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碩作(新華社發)
在第三屆中國網際網路公益峰會上,觀眾體驗運動評估小程式。
本報記者 陳 靜攝
隨著技術不斷進步,網際網路改變了我國公益慈善的傳統運作方式,人人公益、隨手公益、指尖公益正在成為潮流,日捐、月捐、零錢捐、一對一捐、企業配捐等形式新穎的捐款種類方興未艾,公眾參與公益的熱情不斷高漲,參與意識持續提升
網際網路新技術賦予了公益嶄新的面孔。根據網際網路巨頭們剛剛公佈的數據,騰訊公益去年募集善款17.25億元,阿里巴巴平臺和支付寶平臺2019財年為公益機構籌款12.7億元。此外,5億人種下1億棵真樹,4億人為19個公益項目捐了92億顆“雞蛋”,486萬人捐出1008億步,為鄉村小學修建了22條陽光跑道。
“民政部依法指定了20家網際網路公開募捐資訊平臺,僅去年一年,這20家平臺共為全國1400余家公募慈善組織發佈募捐資訊2.1萬條,募集善款總額超過31.7億元,比2017年增長26.8%,網際網路改變了我國公益慈善的傳統運作方式,人人公益、隨手公益、指尖公益正在成為潮流。”民政部副部長詹成付説。他將“網際網路+公益”稱為“鮮活的中國樣本”,“新技術的賦能,為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城鄉均衡發展提供了全新方案”。
高效傳遞資訊
“我們省有兩個貧困縣,一個縣的慈善協會會長干了13年,靠收舊報紙,一共賣了19萬元,另外一個縣的慈善協會在網際網路上為一個環保項目籌款,一個月就籌到了30萬元。”陜西省慈善協會副會長趙浩義對網際網路賦予公益的新能量如數家珍:“我們協會從2016年起開始做網際網路公益,第一次參與騰訊‘99公益日’,就籌到450萬元,2017年籌了3185萬元,2018年籌了4420萬元,這些錢來自500萬人次的捐贈。”
網際網路對公眾公益熱情的調動,首先來自移動支付帶來的便利,小額捐贈由此應運而生。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孫利軍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儘管平均每筆捐贈額只有0.13元,但去年一年,阿里巴巴直接産生的公益捐贈超過了91億筆。”
與此同時,網際網路更高效的資訊觸達,也在迅速提升公眾的公益意識。阿拉善SEE基金會秘書長張立給記者講述了一個故事:“在昆明機場,有個導遊看到我背著阿拉善的包,就問我,他在手機上種了兩棵樹,能不能看看種在哪兒了。我就調出樹林實景直播給他看。”“在發達國家,環保領域的公益捐贈通常佔3%左右,但在中國,得益於網際網路對人們意識的提升,環保籌款在總籌款數中的比例佔到了6%,主要是由於網際網路讓捐贈人不僅更好地理解了公益項目,也能看到自己的捐贈所産生的效果”。
“線上線下打通創新的公益參與形式,提升了公眾的信任度。”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是國內最早開展公益徒步籌款活動的公益組織之一,秘書長王志雲對網際網路創新出的“行動公益”頗有感觸:“用戶捐步數,實際上最終是由企業配捐一定金額來實現公益捐贈,企業為什麼願意幹這件事呢?就是因為用戶在參與這個活動的過程中,看到企業品牌建立起的認知,遠超過戶外廣告。網際網路技術為企業和公眾之間提供了新的公益連接方式。”
堅持守正創新
“網際網路+公益”能夠喚起公眾的熱情,但這只是第一步。“數字化以及智慧化技術已經把我們推上一個新時代的起跑線。但我們面臨的不是一場百米跑,而是一場馬拉松。‘理性公益,科技向善’是這場馬拉松的指路牌。”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陳一丹説,“僅基於個體情緒的衝動型行善,往往流於一時或一事的付出,捐贈者是否能從理性的角度審視、真心認同自己從公益行為中獲得的共鳴,決定了是否會將一次性行為轉化為持久的行為習慣。”
同樣基於技術的功能設計成為“理性公益”的探索。2018年騰訊公益平臺上線了“冷靜器”功能。用戶在捐贈前會先看到一個彈出的“透明度提示”消息框,可以查看該公益項目的立項時間、執行情況、善款花費等事宜。用戶需點擊確認知情後,才能進行下一步捐款。騰訊基金會副秘書長孫懿告訴記者:“在付款前每多設計一個環節,就必然要流失一部分用戶,但我們的想法是,不能利用用戶的一時衝動。從數字來看,今年第一季度,我們平臺的用戶再捐獻率達到了24.56%,同比提升了8.39%。這就説明,冷靜下來,公益反而更有機會成為一種習慣。”
當公益成為一種習慣,用戶開始“多想一秒”,更多有建設性的網際網路公益項目應運而生。趙浩義坦言,從現在的扶貧項目來看,直接給錢正在被“造血”取代。“比如我們有個愛心超市項目,要求貧困戶拿勞動積分才能換取物資,另外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項目,在每個有條件的貧困村定向捐助20萬元用於培訓人員的勞動技能,建立銷售渠道。”
需要注意的是,“網際網路+公益”在助力優秀項目快速啟動的同時,也給投機行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今年以來,一些募捐者被質疑利用公眾的善心進行行銷炒作。在陳一丹看來,理性也需要慈善組織以及網際網路公益平臺做好自身制度建設,通過網際網路建立充分及時的資訊披露和專業高效的運營機制。
“網路空間不是‘法外之地’,解放思想也不是不守規矩。公益慈善創新不能借著網際網路玩變戲法,而是需要在守正基礎上創新,在厚德基礎上創新,在尊重法律基礎上創新。”詹成付表示。
構築公益新生態
網際網路未來還將為公益帶來更多創新能量。打開一款名為《登山行動》的小遊戲,就走上了一條長長的漆黑山路,翻山越嶺跨過種種障礙,最終走到學校。這款遊戲上線不到3個月,得到了10多萬用戶的218萬元捐款,20789個山區孩子如今上學有了路燈。
“小遊戲本身對於場景的傳達,以及它在社交上的連接,能夠讓公益在一種輕鬆的氛圍當中變得更有趣,而且變得更日常、更觸手可及。”在微信小遊戲運營負責人張嘯看來,伴隨著“網際網路+公益”的深度融合,圍繞公益的創新也正在形成生態:“在今年4月,我們對公益小遊戲推出了相應的支援計劃,每個遊戲可以得到80萬元研發基金和120萬元推廣基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幫助遊戲開發者和公益組織連接,形成新的公益生態。”
2019年3月29日,阿里巴巴宣佈成立阿里巴巴經濟體技術公益委員會,委員會由阿裏雲智慧事業群總裁張建鋒任主席,成員為整個阿裏經濟體主要技術骨幹,目的同樣是用技術為公益提供深度。
張建鋒在內部信中寫道:“你可以註冊成為碼上公益平臺的一名愛心極客,參加支付寶工程師發起的‘員工科技公益計劃’,或者為鄉村的小朋友講授一節科技課程,或者為公益機構搭建一個網站,寫一個關於環境保護的小程式,抑或在論壇中回答解決一個技術難題等,每個舉動,都是一份溫暖世界的能量。”“碼上公益”平臺由50多名工程師搭建,吸引了超過4400名“愛心極客”註冊,為210家公益機構解決問題。
公益組織同樣感受到了新技術的力量。“我們去年要幫助西藏那曲的一所小學打一口井,讓那裏的小學生喝上乾淨的水。我們把這個項目放上網際網路,結果5天就籌足了款,解決了400多名師生的喝水問題,這就證明,新技術還能為公益組織帶來新的智慧。”微笑明天慈善基金會理事長吳偉告訴記者。