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兩周,中建二局雲南分公司團委就招募到80多名志願者,他們將於7月下旬至8月,分4批前往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魯家院子搬遷安置點,參加由共青團雲南省委、共青團鎮雄縣委與公司團委、雲南藝術學院團委共同開展的易地扶貧搬遷暑期志願服務,為那裏的留守兒童開展防性侵安全教育,扶貧助困、心理撫慰、家庭教育指導、陪伴老人等活動。
“公司的志願活動總是一呼百應。”中建二局雲南分公司團委書記趙晨説,這些志願者分別來自公司工程部、安監部、商務部、市場部、品質部、黨群部,有管理者、技術員、建築工人等。
3年來,中建二局雲南分公司志願者從30人增加到800多人,其中35歲以下的青年有600多人。他們中有不少人來自貧困地區,曾經是幫扶的對象。
是什麼讓那麼多青年願意參加到公司組織的産業扶貧、助學扶困、關愛留守兒童、社會救助、搶險救災等幫助他人的志願服務中?
不忘工友們留在家裏的孩子
暑假來臨,昆明萬達城項目部、昆明碧桂映象北城項目部的“愛心媽咪室”漸漸熱鬧了起來,孩子們每天跟著父母來這裡,年齡小的孩子玩玩具、畫畫,年齡大的孩子在職工書屋看書、寫作業,中午就在項目部的食堂吃飯。
這兩個項目都是由中建二局雲南分公司承建。在這兩個大型工地上,施工高峰期,包括外來務工人員在內,超過2000人,其中有不少女性。
為了讓年輕女性在産假後能繼續給嬰兒喂奶,項目部專門在辦公區域裝飾了一間“愛心媽咪室”,配有沙發、嬰兒床、消毒奶鍋、微波爐、冰箱、飲水機、玩具、爬爬墊等,讓媽媽們能帶著奶娃來上班,照看孩子的老人、保姆也可以一起來。
“愛心媽咪室”也是工地上所有職工子女假期的聚集地。趙晨説,工地上,有不少雙職工家庭,一到假期,孩子在家玩手機遊戲,父母無暇顧及。自從有了“愛心媽咪室”後,雙職工家庭的一塊“心病”得到了解決。這間小小的屋子,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員工的流失。
中建二局西南分公司黨群工作部部長陳柯宇介紹,西南公司及雲南公司在西南片區有重大項目30余項以上,每個項目部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工1000人以上。
“工地上有不少農民工夫妻,他們主要做樁基礎的工作,兩個人挖一片,從十幾根樁到幾十根樁,我們把它們叫作‘夫妻樁’。”中建二局雲南分公司第十三項目部黨支部書記代亞濤説。
代亞濤心中一直有個牽掛,跟隨父母來城裏的孩子,儘管生活艱辛,但畢竟在父母身邊,假期裏還可以到“愛心媽咪室”學習玩耍。那些被父母留在家裏的孩子,他們怎樣生活?
兩年前,代亞濤與公司的志願者們來到鋼筋工彭維勇和部分工友的家鄉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羅坎鎮。彭維勇的妻子生下孩子兩個月後便離家出走了,9歲的女兒小紅已經3年沒有見到彭維勇,在見到爸爸的那一刻,小紅沒有驚喜,眼裏是怯弱、哀愁和疑惑。
志願者們來到小紅就讀的花園村小學,這裡有83名學生,他們中大多數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的過年回來,有的四五年回來一次,有的甚至七八年才回來一次。孩子們的心願都是:“讓爸爸媽媽早點回家”。
這些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要喂豬、做飯、種包谷、放牛。有些孩子的家離學校有3個小時的路程,每天,他們背著書包、捧著大碗,一路走一路吃飯。
“我們算了算,孩子們在蠻荒的山路上每學期孤獨往返要走600多公里。”代亞濤説。
此後,公司成立了“雲南省關愛留守兒童志願服務隊”。他們分批多次前往工友們的家鄉,給他們留守在家的孩子送去書本、乒乓球、跳繩,開設音樂、繪畫、舞蹈、書法、模擬防災減災場景課程,提高孩子和老人的安全意識和自我防範能力;他們還進行家訪,陪老人聊天,輔導孩子作業,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同時,還組織開展“留守兒童夢想夏令營”,網路親子見面會,讓無法回家的農民工與孩子在網路上連線。
志願者們還把工友的孩子從老家接到昆明,讓他們與父母見面。在工地上,志願者們讓孩子們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由爸爸媽媽教他們如何捆紮細鐵絲等,通過這些體驗,讓他們體會到爸爸媽媽的辛苦。
在公司的安排下,孩子們跟著爸爸媽媽登上了317米的昆明西山萬達廣場塔頂,這座由中建二局西南分公司承建的大樓,是目前雲南省最高的建築,也是我國建築行業在高烈度地震帶修建300米以上摩天大樓的開山之作。
當眺望著美麗的昆明城,孩子為爸爸媽媽能蓋起這麼雄偉的大樓感到驕傲,他們懂事地拉起爸爸媽媽的手,一個一個地數著手上的老繭,默默地流下了眼淚。
民心工程:“造血+扶志+扶智”
“隨著志願服務的深入,以及在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中,我們開始思考如何從源頭上減少留守兒童的現象。” 陳柯宇説,最初公司大多是給予物質上的幫扶,但在回訪時發現,貧困地區的青年有勞動能力卻沒有勞動技能,靠打零工收入難以保證,急救式的幫扶並不能解決貧困的根本問題。
2018年,中建二局雲南分公司與大理市洱源縣簽訂幫扶協議,建立雲南省首個建築類産業扶貧就業基地。除洱源縣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雲南貴州建築工地上的很多貧困家庭都得到了幫助。
公司按需收購貧困戶尤其是殘疾貧困戶冬桃等農特産品,扶植貧困戶發展産業;成立“超越夢想獎助學金”,200余名考取高職及大學的貧困學生,每年都獲得助學金;為祥雲縣大倉村捐物、修路建房;為孤寡群體提供助殘關愛補貼;為貧困家庭建築相關專業學生優先提供工作崗位等。
6月5日, 在魯甸縣國家重點項目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建設項目部,中建二局雲南分公司的200余名技術工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技能比賽。選手們通過理論知識考試後,要完成用鋼筋配料、放樣、工藝操作、鋼筋彎折形式、鋼筋加工尺寸、綁扎間距、工完場清等17項考核。參加比賽的選手不僅獲得了數額不等的獎金,優勝者還獲得了月薪高達上萬元的就業崗位。
這些選手都是來自昭通市魯甸、巧家等5個縣的貧困家庭,他們晚上在項目部開設的幫扶夜校學習電工類、木工類、鋼筋工類等理論知識,白天由師傅“手把手”現場指導,逐漸從技術“小白”成長為技術“大拿”。經過培訓上崗的工人,每人平均月收入6000元左右,最高的可達1.3萬元。
昭通市鹽津縣的農民工李關印,經過培訓今年4月正式上崗,成為一名木工。當領到工資後,多年打散工的李關印激動地説:“孩子9月上學的費用有著落了。”
“公司將為當地貧困群眾提供1000余個技術崗位。”中建二局西南分公司黨委副書記王維民説,“農民工夜校”的開辦,讓一些貧困群眾從普通的小工成長為技術骨幹或管理者,提高了當地貧困家庭的收入,增強了自我發展能力,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造血+扶志+扶智”的幫扶機制不僅實現了精準扶貧,也成為公司的一項“民心工程”。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參加公司的志願服務。“從最初30人到現在800余名志願者,參與志願服務的人只增不減。” 王維民説。
6月21日,雲南首支建築類“城市應急救援志願服務隊”在昆明成立,這是中建二局雲南分公司2016年以來組建的第九支志願服務隊。
雲南分公司項目管理員蔡華偉就是這支服務隊的志願者,兩年前,他在去昭通的路上,看見一起車禍,他很想去營救痛苦的受傷者,卻不知該怎麼做。
“那次經歷給了我極大的觸動。”蔡華偉説。
之後,他開始帶領項目部的年輕人,學習災難救援的知識。他們還聯合醫院等機構的愛心人社,組建了應急服務隊,義務在各項目工地開展建築安全、應急救護等培訓,教授建築工友傷員搬運、心肺復蘇、傷口處理等應急救援知識。
“在一次次的志願者活動中,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我們也更明白生活、生命、工作的含義。” 蔡華偉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