超過2℃的目標尚有較大差距,需要新的應對視角和方法手段,特別是要加快技術創新的步伐。

第一個著力點在於貢獻思想。潘家華建議,人類可持續發展需要運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東方智慧。在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人與自然和諧多次在文本中出現。中國的生態文明理念,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道義旗幟”,發達國家要改變消費理念,發展中國家也要避免重走工業文明高碳發展的老路。這樣才能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用、共榮”的願景。

除此之外,只有修煉內功才能獲得認可。潘家華提到,截至目前,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研究與報道方面,大量援引國外機構公佈的數據,這大大削弱了中國向世界傳達聲音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應該將氣候變化領域的數據庫當作基礎設施來建設,這樣才能為經驗分享打下堅實基礎。”

沙龍秘書長何霄嘉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21世紀中心‘氣候沙龍’始終秉承‘聚焦主題、自由討論、啟發思路、碰撞火花’的理念,已經舉辦了21期活動,希望這樣的交流平臺能成為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的一種補充形式。”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