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院院士、動物學博士、古脊椎動物研究專家、火山地質研究專家……在抖音平臺上,這些科學領域的頂尖“大咖”正在通過生動、靈活的短視頻向公眾講述小眾且“硬核”的科普知識。
據悉,抖音平臺上粉絲過萬的泛知識類創作者有近3萬名,累計發佈泛知識類內容超過644萬個。業內人士指出,短視頻形式打破知識傳播和理解的壁壘,同時以社交為紐帶進行共用,讓知識可以觸達更多的人。短視頻平臺有望成為推動實現知識“普及”和“惠及”的助推器,推動全民科普時代的到來。
寓教于樂成新潮流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動物學博士陳睿是中國石探記科學團隊負責人,在他的抖音賬號“動物學博士”上,記錄了他和團隊踏遍世界的科學考察足跡。
在亞馬遜叢林,陳睿拍攝到了渦蛺蝶,這種蝴蝶翅膀上天然地帶有數字“88”的圖案,視頻一齣來就獲得500多萬的閱讀量和10多萬的點讚。此外,住在南美洲叢林樹洞裏以小鳥為食的世界上最大的蜘蛛、馬來西亞最美蝴蝶紅頸鳥翼鳳蝶、世界上最大且毒性最強的螞蟻子彈蟻……這些世界上罕見又神奇的動物為網友打開了新世界,許多網友留言感慨:“原來這個世界上還真的有這樣神奇的動物存在。”
和陳睿一樣,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盧靜,北京交通大學國家級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教師、中科創星科普科教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陳徵等各領域“牛人”,也在抖音上通過短視頻講述他們各自研究領域的科普故事。
今年3月,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部、中國科學報社、中國科技館四家權威機構與字節跳動公司聯合發起名為“DOU知計劃”的全民短視頻科普行動。目前抖音科普顧問團已吸納13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52位專家學者。
作為“DOU知計劃”第一批科普顧問,陳睿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如此一個大流量的短視頻平臺是進行科普傳播的良好舞臺,嚴謹而又不失趣味性的科普內容,借助短視頻的全民影響力,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幫助公眾更加了解身邊的地球。動物學知識也是每個孩子都喜歡的內容,它可以成為孩子認識世界追尋知識最好的材料。
“抖音和中國科學院等高端機構相結合推動視頻科普,兩者相互結合,實現內容和渠道無縫對接,有利於共同打造適應時代要求的科普視頻精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曉歡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
截至2019年6月,抖音平臺上粉絲數超過1萬的科普類創作者超過5300位,半年內增長近767%。一年來,抖音科普類內容(囊括天文、地學、動植物學、物理和化學等科學門類)創作者共發佈超過132萬條科普短視頻,累計播放量超過1678億次。
新渠道拓展“知識邊界”
近年來,“資訊流+短視頻”掀起數字內容發展新浪潮。根據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2018年,短視頻用戶使用時長在移動網際網路總使用時長佔比超10%,僅次於即時通信。
張曉歡表示,短視頻是基於移動網際網路傳播的,便於針對不同群體和事件進行精準化投放。與一般文字、圖片、網站等科普形式相比,短視頻科普更生動、更直觀、更有趣,符合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知識碎片化傳播的市場偏好和觀眾需求,已經成為繼網站、微網志、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科普之後最具活力的科普業態。
“DOU知計劃”負責人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在與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合作研究中發現,短視頻能夠使日常生活知識化,使隱性知識顯性化,拓展了“知識的邊界”。一方面,以“口語”的形式進行生産和傳播,降低了知識生産的門檻;另一方面,短視頻打破了知識在傳播和接收中存在的固有壁壘,以社交為紐帶進行知識共用,將個體學習轉化為大眾分享和參與,讓知識觸達更多的受眾。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陳偉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科普工作服務於創新型國家建設,其自身也應該隨著時代進步不斷創新,包括科普知識創新、科普組織創新、科普手段創新等多個方面。在媒體融合的時代,在5G萬物互聯的即期願景中,以短視頻為代表的新平臺科普傳播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抖音的願景是‘記錄美好生活’,而通過抖音傳播科學知識、讓大眾體會科學魅力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部分和智力支撐。”上述負責人説。
“知識+短視頻”將成藍海
值得關注的是,在泛娛樂過剩的當下,知識+短視頻有望成為藍海。
中國信通院研究報告指出,短視頻內容從基於社交的娛樂、搞笑為主,向新聞獲取和知識分享等專業化、垂直化的方向發展,涉及生活、工作等各方面,涵蓋數十余種細分類別,已然成為人們獲取資訊、表達自我的一種新方式。
而作為新興領域,短視頻科普教育也需要進行不斷的探索和優化。張曉歡表示,一方面,短視頻科普具有顯著的去中心化和多對多的傳播特徵,科普內容的來源具有廣泛性和不確定性,短視頻科普內容的良莠不齊現象有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成為常態。另一方面,短視頻科普傳播速度快,能量大,但當前大量的科普短視頻僅僅是通過簡單的攝像設備和視頻製作軟體進行剪輯,與社會對科普視頻的內容及形式的要求有較大偏差。
陳睿表示,科普知識傳播的領域和空間十分廣闊,應當創新和運用好各類傳播平臺,讓公眾對自然科學有更多正確的、科學的認識,幫助公眾更加認識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陷於固有的刻板印象裏。對於青少年而言,家長、學校、社會也需要給予更多關注,樹立良好的教育規範。
“科普短視頻應是系統科學知識體系中的節點知識精品,應具有更深層次和更系統性的知識思考和依託。”張曉歡建議,下一步,需要防止短視頻科普過於碎片化,打造具有深度思考和系統知識體系的科普短視頻;短視頻科普教育要通過多種形式吸引更多的社會公眾與科普工作人員參與進來;市場和參與主體需要製作適應市場需求的科普短視頻,充分發揮短視頻科普教育在文化産業、科技教育、社會治理和文化軟實力等多方面的綜合作用。
此前,中國科技館聯合上海科技館、四川省科技館、廣東科學中心等總計42家科技場館集體入駐抖音,推出“我的科學之yeah”全民科學挑戰線上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示範效應。
“DOU知計劃”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不斷吸引更多的權威機構和科研人員,在平臺上持續傳播權威、嚴謹的科學知識,覆蓋更多學科,讓抖音上的知識內容體系更加全面。同時,希望塑造更適宜的學習場景,讓權威的科學知識能夠以更加通俗易懂、更具感染力、更具教育效果的展現形式和傳播方式,讓更多的受眾感受科學,愛上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